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旅比台湾画家阮丽明:几多传奇 “融绘”东西
中新社布鲁塞尔6月12日电 题:几多传奇 “融绘”东西
——专访旅比台湾画家阮丽明
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
在外人眼中,旅比台湾画家阮丽明的人生承载颇多传奇。作为抗战将领之女,阮丽明祖籍浙江,自幼随家人转赴台湾;童年时父亲与旅居台湾的于右任等书画大家结成“腊八粥会”,沉浸于浓厚艺术氛围的阮丽明开启学画之路,拜张大千入室弟子孙云生等前辈为师,学习花鸟、山水、工笔人物、临摹敦煌佛画像等。
长大后阮丽明考入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在“童子功”的基础上专攻国画;1972年,阮丽明赴欧留学,转至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攻读油画专业,以此近距离研习西方绘画艺术,在“中西合璧”之中,为国画创作开辟另一片天地。
1974年,阮丽明与魏崇明结为伉俪。魏崇明是比利时华裔第三代,其祖父魏宸组作为民国外交官,曾在20世纪初担任驻比利时公使,与当时的外交总长陆徵祥等5位代表一起参加了巴黎和会。魏崇明则是比利时首位华裔大使,历任比利时驻加蓬(兼驻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驻韩国(兼驻朝鲜)大使。
随丈夫驻外期间,阮丽明借从北京转机的机会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此后夫妻二人“常回家看看”,多次踏访大陆,致力于推动比中文化交流。身为外交官之妻,阮丽明还在外交团体开班讲授国画、在驻在国举办画展等,不遗余力地在海外传播和推广中华文化。多年来,她对家乡故土的眷恋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常为人称道。
近日,中新社“东西问”专访阮丽明,探讨相关话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的家史和学画的经历令人印象深刻,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阮丽明:我父亲虽然是一名军人,但是非常喜欢书画,家里有一座漂亮的花园。转赴台湾后,父亲与于右任等书画大家结成“腊八粥会”。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很多人年岁比较大,聚会的时候总是喝粥,连搭配的小菜都要清淡些。
粥会的规矩是大家轮流做东,轮到我家他们就在花园聚会。我至今记得于右任留着长胡子,经常穿一身长衫赴会,大家到了有的写字,有的作画,有的题诗,我就在旁边看。后来父亲去看画展也带着我,有时会讲一讲,这些算是我的艺术启蒙。
中学的时候我开始跟随老师学画,先是跟随著名画家吴咏香女士学画花卉与动物,后来正式拜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孙云生为师,学习山水、工笔人物、临摹敦煌佛像画等,慢慢明白国画不是“拿起笔在纸上画”那么简单,颜料、画纸、画笔乃至墨汁、砚台都是国画创作的基石。
中新社记者: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您从东方绘画的一端走到西方绘画的一端,为什么选择赴比利时学习油画?
阮丽明:我当时在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科国画组就读,但也学习素描、色彩、透视等西方绘画技法。毕业后我父亲说,学画的人要出去“看世界”,多看多学一定有用,于是我就找机会来到比利时学习油画。
这段经历对我的国画创作有很大启发。比如我去巴黎郊外的莫奈花园(法国著名画家莫奈的故居)参观,可以感觉莫奈将生活完全融入绘画,他的花园与他的画作合二为一,形成独属于莫奈的风格,这提醒我画家应该悉心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
在海外学习生活还会重新发现国画的魅力。著名画家吴作人早年在布鲁塞尔留学,回国后对国画的感受反而更深。赵无极(著名法籍华裔画家)也讲,到了法国他才“认识中国”。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应如何通过兼收并蓄、融汇东西实现艺术创新?
阮丽明:国画与油画的确画法不同。国画讲究“一画到底”,如果补画,很多时候会成为“败笔”。油画则可以补画,好的画布补一笔影响不大,甚至有“养布”一说。从艺术理念上讲,国画以意境为主,西方绘画以写实为主。
这些年,我觉得自己国画的底子够了,尝试在创作中融入西方绘画技法和材质。有空的时候我想画树的百态,仔细刻画树干和树皮,把写实的东西加到国画里。2018年,我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画展,在欧洲手造纸、油画布等西方绘画材质上创作,当时做了很多“实验”,因为只有调整画法才能在这些材质上画出国画的味道。
中新社记者:您非常热爱中华文化,多次表示中华文化始终是连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能否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阮丽明:我旅居海外多年,走了很多国家,但自感不是“浮萍”,因为我有“根”,就是中华文化,它始终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
从汉字到书画,我们有很好的东西,几千年来传承至今。很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到了一个地方先修庙,把庙立在那里,等于在守护中华文脉,说来让人感动。中华文化这么重要,我们自己一定要传承保护好。
中新社记者:对于在海外传播和推广中华文化,您有何看法和建议?
