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什么是世间第一等好事?
中新网北京4月23日电(记者上官云)“当你在阅读到一部作品的时候,你已经完全忘记自己的存在了,这个时候的那种乐趣比你生活中的乐趣更吸引人。”作为年轻人的“嘴替”,作家余华的这番话曾引发广泛共鸣。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难免被琐事侵扰,心乱则容易困于当下。读书就是那扇看见世界的窗口,带你领会从未体验过的人生与社会,内心更加富足,自然心境安稳,不骄不躁。
读书是世上第一等的好事。那些看过的好书从未成为过眼烟云,而是悄悄藏进一个人的气质里、眼界里、胸襟里,也于不经意间显露在一个人的谈吐里。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世界读书日来了,正是人间四月天,去读书吧,不负时光,不负人生。
读书,照亮人生的旅途
关于读书,著名学者蒙曼给出过如下判断,“人是要有知识的。世界受制于我们的眼界,看一本书,他的世界会变大。”
对很多人来说,“读书改变命运”并不是一句空话。
阅读照亮了著名作家麦家的人生,也让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径——写作。
麦家从小在乡下长大,由于种种原因,整个童年、少年都十分孤独,只好写日记,把日记当朋友。直到无意中看到一本《林海雪原》,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它让麦家隐隐约约了解到,这个世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荒芜的世界因此冒出一点新绿,因为一本书,麦家第一次有了“走出村庄”的动力。
读高中时,他对阅读愈加痴迷,经常跑到图书馆借书。之后,麦家遇到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本书,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他忽然发现,自己日记中的点滴与这本书所表达的情绪心声相通。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后来麦家说,一定意义上,那本书给了自己勇气,为自己走上写作道路助了一臂之力,“没有这本书,我或许一直就是一个读者。”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未来是美好的,能够拥有无限机会,但人生没有“躺赢”,成功也没有捷径,所有“鲜花着锦”的背后,靠的都是脚踏实地的努力,以及专业而又丰富的知识。
而读书,恰恰就是获取新知识的最佳方式之一。它为你筑起向上的阶梯,帮助你跳出既有框架,当一个人能够用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才能得到改变人生的机会。
读书,影响一个人的气度
读书是战胜绝望的良方,也是消解烦闷的法宝。古今皆是如此。
大文豪苏轼曾前往徐州任职。在不得志的日子里,他花了不少时间来读书,正所谓“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焦躁的心绪渐渐被阅读抚平。苏轼一生性格豁达,不在意世俗功利,与读书有着莫大的关联。
读书有什么好处?他写过一封信《又答王庠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众多好书浩如烟海,是一座座富矿,里边蕴含着无数宝藏。
书籍是精神世界最好的营养品。把书读透了,很多道理不言自明,超出常人的见识,会令你不沉沦于琐事,不困于烦闷之情,哪怕处境再艰难,也能生出动人的光彩。
有趣的是,苏轼也有个很欣赏的人,名叫董传。这个人衣着简朴,特别读书,满腹经纶,气质儒雅,物质生活的贫瘠,没有影响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或许是有感于此,苏轼曾为他写过一首诗,叫做《和董传留别》,其中提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千古名句就此诞生。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过时了吗?并没有。
几年前,只有十多岁的武亦姝,凭借丰厚的知识储备,夺得那一届《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人们惊叹她庞大的诗词记忆量,更喜欢她举手投足间从容自信的气度。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上云卷云舒”,这是一个人被书香长久浸润才会有的优雅。那些读过的书,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融进你的气质里,影响你的一言一行。
读书,拓展生命的维度
人为什么要多读书?
