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
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邹雅婷 吴素华
在北京东三环,矗立着一座大型园林式博物馆,这便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全国农业展览馆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1959年落成并开放。1986年9月,在农展馆基础上建立的中国农业博物馆正式开馆,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管理模式。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追溯农业起源
“中华农业文明”展陈面积约4850平方米,通过1000多件(套)文物展品和场景复原、动画影像等,展现了上万年的中国农业发展史。
走进序厅,“农耕五祖”雕像映入眼帘,这是传说中对中华农业文明起源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伏羲、神农、黄帝、嫘祖、大禹。四周的壁画描绘了燧人取火、有巢筑屋、后稷稼穑等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先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发明创造。
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产逐渐由原始的渔猎采集转变为农业耕作,还出现了纺织、制陶等手工业。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农业大致可以划分成北方黄河流域的旱地粟作农业和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田稻作农业两大农业系统。展厅里复原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场景,观众可以了解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
商周时期是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农业过渡的时期,青铜已用于制造农具。商代青铜农具有锸、铲、斧、锛等,其中锸是最常见的农具之一,其用途为掘土,可以开沟渠、作垄。馆藏商代青铜锸整体呈长方形,銎略成梯形,刃面两侧外翘,锸内有泥土等残留物。青铜锸存世较少,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日趋成熟,青铜农具逐渐被铁制农具代替。
灰陶井、黄釉陶灶、褐釉陶播种俑、绿釉陶舂米俑、灰陶栖鸽卧豚圈……展厅里的汉墓复原场景,通过形形色色的陶俑、陶模型等随葬明器,再现了汉代生产生活画面。
绿釉陶作坊是国家一级文物,生动刻画了汉代粮食加工作坊的形态。作坊中有碓、风扇车、磨等农具,有鸡、狗等家畜,一人在舂米,一人在鼓风烧火,栩栩如生。
中国农业博物馆副馆长陈军介绍,执箕执锸俑是中国农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器型完整、体形高大、神态逼真,代表了汉代制陶技艺的较高水准。此俑出土于四川彭山,为泥质灰陶,头戴圆帽,身着圆领半长衣,脚穿草鞋,右手于胸前执锸,左手下垂执箕,腰间还别了一把长刀,可能是庄园主的家兵,平日务农、战时为兵,体现了汉代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庄园经济情况。
感悟古人智慧
犁、锄、镰、磨是传统农业劳动中最具代表性的4种农具,分别应用于耕地、中耕、收获、加工等农业生产过程。中国的犁由耒耜演变而来,最初为石犁,后来发展出青铜犁、铁犁。犁的出现,将由上而下破土、间断式进行的耕地方式变成由后向前推进、连续性的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耕地效率。唐代在直辕犁的基础上发明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犁耕技术进入成熟阶段。曲辕犁犁体短小,操作灵活,更适合在南方水田使用,而且能满足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
“中国的犁在汉唐时期传入亚洲各国,18世纪传入欧洲。可以说,犁的传播推动了世界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中国农业博物馆社教部宣传讲解组组长晁辛宁说。
磨是使谷物脱壳粉碎的工具。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的石磨盘、石磨棒,距今约8000年—7000年,由砂岩石磨制而成,线条流畅,琢制精细,反映了中原地区先民娴熟的石器制作技巧和较为先进的粮食加工技术。到汉代石磨广泛使用,多用于磨制豆腐。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人就开始栽桑养蚕、采茧缫丝。随着礼乐文明的发展,丝绸服饰以其丰富的装饰性和鲜明的辨识度,成为身份等级的重要象征。展厅里的清代云锦蟒袍色彩艳丽、做工精美,格外引人注目。蟒袍衣长150厘米,在橘红色云锦上饰有一条飞腾云霄的蟒,下部为海水、礁石、珊瑚、螺贝纹等。蟒纹与龙纹相似,龙生五爪,蟒少一爪。明代后期出现了五爪蟒,因此不以爪子数量来分辨龙与蟒,而是以穿着者的身份来区分。明代蟒衣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至清代,蟒衣被列为吉服。
彰显“三农”成就
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器,古人在重大仪式或接受赏赐时会铸鼎纪念。在“现代农业”展厅,陈列着一尊现代青铜鼎,名为“告别田赋鼎”。此鼎通高99厘米,重252千克,腹部刻有《告别田赋》铭文,共计560字,下面刻有巨龙、瑞兽、祥云等图案,寓意国泰民安、社会和谐。
“它的铸造是为了纪念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制度的出台。”晁辛宁介绍。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这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听闻此讯,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激动万分,自行设计并自筹资金铸造了这尊告别田赋鼎。鼎上铭文写道:“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这尊鼎是中国实行强农惠农政策、取得农村改革成就的重要证物。2009年,王三妮将它捐赠给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其中,培育作物良种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馆内珍藏着一件独特的展品——“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返回舱,见证了中国航天育种工程的发展。