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北运河边百年法鼓:国家级非遗与代代相传的民间音符
北辰区位于天津中心城区北部,古为退海之地,大运河的开通,让这里成为南粮北运、北货南输的交通要道,素有“皇家粮仓”的美誉。北运河西岸的刘园村,借助着大运河的滋养,诞生了“刘园祥音法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园祥音法鼓”从清朝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因其鼓乐齐奏发出雅韵之声,代表着祥和与欢乐、吉祥康宁,故名为“祥音法鼓”,后演化为民间花会,在喜庆日或重大活动日庆贺演出,是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美术、雕塑与民风民俗于一体的广场艺术。
北运河西岸的民间艺术
刘玉新是刘园祥音法鼓的第五代传承人,也是现任会长。“我们这里是法鼓会具保存最完整的,所以很多会员来我们这里借会具,回去复刻。”他一边说着一边归置着其他的会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祥音法鼓的演出十分火爆、兴旺,天津体育馆、“二宫”、娘娘宫、武清、葛沽、西双塘等很多地方,都留有他们比赛和表演的足迹。
“我成长于民俗复兴的好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还上小学的我就跟着会里学习,还去外边演出。那会,能有演出的机会大家都需要竞争的,我那会由于年龄小,最终错过了一次去市里演出的机会,伤心了好一阵呢!”刘玉新说着,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
后来每逢春节,北仓镇会在盛仓新苑举行花会展演,其中第一天为设摆,第二天举行东顶娘娘出巡散福仪式。设摆一般从下午两点前后开始,其他的花会在下午五点左右就会离开,只有刘家园祥音法鼓老会,还要在天黑的时候点上“灯彩儿”进行表演,供观众欣赏。
晚上的行会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点燃的蜡烛照亮了会具,也照亮了前行的路,整个队伍灯火通明,光芒一片。高照在队伍的最前方,九莲灯在队尾,行进中的队列宛如一条闪亮的巨龙,美不胜收。
刘玉新回忆:“那会每到年节时分,联络就会异常忙碌,在小区内拜访住家,或按照提前商定的顺序去拜访商户,已经成了老会表演的惯例。”而每次行会,也总会有家庭、商家或其他单位放鞭炮“截会”,法鼓会都要坐敲为其表演一场,有时还会当场拿到一笔赞助。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深入到了当地民众的年文化之中。
非遗得以完好传承
刘园祥音法鼓于2007年6月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传承一方文化。
刘园祥音法鼓依附传统社区,即刘园村,在当年北辰区老城改造的规划中,成为第一批旧村改造的村落,并罕见地以村为单位进行整体性还迁,在原址上建成了占地150亩的刘园新苑,如今,当年村民绝大多数生活在这里。
同时,村委会并未随着搬迁而消失,而是成为了刘园新苑社区的管理者,保证了老会在由传统社区过渡到新型社区的过程中的稳定性。
“老少一个不差都回来了。这个对我们的传承功劳太大了,如果拆迁完了以后东一片西一帮人再聚一块儿都聚不了了,那还怎么传承啊?”老人们深知,祥音法鼓之所以能成为保存最完整的和这个原因有直接关系。
两代传承人的故事
今年74岁的田文起是“刘园祥音法鼓”第四代传承人,从6、7岁开始,田文起就跟着父亲在祥音法鼓会所演出,耳濡目染产生了兴趣,跟着父亲学起了法鼓,长大后成为第四代传承人。
“法鼓流传于刘园地区,过去祥音法鼓是家族传承,一家三代甚至四代都会击鼓敲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对法鼓的了解越来越少,祥音法鼓的传承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逐渐年迈的田文起考虑祥音法鼓的传承人,刘玉新被他“看中了”。
刘玉新小时住在北辰区体育馆附近,上世纪80年代,每天晚上,他都能听见体育馆内祥音法鼓训练的乐声,“那鼓声一响,我放下碗筷就往体育馆跑,对法鼓很着迷。”
每年过年祥音法鼓出会,都是刘玉新最兴奋的日子,祥音法鼓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两三里地,很是壮观,一行人肩挑手举,浩浩荡荡从娘娘宫门口出发,途经狮子林桥,行至东风桥,一路上驻足观看者众多,欢呼叫好声不断。
十几岁时,刘玉新正式学习法鼓,最初跟在大人后面打小镲,历练了20余年,刘玉新成为了祥音法鼓会所的“台柱子”,2000年左右,刘玉新接过田文起的接力棒,成为祥音法鼓第五代传承人。
“法鼓花会不像别的,年纪大了想学也学不好,最好就是从小学习。”为了传承祥音法鼓,在北辰区文化部门的鼓励引导和资金支持下,刘玉新开办了公益培训班,每年寒暑假教授学生们学习法鼓,还到附近的小学免开班授课,免费对小学生进行培训。
“刘园祥音法鼓虽在几代人的精心维护下延续至今,但现在了解法鼓的人越来越少,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这是宝贵的文化瑰宝。”刘玉新说。
顺应时代 才能焕发出新活力
