行业专家齐聚天津 助力打造世界级智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图为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智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论坛现场。 周亚强 摄
中新网天津5月20日电 (周亚强)“在世界迈向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的新时代,我们今天研讨智慧轨道交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论坛19日在天津举行,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嘉宾共200余人齐聚“京津明珠”武清区,深入探讨智慧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前沿话题,助力打造世界级智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本次论坛以“智联轨道创享未来”为主题,聚焦国内轨道交通发展趋势与天津市武清区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通过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我国智慧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并为武清区打造国家级智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提供智力支持。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首席教授钟章队在论坛中提出,智能铁路是智慧铁路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智慧铁路则是智能铁路发展的高级阶段,未来铁路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从个体智能发展到万物智能,再发展到群体智能,2035年铁路将会进化到人机智慧协同的新时代。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文明的不断进步,未来世界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因此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将是未来竞争的重点。”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表示,创新新经济、新赛道、新场景,来实现多元化、生态化、国际化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才能碰撞出无限可能,建设新的创新共同体,从而建设世界领先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这是跨时代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伟大的使命。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童国华表示,智慧轨道交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促进新技术推动下的产业链集群发展,将大大提升信息通信和智慧轨道交通的有效结合,会更好地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
论坛中,围绕“智慧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主题,多名专家学者还进行了圆桌对话,分别从不同视角和立场分享了各自对于智慧轨道交通产业的看法及建议,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互动与回应。
“真诚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化与行业领域专家和企业的合作,探索‘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模式,共同推动武清智慧轨道交通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共谋打造世界级智慧轨道交通产业的集群。”天津市武清区副区长刘松林表示。(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春走基层)2024平遥中国年启动 传统年俗吹入“国潮风”
- 节食减肥竟“饿”出脂肪肝?
- 卡德罗夫:俄已就车臣军校遭袭对乌军进行报复
- 院士专家齐聚重庆 为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开“药方”
- 中新教育丨揭秘新学科专业 中国古典学“学什么”?
- 中国游客免签入境泰国停留时间不超过30天
- 云南镇雄山体滑坡:已搜寻到10名失联人员
- 安徽全面启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
- 粤北赣南等地4日有大暴雨 南方强降水5日后显著减弱
- 151个上榜!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名单公布
- 中国“新三样”产品出口值连续14个季度两位数增长
- 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伍凤仪:加方继续在全球拓展经贸关系
- 去国博,一展看尽丹青千年 1700余件国宝名画看得过瘾
- 沙县小吃从这里走向世界
- 9月13日央行开展2362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青海迎来冬春旅游季 这些方向加开临时动车组列车
- 奢侈品后端市场——皮具护理行业,你了解多少?
- 33家越南旅行社组团赴广西考察
- 小竹子“长”出大产业 “以竹代塑”提出一年来我国还取得哪些进展?
- 国家医保局:DRG/DIP付费基本实现统筹地区全覆盖
- 热门推荐
-
- 霸州·中电智谷项目奠基 20家数智创新企业签约
- 江苏扬州淮安携手烹“淮扬味” 唱响世界美食之都“双城记”
-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 西湖音乐喷泉及游船夜游全暂停
- 马斯克起诉OpenAI及其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
- “五一”来辽宁 有事您就拨这号
- “数商兴农进湖北”活动探索农产品数字化之路
- 你的快递送到家了吗?记者体验快递新规落地细节
- 4月30日央行开展44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 这50批次化妆品不符合规定!快看有你用的没?
-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彭英杰: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 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中国“两新”发展势头良好
- 合肥市肥东县发生3.8级地震
- 中国大陆首条TFT基Micro-LED量产线投产
- 浙江武义:将民主监督触角延伸至营商环境一线
- 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机场国际货邮爆发式增长
- 西安至万象国际航线复航
- 甲流传播快症状重,如何应对?
- 归侨赤子深耕种子行业 助力中国与东盟农业深入合作
- (投资中国)访CFA协会中国区总经理:为何中国毕业生青睐金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