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海丝明珠,何以闪耀千年?
泉州,是古代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风帆贸易时代的珍贵遗产。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世遗之城,泉州现有文物保护单位945处(国家级44处)、非遗项目726项(世界级6项、国家级36项)。近年来,泉州全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提升“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的城市辨识度,积极探索创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先后获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影响力城市榜单、全国十大旅游向往之城、2024年城市文旅品牌创新十佳案例等荣誉。
构建立体保护体系
7月底,在申遗成功3周年之际,《泉州市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发布,明确用三年时间形成以预防性保护为基础、跨部门跨领域高效协作、保护利用协同发展的泉州世界遗产管理体系,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坚持保护第一,做到应保尽保。
自2015年获批地方立法权以来,泉州先后出台多部法律法规,从点到线再到面,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较为完备的法规体系。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司法监察联动监管机制,泉州市文物局与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泉州市人民检察院签订文化遗产保护联合行动备忘录,设立海丝史迹巡回法庭,将遗产保护纳入公益诉讼。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遗产保护和安全工作“五纳入”,即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综合评价体系,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综合治理和平安单位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县城、城区)和文明乡镇创建考评体系,纳入干部教育体系。
突出共治共享。泉州组建了数百名义务讲解员、上千名志愿者的服务队伍,涵盖文物专家咨询、义务讲解、义务巡查等领域,形成文化遗产“共谋、共建、共管、共生、共融”良好格局。
强化价值研究运用
8月2日至4日,“听见洛阳桥”文化盛宴在洛阳桥及洛阳古街举办,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体验,展现洛阳桥及古街独有魅力,让游客在感受千年古桥历史积淀的同时,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遗产之间的交融之美。
泉州的文化遗产从来不束之高阁,而是生动地存活于市井烟火之中。申遗成功3年来,泉州不断加强世界遗产展示阐释,一方面加强世界遗产价值研究,一方面提升多维度的活化利用,让世遗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德化窑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等考古发掘10余批次,《泉州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南外宗正司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安溪青阳冶铁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等研究成果相继印发,有效扩大了泉州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此外,《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突出普遍价值研究》《泉州文物(国宝篇)》《石质文物集萃》等泉州文化遗产丛书相继出版,向世界传播世遗泉州,吸引各地游人纷至沓来。
遗产保护人人共享。泉州世界遗产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古城内至今还有众多老百姓生活其中。泉州注重整体性保护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划定近200平方公里的遗产区、缓冲区、景观控制区,有效强化世界遗产文物本体及景观风貌保护。
泉州府文庙保护利用案例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图源: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在此基础上,泉州着力打造遗产展示点,让市民游客共同感受千年古城的魅力。德化窑、永春苦寨坑窑、晋江金交椅山窑等考古点规划建设成考古遗址公园;中文、英文、日文、韩文、闽南语共5种语言的泉州世界遗产智慧讲解,系统讲述22个泉州系列遗产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各遗产展示馆等15个展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经济效益全面释放
在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每天早上6点不到,村里不少簪花围体验店就开门迎接第一批客人的到来。“高峰期一天接待几百名客人,一天下来双手就没有停过。”蟳埔村簪花围店店主、年逾花甲的秀珍奶奶说。
簪花围让蟳埔村火遍大江南北,昔日的小渔村发生了大变化。图源:泉州晚报
去年以来,随着泉州簪花围“流量”不断攀升,蟳埔村高峰期单日客流量、车流量屡破新高,村民人均月收入节节攀升。
近年来,泉州撬动世遗之城的产业富矿,通过抓流量爆点、整体提升服务配套,新业态、新模式、新项目纷纷落地,文旅经济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宋元中国看泉州”抖音话题量超15亿;上百部影视作品、综艺节目在泉州取景拍摄……随着成为新晋“顶流”城市,泉州以海丝文化为内核,融入非遗文化和美食元素,串联起541公里海岸线上的景点(区),着力打造首条“海上看泉州”旅游线路。
以世遗和古城为重点,泉州多层次、全媒体开展“宋元中国·海丝泉州”世遗文旅品牌营销。成立全省首个地市级国际传播中心——“泉州海丝国际传播中心”,发布“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城市品牌标识,海丝国际艺术节、海丝泉州戏剧周等活动轮番上演,“宋元中国看泉州”“簪花围”“蟳埔女”等20多个网红IP陆续涌现,向全世界传递了古老而年轻的泉州形象,展现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泉州气度。
随着世遗IP逐步形成,泉州成为生活化、沉浸式体验文化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去年,全市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接待游客总数量、增速及旅游花费增速均居全省第一。(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 黄琼芬 王敏霞)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疆木垒县草原“坎儿井”博物馆迎来旅游旺季
- 踏访化德裕民遗址:一个因考古而“扬名”的北方县城
- 近百名香港青年在浙江龙泉“当匠人” 深度体验剑瓷文化
- 孙志伟:加强房颤健康知识普及 点亮“健康中国”璀璨星光
- “京韵·婺风——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北交流展”举办
- 江西共青城深耕富民“甜蜜”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 兰州口岸里的国门女警群像
- 优势互补 川渝打造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 北京全力开展道路灾后恢复重建 提高防护标准
- 中央气象台:今年第16号台风“西马仑”未来对我国海域无影响
- 黑龙江境内三大江河干流已开江
- 台湾陆配团体燕赵行交流分享会活动举行
- 广东阳江发生3.1级地震
- 黄磊身穿《无名》长衫 出演《暗恋桃花源》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铜鼓:清水石斑鱼“游出”生态养殖致富路
- “可怕的暴力行为”美国芝加哥地铁列车突发枪击致4死
- 世界商业领袖圆桌会议聚焦海洋产业合作发展
-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水网建设规模再创新高 国家水网建设全力推进
- Keep首个乡村体育教室落地贵州,智能硬件助力运动普惠
- 5大类全面淘汰!我国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约62.8万吨
- 热门推荐
-
- 赋能中小企业“化茧成蝶” 长三角G60科创服务体系建设启动
- 赤道几内亚,来了深圳的“光明使者”
- 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深度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2年度十件大事”评选结果发布
- 同比增长5倍 一季度成都航空口岸跨境电商实现“开门红”
- 海南集中推介31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总投资284亿元
- 市场监管总局:加强优化反垄断监管执法,更好维护市场秩序
- 上映三天票房已近8亿 对话《独行月球》导演
- 中国为柬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助力——访柬埔寨农林渔业大臣邓迪那
- 江苏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光顶棚发生脱落 未造成人员伤亡
- 阿斯塔纳市长:重视加强与中国城市间友好交往
- 湖南湘阴和美乡村象棋“村甲”乡镇挑战赛“开战”
- 大熊猫“星秋”“怡兰”抵澳 开启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合作
- 福建海事局启动防台风Ⅱ级响应 两岸“小三通”客运航线全部停航
- 烟台推海洋旅游 “海上仙山生态长岛”品牌形象发布
- 澳门青年“做客”浙江 南来北往情谊绵长
- 同一民宿在不同平台预订为何价格差距大?
- 重庆“以舞为媒”为城市文化产业赋能
- 央行10月7日开展2000亿元逆回购操作 期限为7天
- 从瑞金出发的“卫生小学” 中国医科大学赓续“红医精神”92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