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 】王立平:余音绕梁卅余载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 】
有人说,中国的《红楼梦》是三个人的《红楼梦》——小说家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导演王扶林让观众看到了《红楼梦》,作曲家王立平把《红楼梦》谱成了家喻户晓的音乐旋律。
一曲《枉凝眉》,道尽了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唱出了宝黛爱情的缠绵悱恻、镜花水月。1987年初夏,电视剧《红楼梦》开播,不计其数的观众沉浸于人物的命运起伏,在主题曲《枉凝眉》的咏叹中,为大观园的凋败而惋惜,为宝黛的爱情而恸哭。
岁月倏忽而过,当年的匠心之作早已成为不朽经典。87版电视剧《红楼梦》连同它的音乐一起被写进中国文艺史,至今仍被津津乐道。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音乐专辑30多年来销量超过2000万张,创造了音乐专辑发行史上的神话。
经典影视音乐是如何谱就的?背后有着怎样动人心魄的故事?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访问了83岁的著名作曲家王立平。
曹雪芹纪念馆坐落在国家植物园园内,年代久远,古朴肃穆,循环播放的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旋律,让游客仿佛进入经典时空。
王立平把采访地点定在这里。他说,这是一次回溯,也是一次再致敬,“对所有参与创作的人来说,辉煌早已过去,就如同慢慢平息的浪花。但在大家心中,永远不会褪去的是对曹雪芹、对传统经典的一份深深敬意”。
一朝如梦,终生未醒。回忆起那些埋首创作的日子,那些灯下苦思的时光,还有那些灵感降临、喜极而泣的瞬间,如一首哼唱无数遍的老歌,在王立平脑中久久盘旋。
1983年,王扶林开始筹拍电视剧《红楼梦》。音乐编辑王芝芙问王立平是否有兴趣担纲作曲,王立平脱口而出:“我有兴趣,极有兴趣。”
当时,王立平已创作《太阳岛上》《驼铃》《大海啊,故乡》《牧羊曲》等多首歌曲。为电视剧《红楼梦》作曲,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我是个不折不扣的‘红迷’,一直有个梦想把它谱成音乐”。
但,把梦想变成现实谈何容易。在小说里,人物丰富、场景清晰、细节饱满,甚至服装、美食都有细致描述,可就是没有半个音符。怎么办?王立平先前的那些感慨、激动、热血,一一凝固。
王立平一头扎进剧组,跟着导演看景布景、琢磨剧本。电视剧拍了4年半,他就在剧组待了4年半。王扶林当时感慨,现在影视作曲,一般是初片剪出后,作曲人用个十来天谱曲,而王立平是第一个进组的,那时主要演员都还没有就位。
其间,王立平翻遍了《红楼梦》所有版本,仔细揣摩,反复推演。《葬花吟》就是磨出来的。“从前人们理解《葬花吟》,多是哭哭啼啼,极度悲切。这能表达曹雪芹厚重的笔墨吗?”王立平不断自问。
他把《葬花吟》歌词摆在桌上,每天读上几遍。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哪是低头葬花啊,分明是昂首问天。“我要替曹雪芹、替林黛玉、替剧中所有悲情女子出一口闷气。”单单这一首曲子,他就用了一年零九个月。
不只《葬花吟》,剧中的13首音乐都是王立平倾尽情感之作。它们是大观园儿女的心灵絮语,是独属于《红楼梦》的外化情感,是他献给曹雪芹的音乐诗。有学者评价,王立平用音乐搭起了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有着独特的立体感和感染力。
艺术创作有没有偏方?“没有!”厚厚镜片遮挡不住坚毅的神情,“作曲家要善于将热量传递出去,把听众的心暖热,让他们感受到并接受你的热量”。王立平常念叨,音乐就像是暖手炉,没把自己焐热,怎么去温暖别人呢?
