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唐氏女孩”表演川剧变脸走红网络
19岁“唐氏女孩”表演川剧变脸走红网络
已经会变8张脸谱,目前正在学“吐火”
4月11日下午,南充市蓬安县相如一小,19岁的殷秋华化身“旁听生”和“小助教”,在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课堂上,和小学生一起练习剧目《七奶奶坐花轿》,这是她第一次接触这幕剧,但很快就上手了。
殷秋华患有先天性脑瘫和唐氏综合征,两年半以前,她还是川剧都没看过的胆怯“小唐宝”。然而近日,一段由她表演川剧变脸绝技的视频,受到全网关注:娴熟的动作,精准的节奏把控,令人惊叹。她也因此被称为“全国唐氏变脸第一人”。
“唐氏女孩”偶然接触川剧 眼里终于有了光
今年19岁的殷秋华,除了是南充市特殊教育学校家政服务专业的学生外,还有另一个身份:川剧变脸学员、演员。
出生6个月,殷秋华就被诊断出唐氏综合征。这是一种染色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智力低下、特殊面容及生长发育迟缓,同时可能伴有多种畸形,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母亲赵海英照顾女儿,教她生活自理,带她四处求医之外,还希望她能掌握一门技术。“一方面是希望她能有个独立的谋生能力,另一方面是我始终相信她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为了找到适合小秋华的技能,赵海英带着女儿外出看世界,做了很多尝试。
学小提琴、拉丁舞、民族舞……“几乎跑遍了我们县城所有的培训班,要么是她根本理解不了,要么是一起上课的小朋友很难接受这个特殊学生打乱教学,要么是老师无法和小秋华交流。”赵海英说。
直到202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殷秋华接触到川剧,赵海英看到了女儿眼里迸发出的喜爱。
多番打听后,赵海英带女儿拜师蓬安县文化馆的川剧老师林春。这个特殊孩子眼神里的光芒,打动了林春。
从练基本功到上台表演 每个动作掰碎了学
11日下午,蓬安县文化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走进相如一小。林春和往常一样,带上了殷秋华。“你看她现在已经能带小朋友练基本功了,很有大师姐模样了!”
课后,林春告诉记者,“要怎么教‘小唐宝’,一开始对我也是挑战。训练,不是声、台、形、表,更多时候是在教她认字、说话表达和理解,一点点拆分开来教。”林春对小秋华的教学标准,并没有因为“唐宝”这个特殊情况而改变。
“学习川剧艺术应该要掌握的技能,要达到的阶段水平,我们都要教她学到位。别的孩子教一分钟,那我们就花10分钟甚至一天、一周教她。”林春说,一开始她也有过近乎“崩溃”的时候。小秋华几乎无法用语言交流,只能一次次示范,一次次纠正。为了配合小秋华的训练,50多岁的秋华妈妈也跟着一起学,在家陪练。
“最开始的一年,几乎每天都训练6到8小时。”林春说,家长和老师都心疼到不行,甚至萌发过“是不是算了”的念头。“‘小唐宝’虽然不说,但看她的反应,她知道自己没掌握好就主动去练,练会了就笑开花,每一次学会一样东西就嘚瑟的小表情,支撑我们走过了最艰难的第一年。”那一年,秋华每一天都在蓬安县文化馆二楼舞蹈训练室度过。练习变脸同时,还在县残联帮助下做康复训练,后考入南充市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
掌握了基本功后,林春开始带秋华尝试完整的表演。在练习室给同学表演,在家里给家人表演,在一切林春能接触的舞台,只要有适合小秋华水平的演出机会,她都会推荐这个“唐宝”演员。
第一次登台,是在南充市区的一个文化广场,秋华的康复训练医生和川剧师父林春一起“刷脸卡”,给秋华争取到了变脸节目表演机会。
“那一次表演很顺利,小秋华在掌声中上台下台,我和她妈妈在舞台下,几乎泪奔。”林春说,那之后,殷秋华除了训练,也增加了一些表演。到现在,大大小小的舞台,秋华已经登上了几十次。
演出服装一穿,川剧扮相一画,不了解的人很难看出舞台上带来精彩表演的,是一个“唐氏女孩”。
舞台和掌声,让小秋华越来越自信。现在,她已经会变8张脸谱、1张回脸,目前正在学习川剧“吐火”。
希望她做技能型“唐宝”一步步走稳走踏实
“‘唐宝’姐姐,你最近好红啊,大家都知道你了。”下午6点,非遗文化进校园课程结束,小朋友们围在秋华身边,聊起天来。
