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家齐聚天津 助力打造世界级智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图为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智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论坛现场。 周亚强 摄
中新网天津5月20日电 (周亚强)“在世界迈向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的新时代,我们今天研讨智慧轨道交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论坛19日在天津举行,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嘉宾共200余人齐聚“京津明珠”武清区,深入探讨智慧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前沿话题,助力打造世界级智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本次论坛以“智联轨道创享未来”为主题,聚焦国内轨道交通发展趋势与天津市武清区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通过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我国智慧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并为武清区打造国家级智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提供智力支持。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首席教授钟章队在论坛中提出,智能铁路是智慧铁路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智慧铁路则是智能铁路发展的高级阶段,未来铁路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从个体智能发展到万物智能,再发展到群体智能,2035年铁路将会进化到人机智慧协同的新时代。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文明的不断进步,未来世界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因此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将是未来竞争的重点。”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表示,创新新经济、新赛道、新场景,来实现多元化、生态化、国际化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才能碰撞出无限可能,建设新的创新共同体,从而建设世界领先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这是跨时代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伟大的使命。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童国华表示,智慧轨道交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促进新技术推动下的产业链集群发展,将大大提升信息通信和智慧轨道交通的有效结合,会更好地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
论坛中,围绕“智慧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主题,多名专家学者还进行了圆桌对话,分别从不同视角和立场分享了各自对于智慧轨道交通产业的看法及建议,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互动与回应。
“真诚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化与行业领域专家和企业的合作,探索‘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模式,共同推动武清智慧轨道交通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共谋打造世界级智慧轨道交通产业的集群。”天津市武清区副区长刘松林表示。(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巴勒斯坦:金砖国家提供了“伟大的外交援助”
- 来西藏过年,这篇攻略就够了!
- 50余家休闲食品企业联合成立品质守护联盟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 如何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江西明确6类人群12类救助
- 中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领域首次举办行业级竞赛
- 卡塔尔外交部:哈马斯与以色列同意将临时停火协议延长2天
- 商务部:将继续指导各地推动已有步行街设施改造和业态升级
- 打破进口依赖,事关健康!碳-14供应将全面国产化
- 我国发现一起猴痘病毒Ib亚分支聚集性疫情
- 玩转数博会:硬科技中“看见”未来生活
- 江西彭泽春耕备耕正当时 保障农业生产行稳致远
- 广东暂别冷空气 快速升温迎回南天
- 西藏航空拉萨新运行保障中心项目开工建设 提升飞机高高原驻场能力
- 浙江教育观察:“星星的孩子”如何绽放光彩?
- “欢乐春节”活动走进美马里兰州 深受学生和社区民众喜爱
- 广西合浦“双龙”竞渡海丝古航道
- 月租高,限制多!小区停车,该不该只是物业说了算?
- 夜间经济添活力 厦门率先在内地试水科技夜游
- 中央气象台支招——寒潮来袭,我们如何防范
- 中医“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平台已在非洲国家贝宁试行
- 热门推荐
-
- 河南新增2条出省高速通道 利于豫鄂皖畅通互联
- 美国对拉美移民难民问题负有责任(环球热点)
- 洪灾袭来险情急 科技撑起“保护伞”
- 高考倒计时10天,这些新变化要注意!
- 上海双层敞篷巴士即将退休 游客排队打卡
- 女子用手机追剧14个小时引发角膜溃疡
- 伊拉克民兵武装“人民动员组织”据点遭极端组织袭击 已致2死3伤
- “护航”优化营商环境 浙江公安今年累计挽回损失7.93亿
- 泰国举办旅游交易会展示多样化旅游产品
- 冰雪经济全国升温 “冷”冰雪如何释放消费“热”活力
- 房地产驱动力换挡 行业回暖中贝壳如何更好“安居乐业”
- 杭州:龙凤造型航模生意火 订单排至春节后
- 中国红十字会驰援涿州洪涝灾区
- “想到的第一个词是‘感恩’”(挚友·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系列报道)
- 广西钦州多支专业救援力量联合开展水上救援模拟演练
- 2023青年电影周(浙江)开幕 百位电影人共话行业发展
- 长三角(芜湖)智算中心揭牌
- 央行9月22日开展2020亿元逆回购操作 期限为14天
- (新春见闻)灯工玻璃映新春 “00后”眼中的非遗年味
- 预防次生灾害 地震过后做好“六项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