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作家”陈慧:不想当网红 不会为了流量炒作
中新网北京7月22日电(记者 上官云)在被别人称为“作家”之前,陈慧没想过自己会跟这个头衔挂钩。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讨生活,她在浙江余姚市梁弄镇的一个菜场里摆摊,业余时间写作,出版过《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世间的小儿女》《在菜场,在人间》等作品。
写作、小贩……种种标签集中在陈慧身上,她成了一些人口中的“菜场女作家”,不止一次登上热搜。媒体和文学爱好者慕名而来,“热度”一度打乱了她原本按部就班的日子。
不过,陈慧逐渐习惯了媒体的镜头和注视的目光,也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她不想给自己立人设,因为“没必要”,遵从内心去生活就好。
岁月长久的磨炼,让陈慧变得坚韧、谨慎,也十分清醒。她说,自己不会去做网红,因为流量是把双刃剑;未来依旧会写东西,但不会把写作摆在生活的最前面。
阅读始于童年
今年,陈慧又写了一本书,取名《去有花的地方》。
许多人问过她此次写作的缘由,陈慧直截了当地回答道,想跳出循规蹈矩的生活,“我一直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平时又比较‘宅’,一成不变的日子实在有点压抑。”
她的生活确实很有规律,早上4点起床,洗漱完毕,匆匆吃个早饭后赶去菜市场,天气热时,就卡在上午十点前收摊,回家烧饭、睡觉。如果下午不去进货,那就看看书,学点东西。
由于身体不好,需要长期服药,再加上可以说说心里话的人也不多,陈慧的心里一天到晚沉甸甸的,有时感觉自己一辈子就跟个萝卜一样,“一直坐在坑里不动。”
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决定挪挪地方,去体验下别人的生活,顺便写写沿途见闻。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陈慧找到了一对蜂农夫妇,结伴踏上旅途。
离开浙江,他们一路去往东北,白天转场、搬东西、养蜂,晚上陈慧就把所见所闻记下来。四个月后,她回到了浙江,没过多久,《去有花的地方》也写完了。
有读者认为,陈慧的文字很质朴,但比较有灵气。她把这归功于阅读积累。
小时候,陈慧的养父家里开着磨坊,忙不过来,便请了一个帮工师傅,师傅爱看书,住处永远摆着几本小说,陈慧便也跟着看,越看越上瘾,长大后,又读了汪曾祺、余华、莫言的书。
在漫长的生活中,她读过的文学作品,都变成了后来滋养写作的养分。就如陈慧所说,“成年后回望走过的路,才发现很多事情就是命运的推手,就给你那样安排的。”
身在异乡的写作者
陈慧不是浙江本地人。
她在江苏长大,小时候被送给邻村的一对夫妻抚养。养父母很善良,也从来没有重男轻女,在物质相对不是那么丰富的年代,陈慧兜里经常放着零钱,想吃点小零食,随时可以买。
二十多岁时,陈慧从江苏如皋嫁到浙江余姚,人生翻开了另一页。
初到异乡,她很不适应,丈夫不经常在家,两个人交流也不多。村子里的人她不太认识,打麻将学不会,大多数时候是待在家里操持家务,和公婆相顾无言。
小孩不满周岁时,陈慧决定去菜市场摆摊赚钱。为了能多放点东西,她把儿童车改造成手推车,里边放着衣架、马桶刷、瓶塞等零散的小商品,都是日常生活所需,利润微薄。
短暂的窘迫之后,陈慧迅速适应了环境,风风火火进货、张罗生意,因为在老家排行第三,菜市场的人大多叫她“阿三”或“三姐”。
吃穿用度的问题解决了,但作为异乡人,陈慧的心里仍然时常觉得孤独,离开热闹的菜市场,回到安静的住处后,这种孤独就会被愈加放大。
她喜欢读书。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写点东西”如同一颗种子,渐渐在陈慧的心里生根发芽,有时写几十个字,长的也不过上百字,或者写首打油诗,纯属自娱自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文章越写越长,但没有什么宏大叙事,老家的人和事、根植于童年的回忆,乃至菜市场的见闻,都被写在了字里行间。
再后来,伯乐出现了。陈慧的《世间的小儿女》《在菜场,在人间》等作品得以出版。
霎时间,小摊贩、作家,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标签一同被贴在了陈慧身上,产生了极大地反差感。她被送上了热搜,平静的日子被打破,小小的菜市场里,一波又一波。
陈慧很淡定,接受采访也不影响出摊,闪光灯“咔咔”作响,她跟每一个顾客寒暄,照旧做生意,任何时候,都不会把生活放下。
实际上,写作更像是陈慧宣泄情绪的出口,“那样的环境,推着你成为那样的人。”
热气腾腾的生活
