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秦兵马俑:考古发掘如何透物见人?
中新网北京7月25日电(记者 上官云)磅礴大气,“千人千面”,这可能是许多人对秦兵马俑的第一印象。50年前,秦始皇陵兵马俑横空出世,备受瞩目。
时序更替,岁月流转。恰逢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考古博物馆)研究员许卫红接受了中新网记者采访,缓缓讲述了考古工作中许多有趣的故事。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2014年,许卫红与秦兵马俑打了二十多年交道。她曾手持小铲和毛刷,一点点清理泥土,和同事一起,发现了藏在兵马俑身上的诸多秘密。
那些兵马俑是世间罕有的珍宝。但回顾过往,许卫红希望,人们也要看到它们的不完美,兵马俑最大的魅力,便是为今人打开了一扇窗,让大家看到光辉灿烂的秦文化。
秦始皇的“地下军队”
兵马俑的发现,很有些传奇色彩。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74年。那一年3月,陕西临潼秦陵东边两三里的西杨村,人们在打井时挖出了一堆陶器残片。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的秦始皇兵马俑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些陶俑排列整齐,与真人大小无异,面部表情栩栩如生。
它们是秦始皇庞大而又沉默的“地下军队”。许卫红介绍,兵马俑可以分为步兵、骑兵和车兵三大军种,比如,一号坑里的步兵以立正的姿态站立,按照着装的不同,叫袍俑和铠甲俑。
透过兵马俑,人们仿佛看到了昔日横扫六合的秦军。二号坑三军混编阵,冲锋、围剿,协同作战,南部车兵犹如“装甲部队”,战车首尾相连,军阵坚固、密不透风。
秦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珅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考古博物馆)的一位科研工作者,一直从事文物科普工作,对兵马俑相当熟悉。
她曾经看到一张兵马俑的图片:眉毛皱起来,表情有点发愁,“你会发现,每一尊兵马俑都很写实,就好像是真实生活过的一个人,他的形象在艺术上的投射。”
“不完美”的兵马俑
考古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需要付出十足的耐心。对这点,许卫红深有体会。
1989年,许卫红从吉林大学考古系毕业,成为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考古队的一员,此后25年的时间里,她基本一直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从事一线考古发掘。
刚进入考古队时,许卫红跟随“兵马俑之父”袁仲一工作,参与了兵马俑三号坑、二号坑的发掘,发掘二号坑时,还成了“探长”,负责其中几个探方的具体工作。
等到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时,她已经成了领队。“考古一线没有什么分工,大家必须亲自动手,该挖土挖土,该画图画图,这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几十年的工作经历,让她对兵马俑的制作流程如数家珍,泥条盘筑“体腔”,脚是用泥堆起来的,胳膊、手等是另外接上去的,然后再进行细部雕刻。
在陶俑入列军阵之前,彩绘实施属于最后一道工序。
彩绘工艺一来美化装饰、反映真实秦军面貌;二来遮丑,补救不足。许卫红在《寻秦迹:透过秦俑看秦朝》里写道,这是质量保底的最后行动,有点像现代医学的微雕整容。
兵马俑并不完美。她提到,2009年启动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后,3年里陆续出土了百余件陶俑、8匹陶马。有的俑腿断了,有的俑后脚跟磕掉了。8匹马32条腿,几乎条条有断茬。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为什么会这样?许卫红在书中解释,对于秦始皇来说,陶俑充其量就是一群兵,还是一群模拟地上世界的冥兵。这事落实到质量管理,认真你就输了。
她说,所以秦始皇比较务实,觉得这些兵马俑“整体看起来不错,就这么着吧”。
考古发掘:透物见人
兵马俑之盛名,世人皆知。然而,有一点,许卫红一直觉得有些遗憾,那就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兵马俑。
“大家的关注点基本是兵马俑制作得多么完美、秦国的武器多么厉害等等,秦兵马俑考古发掘已经50年了,不能只是停留在‘看图说话’的阶段,我们需要探寻它背后的意义。”
在离开兵马俑考古一线后,许卫红一直从事考古科普工作,她希望,人们能多花一点花时间去了解兵马俑及武器所体现的包容性、多元性,去了解秦文化的真实面貌。
比如,为什么要制作兵马俑?许卫红解释,古人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不灭,俑的主要作用就是陪葬。她曾用“秦始皇的手办”来形容兵马俑,也是这个原因。
“当时正是因为国家统一之后,才有雄厚的基础去完成很多事情。从几枚秦人的鞋印,再结合文献,我们能推断出不少信息,比如工匠的大致年龄。”她解释道。
考古是对古代历史的追寻,发掘的最终目的是透物见人。许卫红认为,秦兵马俑的魅力就在于打开了一扇窗,让人们能通过实证看到事物的多面性,看到古人曾如此灿烂地生活过。
时间如白驹过隙。申珅说,秦俑身上值得挖掘的信息还有很多,在考古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等各方努力下,秦兵马俑考古发掘、保护和研究一定会迎来更为辉煌的50年。(完)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文化中国行丨非遗蜀绣:承七夕习俗 享诗意浪漫
- 北约同意取消对乌克兰的“成员国行动计划”要求
- 俄一架直升机在堪察加半岛失联 机上载有22人
- 立遗嘱被不同年龄人群接纳 有“90后”遗嘱涉虚拟财产
- 【地评线】太阳鸟时评:开年经济活力蒸腾,奋进中国澎湃有力
- 无锡交响乐团正式亮相 2024年元旦新年音乐会将迎来首演
- 2024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将于本月在京举办 探讨产业新机遇
- 逃亡42年 一犯罪嫌疑人在内蒙古归案
- 烤红薯摘柿子剥毛豆 “洋学生”体验浙江乡村农事乐趣
- 什么样的人忍心在这里扔垃圾?
- 解锁夏日“美丽经济”:江西乡村产业因“荷”飘香
- 能源大省山西鼓励外资参与煤层气等开发
- 今年国庆档“含金量”等待检验
- 东山山海艺术节首批项目启动
-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看好中国资本市场 支持多项改革落地
- 针对叙总统阿萨德的“最致命组织之一”,是何来头?
- 今年前五月安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落地项目675个
- 中国红基会“小天使公益剧场”:白血病患儿家庭受邀观剧、感受温情
- 专访南非文达大学副校长罗伯特·马丁:孔院是汉语教育平台,更是技术合作纽带
- 广州近期强对流天气频繁 部分河流或明显涨水
- 热门推荐
-
- 2024政企数智化转型十大关键词发布
- 火锅巴士、沉浸式戏剧主题公园……暑期消费场景上新
- 物品编码中心专家:GS1地膜追溯回收率达92%,探索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 2024年临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开幕 共探临空区发展新思路
- 北京人艺2024年编剧、导演人才培训班结业
- 前5月中国社会物流总额135.3万亿元
- 探底回升!大城市升温日历来了 看你家何时上演冷暖逆转
- 服务近400万家庭装修 建行信用卡助力“优居”换新家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琼海!
- 昆明飞虎队后裔俱乐部举行金秋音乐会 歌颂友谊歌唱团圆
- 一季度中国五矿归母净利润大涨124.8%
- “邂逅中国乡村·美丽贵州行”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营
- 揭秘8人团伙盗墓案:古墓摸金,还没开挖就“团灭”
-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0950 下调2个基点
- 四川:汉巴南铁路巴中段铺轨完成
- 95后带火甲骨文,就需要这样的专业科普
- 奥地利前总理:欧中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并非零和博弈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城市榜发布 深圳上海居前
-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国家发展带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