阮丽明:我建议从生活入手,让中华文化和大家建立联系。我开班讲授国画收了不少学生,事后才知道有些学生经历人生变故,内心十分痛苦,但因为画国画必须全神贯注,“一画到底”,反而让他们如禅定般放松下来,间接起到治疗的作用。
我还教过怎么做中国菜,讲解中国菜的刀工、与气候的关系、不同省份的口味、南北方主食的差异等,很受学生欢迎。现在国外年轻一代喜欢中国功夫,很多女士喜欢中国刺绣,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喜欢看中国文物,从这些生活的点滴出发,可以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华文化。(完)
受访者简介:
阮丽明,旅比台湾画家,自幼拜张大千入室弟子孙云生等前辈为师,专攻国画。1972年转至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攻读油画专业,在“中西合璧”之中开辟国画创作的另一片天地。多次举办画展或参加国际艺术活动,致力于在海外传播和推广中华文化。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浙江:轨道交通串联山海 添墨“千万工程”新画卷
- 持续巩固用户体验优势 京东2024年二季度净利润大幅超预期
- 拓展“两山”转化路径 福建三明发放全国首批林业“生态票”
- 上半年中国新设外企数同比增长14.2%
- 流感知多少?专家详细解读有关甲流和乙流热点问题
- 浙江七旬老人南宁苦寻好心人:只为当面跟她说一句“谢谢”
- 我国科学家破解“极端生命体”水熊虫的生存机制
- 油价年内第六次上调 加一箱油多花约8元
- 美国众议长遭罢免创历史 共和党内斗激化或产生更大混乱
- 中柬医疗专家相聚金边:重温抗疫情谊,续写合作新篇
- 黄金价格再创历史新高 专家提醒勿盲目追涨
- 全国万余名研究生比拼“双碳”创意
- 通用流感疫苗可预防病毒变种
- 山东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向公众开放 微生物实验尽显科学魅力
- 世界银行:地缘政治冲突升级或给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带来冲击
- 创历史新高 2023年上海规模以上广告企业营收达2943.8亿元
- 月圆情浓好“食”光 月饼你真的吃对了吗?
- 国家消防救援局: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 国家统计局:1—2月份工业生产回升向好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 多措并举保障群众就医需求
- 热门推荐
-
- “宁德造”汽车乘船“出海”前往墨西哥
- “影旅融合”如何出圈?业界大咖为大理影视产业发展支招
- 端午假期多地二手房成交较去年增长 “老破小”热度较高
- “歌声满长安”音乐会西安举行 助力“音乐之城”建设
- 寒潮过境!全国比冷大赛激烈争夺 看看你家是降温王者还是黑马选手
- 《万里海丝路 千年刺桐情》情景音画推介在泉州演出
- 俄乌局势进展:俄称在多地区击退乌军进攻 乌称打击俄军弹药库等设施
- 昔日千亿房企黯然退场,“四川一哥”挥别A股
- 山西公安机关公布五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典型案例
- 谢锋:旧金山会晤应成为中美关系新起点
- 西安博物院8月7日至31日实行夜间开放 每天增三千张门票
- 专家:乳腺癌要做到精准施治 医疗团队建设需专业化
- 2024年“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 保真且好看 自动上妆系统提升证件照颜值
- 加速技术普惠 中外嘉宾对话数字减贫与公益慈善
- “火玫瑰”女子火化班组:温暖逝者“最后一程”的年轻人
- 美国佛州一家焊接企业发生爆炸事故 致2死3伤
- Babycare北京首店开业 线下门店已达100家
- 巴以新一轮冲突已造成双方超3800人死亡
- 以军称将在拉法实施“战术暂停”以支持人道主义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