不可否认的是,名气确实给陈慧带来了改变生活的诸多可能,有人来找她出书,有人跑来找她谈文学,还有人邀请陈慧去开直播,并且承诺组建团队,把她包装成网红。
面对唾手可得的流量,说一点没心动过那是假的,但陈慧很快又警惕起来,评估一番后,最终选择拒绝,“流量是把双刃剑,我也不想把全部生活暴露在镜头之中。”
她很清醒,“当你出名之后,可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找上来。我不只是我,还是爸妈的女儿,小孩的母亲。我宁可在我的小世界里修为,也不会用作家头衔去炒作。”
有人恭喜她成为“作家”,陈慧有点不以为然,“我从不认为写了几本书,我就是个作家了,普通人没必要秀什么优越感。我也不觉得摆摊比写作更低等。”
出名后,她没有离开菜市场,因为摆摊是快乐的源泉。在那里,陈慧能跟顾客聊聊家长里短,还能经常收到别人的关心,“冬天天冷,有人就说,让我早点回去。”
“这里有人情味儿。这种异乡缺失的温暖,太珍贵了。”陈慧总结道。
菜市场依然是她写作灵感的来源,小推车上永远放着一个笔记本,记着有趣的见闻。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陈慧坚信一点,灵感会在无意当中,像鱼一样游到你面前来。
未来还很长。对陈慧来说,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摆摊也是,没有哪个更高贵。生活或许有挫折,但永远热辣滚烫。(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德媒:德国申请参军人数继续下降
- 居家办公如何保护眼睛?这些提醒快收好
- 《自然》集中发表系列神经科学论文:小鼠完整大脑详细图谱完成
- 遇见福建:非遗+旅游 蕉城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 对于老师,那些想说又没说出的话……
- 2024抚顺满族风情旅游节打造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新空间
- 首票雄安综合保税区进口海运货物在天津港接卸
- 海口海关缉私局破获案值逾5000万元跨境电商渠道走私案
- 黄子华:不把角色当喜剧演 最感兴趣的是苍生
- 日本樱岛火山“爆炸性”喷发 大量火山灰沉降
- 两部门组织开展“优企进校 招才引智”专项行动
- 广西首座公路钢箱梁悬索桥建成通车 百万花乡民众圆“大桥梦”
- 内蒙古警方破获一跨境走私贩毒案 缴毒6公斤
- C919国产大飞机春运“首秀”:执行10班航班、承运1274名旅客
- 2023年全球99名记者遇难 77人死于巴以冲突
- 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 长三角海归共谋跨区域协同
- 《潮声十五音》暨潮汕方言文献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汕头举行
- 研究称猫有近300种面部表情
- 经合组织报告:预计今年成员借款需求将增至12.9万亿美元
- “明珠”联缀“金腰带” 多家知名企业布局上海浦东金色中环
- 热门推荐
-
- 山西:“大练兵”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铁军
- 广西长洲船闸前三季度过货量同比增长22.78%创历史新高
- “玩抽象”的风,为何吹进年轻人的心里
- 中国贸促会:鼓励中企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农业贸易投资合作
- 艺术科普新作 吕宸《停下别动,放大看》推出
- 清明假期首日中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6亿人次
- 土耳其巴勒克埃西尔省一炸药生产工厂发生爆炸 已致12死3伤
- 证监会:提升A股投资价值,创造长期回报
- 90后牙医李昊昊:扎根西海固 打通患者看病“最后一公里”
- 法语原版音乐剧《诺亚方舟》来华巡演 促中法文化交流
- 黑龙江佳木斯:大力发展农机装备产业
- 12月13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昨天下降0.05个点
- 让节日民俗“响”起来“亮”起来
- 聚焦网络安全机遇与挑战 2023北京科协院士专家圆桌会议举行
- 湖南娄底“90后”海归回乡当“新农人” 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
- “观桥游”持续升温 游客竞相“打卡”贵州世界级大桥
- 国风变装博主朱铁雄:传承的意义不只停留在历史英雄人物
- 4月中国电商物流指数连续两月上涨
- 国际学者:屡提“产能过剩” 再祭关税大棒 美国虚伪本质暴露
- “守护一泓清水” 丹江口市水利志愿服务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