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当代青年的“嘴替”和“人间清醒”
对我来说,无论何时看到“史铁生”3个字,就像看到一串开启时空隧道的密码,持有这串密码,就可以自由穿越时空。不对,不是自由,而是每次穿越,都只能回到一个荒芜的故园。那里也许是地坛,也许是清平湾,也许是孩童嬉闹的某条小胡同,但总归是内心深处一个清澈、柔软的地方,还有淡淡的弦乐流淌。
第一次有这种穿越感,是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在那天凌晨告别了人世。到了白天,消息传开,就有报社编辑给我打电话,说史铁生去世了,让我准备采访几个他的生前好友,写篇“逝者”文章吧。
我当时在做文化记者,领到任务就开始行动。文章似乎不难写,但“史铁生”这名字让我开始恍惚,什么时候集中大量读他的文字?大概是中学时代吧。20世纪90年代,史铁生作品在中学生的课外推荐读物里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坐在轮椅上的形象,被贴上了“身残志坚”或者“不向命运屈服”的标签。写作就是对抗命运的一种方式吗?少年时代的我真正读进去,发现这些标签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误读。史铁生的文字没有那么斗志昂扬,而是温情的,忧郁的,困惑的。他像每个年轻人一样,即使不是病痛缠身,对这世界也有太多的问题,找不到明确答案。
这样一位无数次思考过死亡的作家去世了,我才把他关于生死的文字汇集起来重读,最后把他的这句话放在悼文的开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2010年的最后一天,全世界的人都在翘首企盼新年,而史铁生的“节日”提前降临。
一晃10多年过去,再次重读也再次恍惚穿越,就是现在了。短视频时代,“史铁生”这个名字竟变成了新的流量密码。《2024年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史铁生成了抖音最受欢迎的作家,今年上半年,史铁生作品销量同比增长44%,其中《我与地坛》的销量就同比增长了357%。要是按年龄段看读者数据,最爱史铁生的是00后,也就是现在十几岁到20出头的年轻人。
赢得年轻人的心,为什么是史铁生?或者,为什么不能是史铁生?知识界和文艺界的讨论像是自问自答,又像是中年人试图理解青年人的一场群体心理测验。
史铁生是1969年去陕北插队,1972年回到北京。双腿瘫痪的时候,他只是个20岁出头的青年。“插过队的人想写作,大概最先都是想写插队。”史铁生把知青故事编排了很久,设计了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安排了诸葛亮式的人物、张飞式的人物,“结果均归失败”。小说不好写,生活本身比写小说更难,回到北京的史铁生也找不到工作,等了很久。半个世纪前的年轻人也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者说,那时候的年轻人尚不知“内卷”为何物,也无从想象更多元的选择。“我仍然没头没脑地相信,最好还是要有一份正式工作,倘能进一家全民所有制单位,一生便有了依靠。”
这是不是这届年轻人共情史铁生的密码之一?史铁生无法书写的知青岁月,梁晓声写成了,时代的一个切片就此进入文学史。文艺评论家解玺璋说,史铁生的文学不是知青文学,完全不是,他甚至连知青文学特有的那种热情洋溢的理想主义都没有,完全没有。史铁生只能去写失落,写生存困境,他的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是一种残疾,而他书写的是精神领域的另一种残疾。“在史铁生的作品里,人的有限性,都是人的残疾。”
“回去再等等吧,全须全尾的,我们这儿还分配不过来呢。”史铁生写当年的劳动局庭院深深,他和母亲奔走多次,得来的只有这么一句例行公事的话。母亲是史铁生最重视的人,她直到去世之前还在一趟一趟往劳动局跑,每次回来都向儿子表示歉疚。史铁生不说什么,依他的意思,再不要去找那些人。
他决定写作。写作意味着他不再幻想一种来自社会层面的坚实保障,这又像极了如今年轻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同的是,史铁生的活动半径不过那时荒草萋萋的地坛,他并无别的地方可去。别人上班,他上地坛。“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史铁生写道,“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
史铁生就这样成了当代青年的“嘴替”和“人间清醒”,拜网络无远弗届的力量所赐,有比当年多得多的读者,来史铁生这里寻求情绪价值。短视频并不是吞噬时间的黑洞,而是让更多“心里有事情”的年轻人重返书本,重读经典。只是在他身后,时光如水,人潮如虹。年轻人一茬接一茬长大,那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却像地坛的老树,沉默地矗立在每个游人必经的路旁。曾在荒园老树下长久静坐的那个人已经走了,但只要你带着问题回到这里,你就一定会再遇到他。
武云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遥感大会发布宣言:更好服务数字中国 扩大国际空间合作
- 浙江温州防台风应急响应提升为Ⅱ级 49条客运航线停航
- (新春走基层)江西南昌:海外订单充足 外贸企业“火力全开”忙生产
- 粤消委会提起2宗消费民事公益诉讼 涉赔偿近200万元
- 一季度中国汽车产销实现开门红
- “电竞+文旅” 江西南昌解锁文旅商融合“新玩法”
- “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静冈特展”启幕
- 中国国际形象全球调查报告首次发布:近八成国外民众对中国发展前景有信心
- 云梧高速云浮西站开通
- 涉案资金16.6亿元 内蒙古警方破获一起特大网络传销案
- 新疆五家渠冰雪旅游季启幕 助力冬季旅游
- 天津交响乐团献上年度恢弘交响诗篇《长城》弘扬民族精神
- 天津推出国内首创航母主题夜游 超大型音乐焰火秀登场
- 全球汽车产业推进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共识为基础落实是关键
- 【中国那些事儿】外媒:中国经济重大决策为世界带来更多分享中国机遇红利
- 闻“汛”而动 浙江多举措筑牢汛期交通安全防线
- 以购房资质出资 能否认定为合伙购房
- “智商偏低,用人单位酌情考虑”,入职体检报告如此建议?
- “黄骅港—上海—洛杉矶”集装箱航线开通
- 中国明确未来五年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目标
- 热门推荐
-
- 六博棋风靡海昏侯国遗址公园 游客沉浸式体验“大汉风尚”
- 浙江考古人忆严文明:“他是我们真正的导师”
- 商务部:跨国公司普遍看好中国发展前景 愿意在华长期发展
- 中国网民规模超8亿 但近6亿“不上网人群”也需关注
- 浙江天台:94岁台胞落叶归根
- 如何做好节能降碳这篇大文章
- 广西恭城立法推动恭城油茶产业发展
- 马来西亚第十七任最高元首登基
- 上海和福建三明携手 产教融合促发展
- “五个一百”: 为奋进中国注入澎湃动力
- 中国民族音乐周即将在福建厦门举办
- 浙江省防指提升防台风应急响应至Ⅲ级
- 革命老区创新文旅发展,诚信典型护消费
- 向绿而行“碳”新路|青岛啤酒新角色: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
- 康养专列再出发 陕西铁路持续助力“银发”高品质出游
- 破解发展障碍 内蒙古“氢”舟正过万重山
- 浙江推动“更新”老旧小区 探索美好生活与情感寄托“最优解”
- 传出“巨响”!美加边境发生汽车爆炸事件 致2死1伤
-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2024年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主要有4次
- 尼泊尔西部发生地震已致128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