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旅比台湾画家阮丽明:几多传奇 “融绘”东西
中新社布鲁塞尔6月12日电 题:几多传奇 “融绘”东西
——专访旅比台湾画家阮丽明
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
在外人眼中,旅比台湾画家阮丽明的人生承载颇多传奇。作为抗战将领之女,阮丽明祖籍浙江,自幼随家人转赴台湾;童年时父亲与旅居台湾的于右任等书画大家结成“腊八粥会”,沉浸于浓厚艺术氛围的阮丽明开启学画之路,拜张大千入室弟子孙云生等前辈为师,学习花鸟、山水、工笔人物、临摹敦煌佛画像等。
长大后阮丽明考入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在“童子功”的基础上专攻国画;1972年,阮丽明赴欧留学,转至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攻读油画专业,以此近距离研习西方绘画艺术,在“中西合璧”之中,为国画创作开辟另一片天地。
1974年,阮丽明与魏崇明结为伉俪。魏崇明是比利时华裔第三代,其祖父魏宸组作为民国外交官,曾在20世纪初担任驻比利时公使,与当时的外交总长陆徵祥等5位代表一起参加了巴黎和会。魏崇明则是比利时首位华裔大使,历任比利时驻加蓬(兼驻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驻韩国(兼驻朝鲜)大使。
随丈夫驻外期间,阮丽明借从北京转机的机会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此后夫妻二人“常回家看看”,多次踏访大陆,致力于推动比中文化交流。身为外交官之妻,阮丽明还在外交团体开班讲授国画、在驻在国举办画展等,不遗余力地在海外传播和推广中华文化。多年来,她对家乡故土的眷恋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常为人称道。
近日,中新社“东西问”专访阮丽明,探讨相关话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的家史和学画的经历令人印象深刻,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阮丽明:我父亲虽然是一名军人,但是非常喜欢书画,家里有一座漂亮的花园。转赴台湾后,父亲与于右任等书画大家结成“腊八粥会”。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很多人年岁比较大,聚会的时候总是喝粥,连搭配的小菜都要清淡些。
粥会的规矩是大家轮流做东,轮到我家他们就在花园聚会。我至今记得于右任留着长胡子,经常穿一身长衫赴会,大家到了有的写字,有的作画,有的题诗,我就在旁边看。后来父亲去看画展也带着我,有时会讲一讲,这些算是我的艺术启蒙。
中学的时候我开始跟随老师学画,先是跟随著名画家吴咏香女士学画花卉与动物,后来正式拜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孙云生为师,学习山水、工笔人物、临摹敦煌佛像画等,慢慢明白国画不是“拿起笔在纸上画”那么简单,颜料、画纸、画笔乃至墨汁、砚台都是国画创作的基石。
中新社记者: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您从东方绘画的一端走到西方绘画的一端,为什么选择赴比利时学习油画?
阮丽明:我当时在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科国画组就读,但也学习素描、色彩、透视等西方绘画技法。毕业后我父亲说,学画的人要出去“看世界”,多看多学一定有用,于是我就找机会来到比利时学习油画。
这段经历对我的国画创作有很大启发。比如我去巴黎郊外的莫奈花园(法国著名画家莫奈的故居)参观,可以感觉莫奈将生活完全融入绘画,他的花园与他的画作合二为一,形成独属于莫奈的风格,这提醒我画家应该悉心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
在海外学习生活还会重新发现国画的魅力。著名画家吴作人早年在布鲁塞尔留学,回国后对国画的感受反而更深。赵无极(著名法籍华裔画家)也讲,到了法国他才“认识中国”。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应如何通过兼收并蓄、融汇东西实现艺术创新?
