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文明扬中外 匠心妙手焕光彩
古老文明扬中外 匠心妙手焕光彩——记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
2024年是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1974年,秦兵马俑的发现揭开了秦始皇帝陵系统考古工作的篇章。半个世纪间,几代考古工作者不断探索追寻,让沉睡地下2000多年气势磅礴的军阵、栩栩如生的陶俑得以重见天日,让观众在领略“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同时,感受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在考古发掘、保护研究、活化利用等方面的丰硕成果。
“秦兵马俑是世界文物展览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文化遗产外交的‘金名片’。”9月8日,在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介绍,截至目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超过1.6亿人次,成功入选全球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保护、研究和利用文化遗产的示范样板。
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史书记载,秦始皇帝陵建设工程耗时38年之久,陵墓参建人数达70万之巨,规模之宏大、埋藏之丰富世所罕见。
1974年3月,秦兵马俑坑被发现,同年7月15日,秦兵马俑考古发掘正式开始。1975年8月,国务院决定在秦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博物馆。1979年10月1日,博物馆建成开放,主要参观点包括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铜车马陈列厅及相关临时展览。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深入,陵寝建筑、地宫形制、陵园结构以及性质各异的陪葬坑、陪葬墓一个个“浮出地面”,铜车马、彩绘跪射俑、石甲胄、百戏俑等重要的“奇器珍怪”相继面世,秦始皇帝陵的外藏、祭祀、墙垣、门阙、道路、工程以及附属遗存逐步明晰,为秦始皇帝陵的全面保护和系统展示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十年来,对一、二号坑的持续发掘不断更新着对兵马俑军阵的排列规律认知;帝陵规制下的帝国第一陪葬墓——陵西1号大墓的发掘,见证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权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陵园门址、城垣建筑、寝殿遗址、道路遗存系统的勘探发掘,为认识始皇陵丧葬礼仪进程与遗迹建制结构体系、遗存空间布局等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50年的考古工作,明晰了秦始皇帝陵以封土为中心、围绕封土形成内外城格局和分布陪葬坑的总体布局特征,以及模拟秦帝国的都邑格局、政治体制、宫廷生活、社会文化、军事制度等内容的规划设计理念。数量颇丰、价值极高的出土遗迹文物,更是反映了秦统一前后物质文化、科技成就及制度文明,对于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简单考古到国家级保护
9月8日,记者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看到了刚刚正式投入使用的秦兵马俑一号坑“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和二号坑“考古现场发掘与保护平台”。“兵马俑埋藏在地下多年,生漆层已经劣化,在挖掘的瞬间,生漆层存在脱落的风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副主任惠娜介绍,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和考古现场发掘与保护平台建立后,将对兵马俑出土时的温湿度环境等进行及时调控,使陶俑的彩绘尤其是漆底彩绘得到更为及时的全面保护,实现文物从出土环境向文物库房保存环境的平稳过渡,探索形成“现场应急保护体系+考古平台体系+专用装备+信息化支撑体系”的秦兵马俑发掘新模式。
50年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过跨领域攻关、跨学科研究、多团队协作,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实现了从简单的考古发掘发展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基地的跨越,人才队伍也从十几名发掘人员发展到今天的拥有数百名成员的专业考古和文保团队,成功走出了一条大型考古工程多学科、国际化合作的新路子。
在依法保护方面,2005年7月,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正式公布《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为秦始皇帝陵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2010年7月,陕西省政府颁布《秦始皇陵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秦始皇陵保护利用的长远发展方向和建设蓝图;2021年,《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结合实际进行了修订,让秦陵遗址保护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秦陵大遗址保护稳步走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在科技保护方面,20世纪90年代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积极与德国、比利时等国研究机构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合作,先后承担多个文物保护和考古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973”计划课题,相继建成“微生物实验室”“彩绘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和“金属文物修复室”,逐步确立了以秦俑彩绘保护技术为核心的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彩绘颜料科学分析研究、微生物防治和环境监测控制等优势科研领域。
