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青铜瑰宝 感受“何以中国”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精心策划展览,丰富教育活动
走近青铜瑰宝 感受“何以中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核心阅读
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因出土大量青铜器,陕西宝鸡成为享誉世界的“青铜器之乡”。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何尊、逨盘、秦公镈等国之珍宝讲述着古老的历史;丰富多样的展览通俗易懂、设计巧妙,向观众传递知识与文化;“小小讲解员”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提升青少年的观展体验……人们徜徉于展厅之中,与青铜文物面对面,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宝鸡考察时指出,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
器以藏礼,青铜器承载了丰富的先秦时代的礼仪与文化。因出土大量青铜器,陕西宝鸡成为享誉世界的“青铜器之乡”。近日,记者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探访世代流传的青铜瑰宝,倾听宝藏背后的青铜故事。
文 物
寻宝青铜器
走进位于宝鸡市的中华石鼓园,仿佛推开了历史的大门。园内,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依山而建,高台门阙、青铜厚土的造型,气势恢宏。展厅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这里的青铜器,历时长、数量多、种类丰富、价值高。”谈起馆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崔睿华颇为自豪,“漫步其中,就像徜徉在一座展现周秦文化、中华文明的艺术宝库里。”
“镇院之宝”当数何尊——这件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通体饰有四条透雕扉棱,整齐有序,极富立体感。器物纹饰华丽,腹部饰有兽面纹,粗大卷曲的兽角翘出器外,颇有动感。器形上圆下方,体现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何尊的出土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963年,一个阴雨天,宝鸡贾村镇农民陈堆无意中发现自家后院坍塌的崖面上有亮光。他和妻子搬来梯子、爬到崖上,用手一刨,掉下一件青铜器。后来几经辗转,这件青铜器来到宝鸡市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前身)。
1975年,“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在北京举行,这件青铜器被借调参展。专家在清理锈蚀时发现了器内底部铭文。释读铭文后,专家确定了作器者名“何”。这一发现,让这件青铜器声名鹊起,从此它有了新名字——何尊。
“何尊铭文中有‘宅兹中国’4个字——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来源。”崔睿华介绍,“宅兹”指“居住在这里”,“中国”指“国之中央”。
何尊铭文中,“恭德裕天”中的“德”字,也颇有特点——
甲骨文中的“德”,左边表示行走,右边是人的一只眼睛,意为看见就直着走过去获得它,表示得到的意思。
西周金文中的“德”,其底部多出“心”字部首,以示道德,有“心”即“德”。何尊铭文“恭德裕天”中的“德”字,不仅展现了字形的变化,同时也表明3000多年前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德政的出现。
在专家看来,周人已经产生了“德治”的思想,这套政治秩序开启了中国道德主义的政治传统,影响至今。
精彩不止何尊。不远处,极具历史价值的逨(读作lái)盘,内铸铭文21行372字,以第一人称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天子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第一次印证了《史记》中西周诸王世系的顺序,意义非凡。
墙盘、逨鼎、秦公镈(读作bó)……“青铜铸宝,传之千年。”崔睿华说,“一件件‘国之珍宝’,堪称一部部‘青铜史书’。”
展 览
融合新理念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诸多青铜器的铭文末尾处,都可见“子孙永宝用”的嘏辞(嘏,读作gǔ。嘏辞,意为祝福语)。
“当时的人们相信,祖先的智慧和品德,会传给子孙后代;后世也会铭记、珍爱祖先的功德与荣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说。
岁月流转,青铜瑰宝凝结的祝福与智慧,如何跨越时空,让后人世代铭记?
