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是第一个观众?皮影戏如何跨越两千年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虽然这是一首打油诗,却清晰描述了皮影在艺人手中,随着传统乐器的伴奏翩翩起舞,又通过表演者之口将历史传说娓娓道来。
今年5月,恭王府结合昔日在府内表演皮影戏、养皮影戏班子的传统,推出“世间日月 影中乾坤——2024恭王府馆藏皮影精品展”,在3个月的展期内,把从17箱、9000余件藏品中遴选出的200余件精品示人。作为传统美术与传统戏曲巧妙结合的独特艺术品种,皮影跨越千年,见证着历史的痕迹。
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武帝在爱妃李夫人故去后思念难当,有位叫少翁的方士称能招回她的灵魂。于是夜秉灯烛,布置帷帐,放好酒肉,让武帝待在另外的帷帐内,远远望见形似李夫人的美貌女子,在帷帐中时而静坐,时而徐步。武帝愈发思念心切,吟道:“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而来迟!”之后命乐府中各位音乐家配以管弦歌唱诗句,并亲自作赋悼念李夫人。从这个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影戏的几个特定要素:灯光、帷幕、人影、唱词。这个西汉时期的爱情故事,被很多人认为是皮影戏的最早文字记载。
宋代是皮影戏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最受市民熟悉的文艺活动之一。北宋张耒《明道杂志》中写道,京师有一位富家子弟对皮影戏甚是喜爱,尤其是关羽的“铁粉”,每次皮影戏演至关羽受斩时,他都为之伤心流泪,不得不让弄影的人暂停一日方可继续,还因此被其骗了筵席祭祀关公,让周围无赖占了便宜,这是后话。但可以想象当时的皮影制作之逼真、表演叙事之精湛。
据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京城里面“瓦肆”很多,“大小勾栏”50余座,“可容数千人”,演出的“百戏”剧目不可胜数,其中有专门演皮影戏的场地。每到佳节,城里各地都设有乐棚,人山人海,从白天到夜晚,唱腔与音乐不绝于耳。除了大型的乐棚,还有很多临时搭建的小棚子,供普通百姓娱乐消费,可见官方管理细致,也认可这种大众娱乐方式。南宋范成大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可见,到了南宋时期,皮影戏内容丰富,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同时,皮影戏的道具材料也发生变化。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可见皮影的前身是“纸影”,后来出于避免损坏、延长使用寿命的考虑,换成了皮革。
皮影甚至还被应用到灯具和食品之中,如宋末元初周密创作的杂史《武林旧事卷二·灯品》中提到,有按影戏妆染之法制成的“羊皮灯”,还有彩绘骑马人物的“沙戏影灯”;而“卷六·鲊羓”中,提到了有名为“鱼肉影戏”的一道特色美食。此外,《梦粱录卷十六·分茶酒店》中,有一种食品名叫“影戏算条”,其实就是薄如蝉翼、可以透光的猪肉窄条,与现在我们熟知的“灯影牛肉”异曲同工。
一种技艺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形成抱团发展趋势。随着皮影戏的日趋流行,皮影团体——“绘革社”出现了。有了协会就有了组织做“靠山”,皮影戏的资质也自然高了些。南宋时期的皮影戏,不仅为百姓娱乐,还常被召进宫去表演。
《武林旧事》中记载,“绘革社”里面有“镞影人”,专门负责刻镂。据《百宝总珍集》所说,一个箱子里面的影偶甚至达到1200多个,“水晶羊皮五彩装”。由此可见,南宋时期,从皮影衍生出的制作工种也是越来越“卷”,逐渐细分,对操作也提出更高要求。
明代的皮影戏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叙事方式,重点表演历史故事。瞿佑《看灯诗》中说:“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也作为参与项目加入演出。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皮影戏又迎来一个鼎盛时期。当时很多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诸多王府养班渐成风俗,当时的滦州影戏艺人李脱尘在《滦州影戏小史》中记载了礼亲王府养皮影班的情况:“影戏遂于康熙五年随礼亲王入关,居其邸第。有八人专司影戏事,每月给工银五两,食宿皆备。”齐如山在《故都百戏图考》中对北京各王府“养班”情形的描述:“从前各王公府多好影戏,如怡王、肃王、礼王、庄王、车王等府,皆有影戏箱,及吃钱粮之演员。”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8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是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民俗艺术。
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第二部分第一章“电影的前驱——皮影戏与幻灯中”,把中国皮影戏称作“电影的先驱”。而电影刚刚传到中国时,也被称为“影戏”。
2019年,恭王府博物馆研究人员在调研蓟州皮影时发现了周金良收藏的蓟州皮影班主李富的影夹和相关皮影拓稿,同时发现“光绪年间恭亲王府在蓟州西龙虎峪镇柳官庄佃户李富的收租执照”。
2020年闭馆期间,恭王府非遗策展团队打开了17箱尘封已久的旧时皮影作品。塑料、纸张、驴皮、牛皮……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不同材质、不同部位、不同地区、不同风格,融汇时代特色的皮影,在工作人员的手中测量记录、分类整理,成为恭王府民俗馆藏的一部分。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员)
张汀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6月14日 08 版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智慧植保“虫口夺粮”
- 日本一座核电站突然响起警报 持续时间8分钟
- 北京警方护航中小学、幼儿园秋季开学
-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漫画节开幕
- 黄河流域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落地宁夏
- 中欧班列,跑出互利共赢“加速度”
-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在柏林举行
- 1月8日央行开展500亿元逆回购操作 期限为7天
- “优质主播培育工程”首批优质直播间(主播)名单发布
- 金价站上高位,配角登上C位
- 创客与游客集聚 浙江温州三垟湿地带来文旅新视角
- (经济观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发展、深化改革、持续创新
- 美媒:拜登承认!美国的炸弹造成加沙平民伤亡
- 近百个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品牌合肥车展“斗艳”
- “拾载有戏” 2024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将启
- 中国驻英使馆敦促英政府撤销对中国企业的制裁
- “化工城”吉林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
- 2024全球首发节运动快时尚专场启幕 演绎潮流新时尚
- 2022年中国电影暑期档超91亿收官
- 2023年前8个月云南普洱边民互市贸易额增长48%
- 热门推荐
-
- 新疆上半年外贸总值创十年新高 中亚五国份额居首
- 硕博比例超7成,看新能源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 苏皖河南东南部等地有强降雨 暴雨黄色预警继续发布
- 四方共建国际传播研究院在暨南大学揭牌
- 中国副财长出席2024年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第110次会议
- 走进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感受国际新潮产品
- 全球25%食材由我国生产 2023年我国食材消费市场超9万亿元
- “龙”火箭、多级火箭“鼻祖”亮相 生肖特展在沪“龙”重登场
- 节能减碳 我国海上油田群加速绿色化智能化开发
- 一不小心买了保险?保险营销应多些磊落少些套路
- 马可·穆勒:能感到全世界华人青年导演正随风而飞
- 施瓦布:迈向全球经济脱钩的任何一步都将带来额外负担
- “五月天”假唱?文化市场稽查部门启动调查
- (改革进行时)从外资准入清单“瘦身”看中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 严打“鬼秤”和“缺斤少两” 让菜篮子拎出“秤”心如意
-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通知,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 电影《开山人》首映礼在渝举行 再现下庄“天路”开山壮举
- 四川专项清理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 中国央行启动SFISF操作 首批申请额度已超2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