祥音法鼓过去入会较为严格,由地域和性别限制,即必须是本村村民,且传男不传女,人们把入会视为一种荣耀。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会中老会员越来越少,传承一度发生危机。于是在入会上放开限制,女孩子也可以练习敲镲铬,中青年妇女在人手紧缺时还可以手执前场执事行会。
刘玉新从长远打算,从孩子抓起,经常利用周五、周六晚上的时间培养小孩子,其强烈的声响十分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耳濡目染自然容易使其对法鼓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储备新生力量。
每逢学生们的寒暑假期间,会员们都会组织短期培训班,将法鼓的技艺传授给刘园村年轻的一代,并且这已经成为刘家园祥音法鼓老会新的传统。同时,为了鼓励孩子们多来学习,会员们还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针对目前的小朋友都在上小学或即将上小学的情况,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会员们在培训班中为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小朋友准备一个精美的书包,并在上面印上“刘家园祥音法鼓老会”的字样,这样小朋友们既能有新的书包背,满足了他们的心愿,同时也能对刘家园祥音法鼓老会起到宣传作用。
“这个会再好,再古老,声望再高,人死了不行,没人会操作,等于零。”在这方面,村里支持办班,前两年的时候办了两次班,孩子们放寒暑假的时候,老会员出面教学,由爷爷领着孙子,爸爸领着儿子来,培养了一批年轻人。“过去小女孩很少参加这个会,现在不分男女,只要爱好的都能参加。”
也正是这种不断迎合时代的需求的想法与做法,使得今时今日仍具有别样的艺术和文化魅力。
千百年来,流淌的大运河宛如一条生命之河,繁衍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形成了运河沿岸特殊的生产、生活、节庆习俗。而以刘园祥音法鼓会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浪淘沙中得以流传至今,更是值得关注与保护。(津云新闻记者 柴莹)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33位台湾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来桂交流
- 老工业基地吉林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新兴技术引领经济转型
- 宁夏成立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理事会
- 本想“为美买单”却落入“变美陷阱”?警惕“美容贷”
- 大四女生毕业设计为啥关注“银发族”再就业
- 广东省清远市被命名为“中国生态诗歌之城”
- “信用+”惠民应用场景频上新
- 打造消费新场景 拥抱数字化转型:家具业呈现“年轻态”
- 陕西微短剧加速崛起 将拓虚拟电影等新业态
- 伊朗与马尔代夫发布联合声明 宣布恢复两国外交关系
- 香港电影《年少日记》内地定档4月19日
- 把握节日消费新趋势(今日谈)
- 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规章信息公开系统正式开通
- 台湾台中一仓储厂房失火致1死 多人待救援
- 科技助力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 5G远程机器人精准种植牙 福建推进医疗援疆
- 物流行业延续稳定恢复态势 助力经济回升向好
- 北京以平台凝聚青年艺术家 文艺人才登台展成果
- 牡丹花开二十年 白先勇携新书与北京读者见面
- 福建首个钢结构技术研究中心在厦门成立
- 热门推荐
-
- 《繁花》食谱吃的是人面、场面、情面
- 福建龙岩:绳索实战演练 铸就救援精英
- 新疆第一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乌鲁木齐举办
- 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中安置点市电全部接通
- 广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29.15平方千米
- 旅新大熊猫叻叻两岁了!即将离开妈妈独立生活
- 官方通报因争摊位老人扇女子耳光:打人者被行政处罚
- 长春社区探索服务企业新模式:办“驿站”当“店小二”
- 四川阆中:近20万民众现场围观嘉陵江龙舟赛 共享“速度与激情”
- 后人追忆留法勤工俭学:从这里走向世界
- 河北省廊坊军分区出动民兵奋战抗洪第一线
- 巴西学者保利诺:关注中国,就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 布达拉宫1月3日起恢复对外开放 活动期间免费参观
- 人不只为自己活 还要赋予生命更多意义
- 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贝宁菠萝入关 将亮相第六届进博会
- 发电业绩大翻身:电力股集体“浴火重生”,发电央企利润创新高
- 民航西藏自治区管理局为震中受伤女童搭建“空中救援通道”
- 黑龙江同江:鱼皮绘吉祥 “艺”起迎亚冬
- 辽宁前三季度旅游综合收入5258亿元 同比增长39.5%
- 气象部门将加强监测预报预警 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