对“唐氏变脸女孩”的网络热度,懵懂的秋华并不了解,但林春和赵海英感触颇深。“我看到了很多鼓励的话语,也有质疑我当妈妈太严厉。”赵海英叹了口气,“我已经57岁了,如果我不能照顾她,把她交给任何人我这个当母亲的都不放心,只能狠下心让她做技能型的‘唐宝’。”小秋华在川剧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让赵海英有了新的希望:“她肯定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有家庭、事业,好好生活,活得更精彩。”
小秋华变脸的视频,也被文艺界很多人士关注到,其中有人联系林春,邀约表演。林春感激的同时依然很坚定——“好的机会,我们都会珍惜,但更重要的是关注秋华的技能掌握情况和情绪状态、心理状态。”
林春说,“唐氏宝宝”的内心非常纯净,像一张白纸,“她现在不能停,停下来会倒退。也不能太快向前,必须让她一步步走稳,走踏实,走开心。”
现在,殷秋华已经学会基础变脸技能,会变8张脸谱,正在学习快三张、童子拜观音等高难度变脸技能,并学习川剧吐火。“小秋华身上,让我们看到‘唐氏宝宝’在川剧文化学习上的潜力。现在她还有一个‘唐宝’小师妹,也在学习川剧,目前状态也很好。”林春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谢杰摄影报道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用“超微距离拍照”才能看清 商品生产日期玩起“躲猫猫”
- 把握火锅发展机遇 重庆发力迈向“世界火锅之都”
- 河南警方公布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9宗典型案例
- 国家无线电办公室通报2023年度无线电管理行政执法典型案例
- 海内外400余家企业齐聚山东寿光 深化种业科技创新合作
- 中国“三桶油”2024年上半年日赚逾11亿元
- 海关总署: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30.8万亿元 外贸进出口积极向好
- 长图解读:追风逐日,“一带一路”谱写绿色诗篇
- (改革进行时)从外资准入清单“瘦身”看中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 商务部:争取尽早结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
- 文艺院团、一级演员入场,演艺直播专业化体系初具规模
- 2024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周在天津启动 聚焦智慧航海
- 西安动车段:“闷”在厕所里的机械师
- 中南大学举行国际文化节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参加
- 使用收费App交作业,“自愿”还是“被自愿”?
- 上海郊区基层医疗团队缘何多次“脱颖而出”?“输血”与“造血”并举 中医特色受青睐
- 2024年中国铁路发送旅客40.8亿人次 创历史新高
- 到苏州湾博物馆品丝韵江南
- 第十届澳大利亚中医药国际论坛在悉尼举行 聚焦中医行业发展与国际交流
- 高糖饮料风险大 专家:喝果汁不如吃水果
- 热门推荐
-
- 40余家国际知名陶企、百余家境外采购商将参加景德镇瓷博会
- 麻辣烫香飘甘肃 大订单涌进小店
- 北京: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至1%的政策延续实施
- 长期戴耳塞入睡,可行不可行?
- 《广东省商标代理行业自律管理规范》发布
- 江苏盐城滨海县海域发生3.5级地震
- 传承中求创新 平凡中见真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二〇二三年春晚观感
- 聚焦防汛抗洪|尖刀班、突击队、压舱石——军队救援力量参加岳阳华容防汛救灾抢险纪实
- 多层保障惠民生 2025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开放参保
- 畅游西藏 体验升级
- 国家发改委:汽车消费仍有挖潜提质空间,将优化限购管理政策
- 黑龙江省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 美国佛罗里达州遭强风暴侵袭 近2万用户遭遇停电
- 3900盏花灯点亮世园公园
- 大会准备就绪 新科技带来新体验
- 中国曲艺名家大咖齐聚四川广安 民众家门口赏曲艺盛宴
- 朝鲜完全封闭连接韩国的公路和铁路 韩媒指韩国被明确界定为敌国
- 安徽“科大硅谷”“牵手”25家全球合伙人抛出招才“橄榄枝”
- 青海海南州布产业新局:从依靠传统畜牧业到清洁能源“当家”
- 第十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规模创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