1980年,他受邀为电影《戴手铐的旅客》创作主题曲《驼铃》,当时电声乐器风靡一时。但他偏避潮流而动,选用琵琶、二胡等传统民乐。“《驼铃》说的是战友情,电声乐器怎么能表现离愁别绪呢?”写词写到“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时,一般会接激昂的表达,但他写了一句“当心夜半北风寒”,“你看,就像家人话别,革命友谊一下有了温度”。
在为电影《大海在呼唤》创作主题曲时,王立平反复斟酌,不知如何下笔。怎样能表现海员们的共同情感呢?“母亲!”他灵感突现,“对,唯有母爱最动人。”他拿起笔,连词带曲马上写就。一首《大海啊,故乡》唱出了天下人对母亲含蓄的爱,也道出了异乡赤子的拳拳之心。
在创作中,王立平有一股拗劲:别人说听得过去,在他看来就是听不过去;别人认为差不多了,他认为就是不合格。“创作不要满足自己的一得之功、一孔之见,要在创作中舍得容得,尽量使作品尽善尽美、精益求精”。
1981年,香港导演张鑫炎请王立平为电影《少林寺》作曲,可当时连像样的词都没有。导演拍拍他的肩膀说,香港都是先写曲调后填词。但是,王立平坚持先有词。时间很紧,他就自己上手写了两首词:一首是《牧羊曲》,一首是《少林,少林》。导演看后惊呆了,满口称赞。几天后,当他向剧组哼唱时,所有人都兴奋得鼓掌祝贺。
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王立平自己却不满意了。他暗自思量,《牧羊曲》用的是“河南风”,融入了很多河南戏曲曲牌。但电影故事发生在唐代,还没有豫剧,不符合史实。况且,电影定位的是全球市场,出了河南,谁还知道豫剧呢?他坚持重新谱曲。
歌唱家王洁实多次与王立平合作,他说,每次录歌的时候,王立平都要盯到最后,反复打磨,有时要到东方露白,困得睁不开眼,直接在录音室鼾声大作……经典就是这样炼成的。
一生为音乐赋形,音乐融入他的生命,为人民创作成为他一生的使命。不只是写一首好词、谱一首美曲,他想要为中国音乐拓开一条路、撑起一张帆。
1993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成立,王立平任该协会主席,音乐版权保护走上法治化、国际化道路。词作家乔羽曾对他说:“如果给你立个碑,不是《红楼梦》,而是音乐著作权协会。”退休后,王立平又用10年时间主编了共11册的《百年乐府——中国近现代歌曲编年选》,让用耳朵听的音乐留在了纸上,也被镌刻在了历史上……
这些年,他一直在筹备音乐剧《红楼梦》。每次想起《红楼梦》,王立平总觉得余情未了、意犹未尽。“电视剧和音乐剧的谱曲感觉很不一样”。
为了让年轻观众喜欢,他关注了很多国内外的音乐剧演出。“形式上会借鉴西方优秀作品,但底子一定是本土的、民族的。”王立平透露,“这部剧里将会出现真正的中国咏叹调。”
王立平始终坚称,他的音乐追求的从不是“绕梁三日”,而是“绕梁三十年”。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已流行37年,他期待音乐剧《红楼梦》会陪伴观众走向下一个30年。
(本报记者 刘江伟)(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文旅部:跨省游不再与风险区挂钩
- 安徽芜宣机场首条国际货运航线开通
- 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 大多数作品是首次“走出”图书
- 哈马斯称对以色列中部城市特拉维夫发动导弹袭击
- 国家发改委:我国制造业将继续保持恢复发展、结构优化的态势
- 5月中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446万人次受灾
- 我国成功当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
- 山西“年产56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配套输电线路扩建工作启动送电
- 长三角百强企业年营收首次突破20万亿元
- 美国洛杉矶发生枪击事件 致一死两伤
- 国家数据局:进一步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 江苏常州“1·20”粉尘爆炸事故调查结果公布
- 科研人员研究表明:微塑料也可致脱发
- 天空更加繁忙的一天,不可避免地将要来临:低空经济孕育新机遇
- 浙江湖州:政企“双向奔赴” 创建最优营商环境
- 美媒爆料:特朗普私下鼓励共和党议员弹劾拜登
- 第十八届闽南语双歌赛在厦门启动
-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小灵猫现身广东中山
- 30岁女孩的相亲经历:被相亲团偷窥有多可怕?
- 演出服集体退货频发 律师:七天无理由不等于无条件
- 热门推荐
-
- 华裔青少年四川乐山学峨眉武术 圆了“功夫梦”
- 乌克兰总统签署命令剥夺十名前高级官员的乌克兰国籍
- (乡村行·看振兴)荒地变“宝地” “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江西湖口乡村振兴
- 世卫组织:2023年12月新冠病毒在全球加速蔓延
- 让坦桑尼亚人民的电视荧幕越来越丰富
- 宁夏固原:六盘山下“红军村” 让红色精神传播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 暴雨袭粤 全省提前转移超8.3万人
- 相学相伴20余年 文源讲坛“鲜活”山西人文历史
- 年轻人为什么还要读西方思想史
- 云南启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 力争2025年产业总规模破600亿元
- 山西援喀医疗队以食会友?搭建文化交流桥梁
- 日本多地有机氟化物含量超标 大量民众血检异常
- 电影《周立波回清溪》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
- 长三角示范区首条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工程主体结构贯通
- 漂亮!这里有座七彩“马卡龙桥”
- 四川发现新纪录物种钳齿拟红芫菁
- 免费午餐13年:从解决一顿饭 到乡村助学有道
- 泸定地震一周年重访甘宇: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 新闻观察丨西方为何把支持乌克兰问题推到明年再谈
- 今年涓水为何多处堤坝发生险情?如何修复?专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