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时”到“小时”,中国历法计时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演进
中新网北京5月15日电 题:从“大时”到“小时”,中国历法计时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演进
记者 郭超凯
时间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对时间的感知和计量,古往今来属于全球各地的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历史上,传统的辰刻制在中国各地广为沿用,直至明末清初西方“时分秒制”计时标准传入中国。现如今,一天被划分为24小时,对人们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
但仍有不少人好奇,既然有“小时”,那么是否也有“大时”?东西方的历法计时方法有何异同?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历法计时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修订历法超百部
《尚书·尧典》有言:“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古人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指导农耕之需。
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副主任孟德宏告诉记者,中国农历计时方法约有三千多年历史,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先民根据特定时空环境下的生产生活经验总结概括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经过时间检验适用于中国生产生活的、带有浓厚中国特点的历法。
据介绍,中国修订的历法超过一百多部,包括周代《周历》、汉代《太初历》《三统历》,隋唐《大衍历》《皇极历》,元代《授时历》,明代《大统历》等。
回顾历史,农历几次重大的修订都与文化沟通、文明互鉴相关。具体而言:隋唐修订《大衍历》借鉴了印度的天文历法知识,元代修订《授时历》借鉴了伊斯兰、阿拉伯等文化中的天文历法知识,明代修订《大统历》借鉴了西域诸国的天文历法知识,清初修订《时宪历》更是在著名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的直接主持下完成的。《时宪历》融入了西方现代天文学知识,成为中国特有的历法。
从“大时”到“小时”
中国最早的计时工具中,有立表测影的方法。依据此方法,至迟到汉代,中国先民们就发明了日晷用来测量日影进而计时。日晷通常由晷针和晷盘构成。阳光照射下,晷针投影于晷盘之上。晷盘上刻有精密的刻度,跟今天钟表的刻度差不多。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辰,辰就是“大时”;“大时”下分八刻,每刻也就是今天的15分钟。
明末清初,西洋舶来的自鸣钟、怀表进入中国,人们开始接触到二十四小时计时法,但由于自鸣钟、怀表在当时仍是珍贵的奢侈品,故这种计时法并未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不过,随着钟表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二十四小时计时法开始被更多人所了解、接受。
孟德宏介绍,中国古人将一昼夜的十二大时,分别用十二地支加以标记。这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子时、丑时、寅时、卯时等。后来为了与时俱进,中国人让每昼夜的时间计数单位与国外每天24小时相接轨,将每大时又一分为二,如此一来,每一个“大时”就成了今天24分法之“小时”。
对于这种改变,清代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四时》中就曾描述过:“一日分十二时,每时又分为二,曰‘初’,曰‘正’,是为二十四小时。”
随着中西方文明交流以及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逐渐消失,中国计时系统逐渐成为24小时制,与世界通行做法衔接,“小时”一直沿用至今。
历法计时不断演进
现代社会的计时不再使用传统的十二时辰制、百刻制,改用更为科学的时分秒制,这是文化沟通文明互鉴的结果。
“日月是自然的计时器,本身就是天体运动的结果。观测天体运动是人类先民形成计时制度的基础。在中国古代,以发达的天文学为载体,一套内容丰富且比较完备的计时制度生根发芽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孟德宏表示,作为中国古代的时间刻度和历法系统,中国的农历至今仍然在中国及一些亚洲国家广泛使用。
回顾上述历法改革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文明一直在汲取和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中西不同计时方法沟通交流的历史事实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华文明是熔融、和合的文明,拥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
孟德宏指出,中华文明最明显的特征是包容性与和合性。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文化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吸取并容纳了诸多域外文化。中国历法计时的发展也是如此。(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广东2024年统筹安排超20亿元支持造林绿化
- 云南铁路迎来春节返程客流高峰
- 青年科学家苏萌寄语学生:科学陪伴成长、实现太空梦想
- “域外遗珍:漳州窑瓷器特展” 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幕
- 国家级经开区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 最新研究称,气候变化造成南极前所未有海冰损失致帝企鹅繁殖失败
- (经济观察)海南自贸港外贸持续走强 进出口产品有“新”意
- 拟禁中国联网汽车软硬件,美国对华歧视性做法“损人不利己”
- 与其盲目囤药,不如多“囤”免疫力
- 海口自贸港核心区总体城市设计面向全球招标
- 9张图带你看遍2024年新能源二手车线上消费新趋势
- 三部门就《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答记者问
- 豪华邮轮靠泊上海崇明口岸 整船维修保养
- 游客褒贬不一 记者调查五一小长假山西景区旅游现状
- 怎样判定是否患有高血压?如何测量血压更准确?
- “一到超级稻田里,我就兴奋起来了!”
- 直播卖金融产品 银行和消费者都应更审慎
- 法德领导人告诉乌克兰总统需要考虑和谈,泽连斯基拒绝了
-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 已有9人遇难
- 湖南老年乡村医生李自京: 行走深山41载护乡邻健康
- 热门推荐
-
- (两会声音)代表委员建言推动新能源快速发展
- 沈腾出演的《飞驰人生2》,有哪些幕后故事?
- “趣淘”漳州:美国知名艺术家点赞古城保护与开发
- 通讯:“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国际化时刻
- 纽约纪念“9·11”事件23周年
- 这些新技术,让应急救援走上多车道“高速路”
- (新春走基层)往返近5000公里 列车26小时不停服务不停
- 9月18日央行开展5682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ASC25超算大赛启动会在京举行 最新诺奖人工智能成果成赛题
- 白鹤在吉林西部湿地停歇时间创新纪录
- 跨越2100多公里 广东脐带血治疗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患儿
- 民航局:2024民航完成旅客运输超7.3亿人次
- “致命泥流”袭击下的西北小村
- “冬游西藏”添文化盛宴,《金城公主》舞台剧第五季开演
- 前11月浙江水利投资超765亿元 创同期新高
- 海南自贸港第二届加拿大推介会在多伦多举行
- 吉林推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岳建武:“通道+”助中国西部“借船出海”
- 山西“方山装潢工”成长记:从脱贫到致富的接续奋斗
- 从拥抱树木中获取“能量” 沪上年轻人迷上解压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