50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保团队不断推进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攻克秦始皇帝陵出土的兵马俑等珍贵文物在考古发掘、保护修复中的难题,“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面展现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在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上发布的秦始皇陵沉浸式数字体验项目和百戏俑坑考古成果创新性转化案例,以百戏俑为原型、结合杂技艺术的精彩演出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长期以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始终致力于策划精品原创展览、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开发优质文创产品等。20世纪90年代起,以“秦俑”“铜车马”为代表的系列文创产品就作为国家级礼品馈赠来访贵宾,近年来又通过跨界合作,开发出上千种文创产品,依托秦兵马俑开发创作的文化演艺产品,更是广受游客欢迎。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依托百戏俑坑、文吏俑坑、铜车马坑等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成果,推动图像数字虚拟技术发展,增强现实技术等新技术与陈列展示、遗址展示等传统方式相结合,构建展示历史与当下“对话”的平台,迄今已经三次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作为世界级文化IP,50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为国家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截至目前,秦陵文物已经在4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个城市巡展277个场次、2000万人先后参观展览,外展数量和受众人数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在发挥秦俑文物的影响力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德国、比利时、英国等多个国家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备忘录。
秦陵考古至今已逾半个世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如今已发展成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交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在保护、研究、利用兵马俑文化遗产和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立体、真实展现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作出独特贡献。
“我们将继续以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为目标,进一步强化秦陵考古研究多学科联合攻关,切实做好世界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努力向世界讲好秦始皇陵故事、秦兵马俑故事,积极打造文化遗产守护、传承、传播的典范。”李岗表示。
(本报记者 李洁 张哲浩 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山西推动龙头企业上规模、增实力、提效益 助力农业“特”“优”发展
- 全国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山西研讨炎黄文化
- 年轻人三大“脆皮”症状:记忆力下降、情绪差、免疫力下降
- 大凉山“原生态”岂容搅浑水
- 浙江推动“更新”老旧小区 探索美好生活与情感寄托“最优解”
- 上海专家云端义诊:为云南偏远地区癫痫患儿提供高水平诊疗
- “小木耳”长成“大产业” 山西中阳将办木耳文化节
- 2024北京新戏剧展演征集倒计时
- 韩国警方称在前情报司令官笔记中发现“引诱朝鲜攻击”内容
- 《浙江省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发布:数字社会建设成果亮眼
- 南方地区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 民警搭起跨越37年“连心桥” 助河北男子在内蒙古寻回亲人
- 泰国曼谷高架桥倒塌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
- 韩媒:日本无视舆论强行排放福岛核污水 应堂堂正正听取国际呼声
- 广东通报8起乡村振兴领域违纪违法案件
- 万泉河或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 海南对琼海市启动防汛防风Ⅰ级应急响应
- 中国医学装备2023年专利申请量全球居首
- 夏季艾灸正当时 祛湿抗病补阳气
- 沿着大运河看江苏——文旅篇
- 东三省23支卫生应急队伍演练大型赛事活动应急处置能力
- 热门推荐
-
- 暴雨黄色预警继续发布:福建广东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
- 菲仕兰荣获ESG与企业形象类大奖
- 一位美国教授眼中的中国与孟加拉国年轻人
- 廊坊馨境界社区:以网络普法带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 9月亚洲制造业PMI为50.8% 亚洲制造业继续稳中趋升
- 以色列:90名巴勒斯坦被押人员获释
- 中上协:今年上市公司对业绩说明会的重视程度空前
- 广西贵港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 全力做好洪水防御
- 北京检方依靠“数字大脑”深挖制售验特种作业假证案
- 她用一年时间,聆听、书写12位女性生活的故事
- 陕西强化耕地保护 耕地面积达4560.83万亩
- 访强生消费者健康中国总裁:深耕中国,以高质量引领个人健康管理
- 南非洪灾遇难人数上升至14人
- 村里无人员伤亡但九成房屋被毁:老奶奶用光家里白面和液化气给乡亲蒸花卷
- (新春走基层)新疆温宿县:大棚草莓映红 “莓”好生活
- 高职学子自研康复训练系统 点燃偏瘫患者康复希望
- 中华秋沙鸭在吉林进入繁殖高峰期
-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 2024年广西文化旅游嘉年华开幕 发布9条旅游主题线路
- 打造“果旅融合”新路径 小小百香果成为“致富果”“幸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