“对大众而言,青铜器铭文颇为晦涩难懂。”宁亚莹说,因此,展览不能曲高和寡,要让观众看得懂、感兴趣。
“不请讲解员,也能看得懂。”谈及展览目标,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陈业务负责人郭晶言简意赅。
逨盘旁边的巨幅图板上,逨盘纹饰、单氏家族简介、逨盘记载的周王及单氏家族世系等各类资料丰富,图文并茂。为方便观众理解,旁边还标注了逨盘铭文的大意。
“展览图板中,文字、图片数量相对较多,要尽量避免那种密密麻麻之感。”郭晶说,“我们尽可能在知识信息传递、展陈美观效果之间寻找平衡。”
除了通俗易懂,展现当代价值也是策展的重要理念。
去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出“器·鉴——宝鸡周秦廉政文化展”,阐释文物中所蕴含的厚德养廉、公而忘私、清正自守、光明坦荡等丰富的廉洁思想,受到好评。
“我们通过一组组周秦文物,以器为鉴,弘扬崇廉尚洁的价值理念。”郭晶说,“除此之外,博物院近年来还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展览,提升青铜文明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
“和合与共——古代动物造型与人文艺术展”细数古代艺术中动物纹饰及造型的嬗变,展现蕴含其中的敬畏天地的自然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融合开放的社会观以及崇德向善的道德观;“天下有道——周礼主题展”追溯礼仪文化根源,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礼乐文明……
“展览的目标,就是努力让大家愿意来、看得懂、感兴趣、有体悟,并能把汲取的古老智慧、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生活,启迪前行脚步。”宁亚莹说。
教 育
滋养青少年
在“宅兹中国”展厅入口处,一幅漫画版何尊映入眼帘——画面色彩鲜艳、风格灵动,颇具设计感。一旁,标注着“姓名”“年龄”“籍贯”“现住址”等何尊的“个人信息”,一目了然。
“很多小朋友来逛博物馆,都要跟这张‘何尊身份证’合个影。”在郭晶看来,青少年“邂逅”青铜国宝,正是中华儿女“穿越历史”的一种独有浪漫。
内容有趣,布展讲究。郭晶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的文物展品,摆放高度多为0.75米—1米,比常规高度略低一些,“在不太影响成人观众的情况下,我们希望提升青少年观众的体验”。
前不久,在“宅兹中国”展厅“中国”二字的图板前,一对母子的对话,让路过的郭晶感动不已。
母亲看着图板告诉儿子,“‘国’原始字形是‘或’,即‘戈’加‘口’。‘口’表示居住的城邑,‘戈’就是‘执戈守城’。”
“小男孩只有10岁左右,听完后说,自己长大了想去当兵,也要保卫自己的国家。”郭晶感慨不已,“在博物院里,种下一颗保家卫国的种子,让人感动又欣慰。”
种下“种子”的,还有宝鸡市渭滨区东四路小学六年级学生马梓馨。今年暑假,她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担任“小小讲解员”,为观众义务讲解。
“您看,何尊腹部的兽面纹,浓眉大眼,神奇威严,很有震慑力。”马梓馨边说边鼓起腮帮、瞪圆眼睛,逗笑了不少观众。
今年夏天,共有76名小学生参加“小小讲解员培训班”,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参观者”变为“代言人”。自2015年举办以来,该活动参与人数近千人。
“近年来,我们依托馆藏资源,打造了‘青铜乐坊欢乐行’‘我们的节日’‘铜趣古今’等一批教育品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宣教业务负责人王睿介绍,博物院已累计举办线下教育活动近千场,覆盖各年龄段人群近20万人次。此外,博物院累计开展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168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有灿烂的青铜文化滋养、悠久的周秦历史积淀,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青少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宁亚莹说。
(人民日报 记者 高 炳)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算命网红被拘,网络算命也不是法外之地
- 福建三明举办海峡两岸皮划艇桨板公开赛
- 毕业生启程书写“青春故事” 重邮校长寄语“从小我走向大我”
- 高盐有害健康,当心生活中的“隐形盐”
- 兰州新区秦川打破“村界”创收 产业联盟诞生“百万村”
- 福建邵武遭遇强降雨 当地全力组织抢险救灾
- 商务部:中方鼓励企业按市场化商业化原则拓展对非经贸合作
- 创历史新高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线下参观人数突破30万人次
- 美智库报告显示:中国七大战略产业“领先世界”
- 天津口岸首次开展矿产品保税转口贸易
- 2024国庆档电影票房破16亿
- 返乡创业青年巧打“生态牌” 带火广西壮族小村庄
- 刘暖曦被永久禁播 “负面流量”不是牟利工具
- 金融机构预测英国房价2025年止跌回升
- 孩子喜欢玩“水晶泥”?赶紧叫停
- 巴基斯坦一清真寺爆炸造成至少28人死亡、150人受伤
- 湖南打造在非首个经贸深度合作联动功能区
- 代表委员热议“新质生产力”如何上“新”
- 对话新国企·聚力高质量丨全国政协委员赵晓晨:以新兴产业发展引领新质生产力形成
- 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累计免税逾4亿元
- 热门推荐
-
- 中国最北风电项目并网发电 每年可提供2.34亿千瓦时绿色电能
- 今年前5个月河北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4.7%
- 美国10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升至108.7 创9个月来最高值
- 外媒:联大12日或就加沙停火决议草案进行投票
- 辽宁招商引资增势良好 前三季度到位资金预计增长16.9%
- 陕西镇坪通报“执法大队”变“执法犬队”:系10岁儿童所为
-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展现大国担当
- 普京:俄罗斯2022年对外贸易额增长8.1%
- 重庆两江新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 山西岢岚:“帮”出新面貌 “扶”上幸福路
- 打造“果旅融合”新路径 小小百香果成为“致富果”“幸福果”
- 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海浪红色警报
- 故宫博物院图书分馆:大高玄殿的承续
- 上海基层政府打造村居“客堂间” 基层议事协商传递心声、化解矛盾
- 广西小种苗走向国际大市场 一年揽获2000万株外贸订单
- 上海多学科专家携手成功完成高难度白内障手术 百岁老人重见光明
- 中央气象台:12月1日起较强冷空气将影响长江以北地区
- 中国最后使鹿部落的新生
- 民航局:2023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3589.17万元
- 康庄大道 下好发展先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