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时”到“小时”,中国历法计时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演进
中新网北京5月15日电 题:从“大时”到“小时”,中国历法计时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演进
记者 郭超凯
时间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对时间的感知和计量,古往今来属于全球各地的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历史上,传统的辰刻制在中国各地广为沿用,直至明末清初西方“时分秒制”计时标准传入中国。现如今,一天被划分为24小时,对人们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
但仍有不少人好奇,既然有“小时”,那么是否也有“大时”?东西方的历法计时方法有何异同?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历法计时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修订历法超百部
《尚书·尧典》有言:“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古人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指导农耕之需。
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副主任孟德宏告诉记者,中国农历计时方法约有三千多年历史,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先民根据特定时空环境下的生产生活经验总结概括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经过时间检验适用于中国生产生活的、带有浓厚中国特点的历法。
据介绍,中国修订的历法超过一百多部,包括周代《周历》、汉代《太初历》《三统历》,隋唐《大衍历》《皇极历》,元代《授时历》,明代《大统历》等。
回顾历史,农历几次重大的修订都与文化沟通、文明互鉴相关。具体而言:隋唐修订《大衍历》借鉴了印度的天文历法知识,元代修订《授时历》借鉴了伊斯兰、阿拉伯等文化中的天文历法知识,明代修订《大统历》借鉴了西域诸国的天文历法知识,清初修订《时宪历》更是在著名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的直接主持下完成的。《时宪历》融入了西方现代天文学知识,成为中国特有的历法。
从“大时”到“小时”
中国最早的计时工具中,有立表测影的方法。依据此方法,至迟到汉代,中国先民们就发明了日晷用来测量日影进而计时。日晷通常由晷针和晷盘构成。阳光照射下,晷针投影于晷盘之上。晷盘上刻有精密的刻度,跟今天钟表的刻度差不多。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辰,辰就是“大时”;“大时”下分八刻,每刻也就是今天的15分钟。
明末清初,西洋舶来的自鸣钟、怀表进入中国,人们开始接触到二十四小时计时法,但由于自鸣钟、怀表在当时仍是珍贵的奢侈品,故这种计时法并未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不过,随着钟表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二十四小时计时法开始被更多人所了解、接受。
孟德宏介绍,中国古人将一昼夜的十二大时,分别用十二地支加以标记。这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子时、丑时、寅时、卯时等。后来为了与时俱进,中国人让每昼夜的时间计数单位与国外每天24小时相接轨,将每大时又一分为二,如此一来,每一个“大时”就成了今天24分法之“小时”。
对于这种改变,清代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四时》中就曾描述过:“一日分十二时,每时又分为二,曰‘初’,曰‘正’,是为二十四小时。”
随着中西方文明交流以及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逐渐消失,中国计时系统逐渐成为24小时制,与世界通行做法衔接,“小时”一直沿用至今。
历法计时不断演进
现代社会的计时不再使用传统的十二时辰制、百刻制,改用更为科学的时分秒制,这是文化沟通文明互鉴的结果。
“日月是自然的计时器,本身就是天体运动的结果。观测天体运动是人类先民形成计时制度的基础。在中国古代,以发达的天文学为载体,一套内容丰富且比较完备的计时制度生根发芽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孟德宏表示,作为中国古代的时间刻度和历法系统,中国的农历至今仍然在中国及一些亚洲国家广泛使用。
回顾上述历法改革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文明一直在汲取和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中西不同计时方法沟通交流的历史事实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华文明是熔融、和合的文明,拥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
孟德宏指出,中华文明最明显的特征是包容性与和合性。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文化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吸取并容纳了诸多域外文化。中国历法计时的发展也是如此。(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禄丰龙IP《神秘恐龙谷》发布 将解锁“恐龙之乡”密码
- 吴谢宇死刑背后:生前未会见亲属 曾希望把经历写成书
- 墨西哥沿岸近海发生6.4级地震 震源深度80千米
- “静音车厢”话题引发热议 噪声污染防治再成焦点
- 国航开通成都—吉隆坡直航航班 旅游客源是出行主力
- 日本海上自卫队直升机坠毁事故中7名失踪者被推定身亡
- 马铃薯低温糖化 关键基因活跃之谜揭开
- 中国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发现特大型铀矿
- 全新解读再现经典 北京人艺新排《哈姆雷特》将演
- 辽宁省贸促会与阿根廷共和国工商和生产商会举办“投资辽宁、携手共赢”推介会
- 看广西国储林项目如何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 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怎样破解“大城市病”?国家发改委回应
- 上海石化48K大丝束碳纤维制备的国内最长筋索得到应用
- 人才“活水”来 乡村变“热土”(暖闻热评)
- 上半年中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6%
- 日媒:海啸到达日本冲绳与那国岛 呼吁附近民众尽快撤离
- 1至5月实现利润总额6136.6亿元 机械工业运行总体向好
- 财政部:4月份全国共销售彩票554.57亿元 同比增长10.2%
- 近千例“有记录死亡”再揭美国种族灭绝原罪
- “创业签证”聚集全球人才 长沙打造国际青年“逐梦场”
- 热门推荐
-
- 舞台剧《魔域·亚特之光》为观众带来别样奇幻观演趣味
- 俄乌局势进展:北约高级军官称已为与俄直接对抗做好准备 乌克兰提出远程导弹请求
- 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数智专业委员会成立
-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
- 视频丨专家解读:中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实体经济稳固增长基石
- 上海大模型培育成效初显 20余款大模型通过备案
- 高温黄色预警继续发布 16日京津冀大部等地最高气温37~40℃
- 北京金中都考古首次发现大型官式建筑组群 初判系金代皇家寺院
- 伊朗德黑兰军事基地遭以色列袭击 防空系统启动拦截
- RCEP生效2年 山西逾10亿元货物出口享惠
- 今年一季度广东外贸进出口2.04万亿元 同比增长12%
- (经济观察)匈塞铁路建设步履不停见证中欧务实合作
- 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在杭州召开 推动中西医学互通共融
- 中国两部门:调整铝材等产品出口退税政策
- 四川:严管野外火源 推动9万余护林(草)员开展防火巡护
- “我突然一下就理解了我妈”
- 郑州新开两条地铁线路 跻身世界级地铁城市
-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我国软件开发者突破940万意味着什么?专家解读
- 多场戏剧表演亮相羊城 天河路商圈变身“广州百老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