“实践八号”是中国首颗专门为航天育种研制的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2006年9月发射升空,装载了粮、棉、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类2000余份约215公斤的农作物种子,在太空环境下进行空间诱变育种试验。航天育种工程为中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经历太空遨游的种子在地球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充实了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三农这十年——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展”是中国农业博物馆2022年10月推出的重磅特展。展馆里,国产农业无人机、国产高性能免耕精量播种机、国产高效植保无人车等展示着中国农业“黑科技”,一份份证书、一枚枚奖章见证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黄文秀的“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证书令人肃然起敬。黄文秀硕士毕业后自愿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4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从百色市返回乐业县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牺牲,年仅30岁。
传播农耕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农耕文化的瑰宝。2016年,由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了不少与节气文化相关的藏品。高密年画《耕》描绘了惊蛰春耕的场景:一名农夫头戴斗笠,面露笑容,正在扬鞭赶牛耕地。《牧童遥指杏花村》取杜牧《清明》诗意,勾画出清明时节春风拂柳、杏花烂漫的美景。
走进农业科普馆,1∶3复原的河南登封古观星台展示了古人如何通过观测日影和星空来测定节气,四周柱子上的装饰画和展墙上的摄影作品呈现了多姿多彩的节气之美。在“节气味道”体验区,可以细细品味不同节气的定制香氛。
挽犁春耕、喜播嘉种、清明插秧、金秋收获、舂碓加工、贮粮入仓……传统农事园里,一座座青铜雕塑生动表现了围绕四时节气开展的农事活动。“农事园中还有作物种植区,根据时令种植相应的作物,让城市居民尤其是孩子们能近距离接触农业、接触自然。”陈军说。
中国农业博物馆立足馆藏资源优势,推出农业与生活、节日与民俗、小小农艺师、二十四节气、趣味大自然5大系列50余项精品科普课,开展“最美中国节”“跟着农博过节气”“丰收节里话农事”等主题活动,精心设计研学线路,带领中小学生探索文物的奥秘,体验农作物的种植、收割、加工。同时,还在学校和社区举办讲座、巡展,制作“云讲农博”“漫步农博”“科普农博”系列网络课程,多渠道传播中华农耕文化。
陈军表示,中国农业博物馆以“宣传三农、弘扬文化、服务社会”为宗旨,努力做好中华农业文明的研究阐释和传播推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未来将对基本陈列进行更新,展示近年农业考古新成果,运用VR、AR、MR等新技术增强互动体验。此外,还计划打造二十四节气专题馆,通过室内+室外、展示+体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节气文化魅力。(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黄文被判死缓!湖南常德“冲撞小学生等人群”案一审宣判
- 度小满联合人民日报文化传媒在河北滦平县启动“向美而行 益起助微”公益项目
- 中国276个城市已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 德国十余家企业组团访问中国 首站活动落地广交会
- 特朗普选定斯蒂芬尼克担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
- 山西大同:“晋创谷·大同”人才发展综合服务站启动运营
- 中新健康|高值医用耗材国采落地 人工耳蜗单套降至5万元左右
- 《狂飙》片头侵权了吗?
- 中国信通院发布大模型安全基准测试报告 360智脑综合排名第一
- “格格”们的公园商拍太烦人?多地公园约束商拍
- 从“负面清单”到“零关税待遇” 中国对外开放举措受关注
- 高质量发展亲历者说|江苏古田创始人赵相雨:机床行业的发展没有捷径
- (第六届进博会)进博会论“智”:外资制造企业共话数智低碳未来 携手共筑本土生态圈
- 内蒙古“网红”村支书开直播讲政策 走上惠民“新赛道”
- 马来西亚发布雪兰莪坠机事件初步调查报告
-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活动亮点纷呈 群星奖将于14日在京颁奖
- 尼泊尔总理再次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 乡约福建:畲村风情浓 文旅产业兴
- 今起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 业内人士解读
- 广西九旬民间文艺家笔耕不辍 记录中越友好故事
- 热门推荐
-
- 第六届中国-欧盟电影节“Meet China”特别单元巴黎专场活动举行
- 陕西渭南:“非遗+” 带动传统民俗从“活”到“火”
- 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基础良好
- 美媒前高管:2023年中国这五件大事,对世界具有重要意义|2023,我的中国记忆
- 部分机构趁机引流“割韭菜” 别让“野路子”坏了夜校名声
- “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营商环境联盟智库”正式成立
- 自意本杭人 杭州“老市长”苏轼与西湖的情缘
- 珠海航展开幕在即 透过“热闹”能看出哪些“门道”?
- 12月13日央行开展2051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被骗、涉黄……“旅游搭子”暗藏多少陷阱?
- 中新健康丨专家:我国银屑病诊疗状况改观 中重度患者疾病控制率上升
- 叩问“何以中国” 《中国——我们的文明从哪里来》新书亮相
- “美式中餐”开回中国?年轻留学生探店“怀旧”
- 中东的形势变了
- 收藏学习!个人所得税汇算服务与风险提示十三案例
- 摸得着的幸福:河北定州让老旧小区“好看”更“好住”
- 9月20日央行开展5719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海南将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出水文物搭建保护研究展示平台
- 出台《行动计划》,新疆力促工业发展绿色转型
- 功成身退!世界最高海中猫道完成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