网上有个热梗,直观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多读书,当看到飞鸟掠过天际,除了脱口而出“好美的晚霞,好多鸟”,你也可以轻轻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句话:读书会让你成为一个谈吐有度、不人云亦云的人。
读一部好作品,有时就是一次低成本的旅行。生命有限,我们很难有效延续它的长度,却可以凭借读书去实现心灵与灵魂的壮游,去看不一样的风景,拓宽生命的维度。
雷海为曾经是一位外卖小哥,自小热爱诗词,工作之后,依旧把大量业余时间花在读书上。
取餐间隙、等红绿灯的时候……这些碎片时间被他拿来背诵古诗词;身处困境,他从古诗词中找到精神力量。当登上《中国诗词大会》舞台的机会来临后,雷海为厚积薄发,一举夺魁。
很多人赞叹他的成功,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打破平庸,超越自我,读书永远是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它的影响很难立竿见影,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一个人变得与众不同。
人生海海,我们读过的每一行文字,翻过的每一页内容,都有可能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遗忘,然而,它们可以慢慢帮助你学会独立思考,帮你荣辱不惊、处变不乱。
就好比从小时候到现在,我们吃过很多顿饭,并不记得每一餐具体吃了什么,但这并不妨碍那些食物中的一部分,慢慢长成我们的筋骨和血肉。
“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读书是一件可贵而又容易做到的事情,而且,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学识影响眼界,格局决定一生。岁月漫长,从现在起,把书读进心里,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完)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车企扎堆“落子”东盟
- (第六届进博会)进博会商机:拥抱市场新机遇 台企与大陆发展同频共振
- 科学家创制广谱抗病基因 绿色稳产防控“水稻癌症”
- “三九天”浙江大部最高气温超20℃ 阴冷天气将上线
- 寻找“满江红”年代里的燕京遗迹
- 美媒:美国在童工问题上出现可怕倒退,弱势移民遭剥削
- 尺素金声 | 补贴申请超127万份,汽车以旧换新加速释放千亿级消费——从十个新数据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底座⑦
- 中国驻日使馆就日本启动第六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答问
- 青海“柴达木粮仓”都兰实现农业丰收 农民增收
- 西藏民众享受雪顿节藏戏时光
- 大理鼓励收购存量房作为保租房或人才住房
- 新一代动力电池如何构建产业生态 院士专家出谋划策
- 欧盟承诺今明两年向叙利亚及其邻国提供逾21亿欧元援助
- 医美维权留证据,有理才能说得清
- 《人机新纪元:共生共荣》展览在渝开幕 人机协作赋能艺术新潮表达
- 美媒:越来越多美国人向食物赈济中心求助
- 聚焦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第四届成都都市圈建设论坛在蓉举行
- 从中国“民营经济25条”看未来民企融资三大变化
- 国际识局:G7广岛峰会抗议声中召开,暴露多重意图!
- 演经典话传承 老中青艺术家共聚“致·红色华诞 敬·岁月华章”文艺演出
- 热门推荐
-
- 2022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八闽电影巡展在福建泉州启动
- 长城五大品牌首次同台亮相北京车展,坦克品牌加速全球化进程
- 上海春运首日返乡旅游交织忙
- 云南在澜沧江流域举行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演练
- 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在沈阳成立 19家高新区共谱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 中国前三季度银行结售汇逆差1213亿美元 跨境资金恢复净流入
- “方便面”今年64岁了,说说这一碗面的是是非非
- 山东加快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 向“新”要未来
- 中国专家队列研究揭示普通话背景儿童DLD患病率为8.5%
- 中盐集团关于保障食盐市场供应的声明
- 2024第三届温哥华国际钢琴比赛中国区决赛为精英搭建国际舞台
- 印度发生“本世纪最严重列车相撞事故” 已致数百人死伤
- 上海首个外卖骑手公寓投入运行 首批“小哥”迁新居
- 今年一季度北京入境游客同比增长超三倍
- 关于乌克兰反攻,布林肯这样说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浙东延安”吃出“共富糕” 原乡人诉说发展蝶变
- 第十三届“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开幕
- 《2024百度热搜年度报告》:聚焦热点背后的公众关切
- 朝鲜140多万名青年同盟干部和青年学生报名参军或复队
- 2024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超3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