阮丽明:国画与油画的确画法不同。国画讲究“一画到底”,如果补画,很多时候会成为“败笔”。油画则可以补画,好的画布补一笔影响不大,甚至有“养布”一说。从艺术理念上讲,国画以意境为主,西方绘画以写实为主。
这些年,我觉得自己国画的底子够了,尝试在创作中融入西方绘画技法和材质。有空的时候我想画树的百态,仔细刻画树干和树皮,把写实的东西加到国画里。2018年,我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画展,在欧洲手造纸、油画布等西方绘画材质上创作,当时做了很多“实验”,因为只有调整画法才能在这些材质上画出国画的味道。
中新社记者:您非常热爱中华文化,多次表示中华文化始终是连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能否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阮丽明:我旅居海外多年,走了很多国家,但自感不是“浮萍”,因为我有“根”,就是中华文化,它始终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
从汉字到书画,我们有很好的东西,几千年来传承至今。很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到了一个地方先修庙,把庙立在那里,等于在守护中华文脉,说来让人感动。中华文化这么重要,我们自己一定要传承保护好。
中新社记者:对于在海外传播和推广中华文化,您有何看法和建议?
阮丽明:我建议从生活入手,让中华文化和大家建立联系。我开班讲授国画收了不少学生,事后才知道有些学生经历人生变故,内心十分痛苦,但因为画国画必须全神贯注,“一画到底”,反而让他们如禅定般放松下来,间接起到治疗的作用。
我还教过怎么做中国菜,讲解中国菜的刀工、与气候的关系、不同省份的口味、南北方主食的差异等,很受学生欢迎。现在国外年轻一代喜欢中国功夫,很多女士喜欢中国刺绣,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喜欢看中国文物,从这些生活的点滴出发,可以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华文化。(完)
受访者简介:
阮丽明,旅比台湾画家,自幼拜张大千入室弟子孙云生等前辈为师,专攻国画。1972年转至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攻读油画专业,在“中西合璧”之中开辟国画创作的另一片天地。多次举办画展或参加国际艺术活动,致力于在海外传播和推广中华文化。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日本利用H3运载火箭发射一颗军用通信卫星
- 如何分辨毒蘑菇?建鹅膏科家谱精准识别毒菇之王
- (成都大运纪事)成都大运会火炬手樊建川:我是奔着火炬来的
- 英国学者:英媒负面报道中国,加深双方误解
- 浙江省台联原副会长:两岸弘扬孔子文化有四点“共同”
- 多个领域蓬勃发展“全面开花” 从“成绩单”看中国经济新亮色
- 中国年轻人“花样”冬游:跨城观演 曲终人不散
- 赢得年轻人的心,为什么是史铁生
- 暑期档很火 黄渤很忙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新绛:小葡萄串起乡村振兴“甜蜜路”
- 探寻旧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根脉
- 中国科学院举办第二届雁栖青年论坛 加快提升基础研究创新能力
- 广东成功引入2.6亿美元世界银行贷款
- 规范零工市场 优化就业服务
- 天津印发实施方案 20项行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 菲律宾8月外贸额温和增长 贸易逆差加剧
- 非遗年味正浓!《非遗里的中国》新春年度盛典今晚开播
- 广西苍梧六堡茶赴穗推介 千年名茶香飘大湾区
- 电影《一个和四个》:如何描摹复杂人性?
- 能建城市发展公司:锚定绿色低碳 打造近零碳建筑样本
- 热门推荐
-
- 9名倒卖国博门票人员被北京警方处理
- 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专题会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 长征故事|长征中竟然还有“流动学校”!都教些啥?
- 北京丰台探索产城融合发展路径 推动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 (新春走基层)积石山的“村春晚” 板房里的“年三十”
- “时代裙英”论坛张园举办 127年前见证中国女学及女性力量崛起
- 中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客流创新高 “诗路高铁”显活力
- 中央民族乐团与景德镇市将在演出、创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 广东今年以来依法侦办查处网络谣言案件899起
- 上海湾区低空经济圆桌会启动 助创新创业辐射新领域
- 海南启动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回头看”专项督察,重点“看海”
- 专家:AI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人类的“软件开发者”
- 两部门调派力量物资装备支援湖南华容县决口险情抢险救援
- 第七届海峡两岸书院论坛在福建南平举行
- 顺利度过超长假期有四招
- (寻味中华 | 文博)哈尼族服饰:用针线绣出来的“史书”
- 全球数字无障碍智能发展联盟在沪成立 “智”解“健康平等安全”公共命题
- 企业丢了东西,能让员工分摊损失吗?
- 两部门赴万安桥火灾现场指导处置工作
- 哪些法规漏洞“成就”了“职业闭店人”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