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 大多数作品是首次“走出”图书
还记得当年语文课本中《四世同堂》《狂人日记》的插图吗?如今,在中国美术馆,它们又集体亮相了!
11月27日至12月24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品读文与画——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开展。此次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也是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之一,展出了馆藏名家经典文学插图作品138件/套(300余件)。展览作品涵盖水墨、版画、水粉、素描等多种类别,涉及白描、工笔、拓印、布面拼贴、剪纸等多种表现形式,还展出了部分木刻插图原版。许多作品在历次的全国美展等展览评奖中荣获过奖项。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更有多件作品为首次全套展出。
展览初衷
让文学作品之美
走进读者心中
“品读文与画——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分为“画与诗”和“文之象”两个主题单元。第一个主题单元按文学体裁对插图作品进行分类展示,并节选部分原著文字内容和出版物辅助展出,营造阅读的氛围和环境。第二个主题单元分“线的魅力”“黑白的节奏”“色彩的交响”“人物与场景的塑造”“语言的转换”5个部分,展示美术家们如何通过造型语言去表达、扩展、延伸原文的内涵。除此之外,展览还特别设置“画中的革命经典”“红岩”和“国外文学插图精品”三个专题板块,在展现插图艺术魅力的同时,带领观众回到文学作品陪伴的时刻,走进文学与美术的殿堂。
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谈及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直言:“一个民族不断地向前发展,需要全民阅读的提升。书籍记载了人类进步的密码,这些插图是既是文学作品的阐释,又是很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如今我们将其集体展出,就要让文学作品之美走进读者心中。”
插图艺术,很长时间作为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的“钥匙”,形象生动地展示文字之外的美。近些年,文学作品的走红也让不少插图艺术成为经典。谈及插图作品的创作时,吴为山表示:“一幅幅精美的插图是作者高度归纳总结了文学作品后创作的美术作品,是极具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很有观赏价值。中国美术馆精心策划此次展览,希望能以小见大,引领观众从文学的角度进入绘画,从绘画的角度阐释文学,在比较观赏的过程中走进文艺的殿堂。”
馆长导赏
插图为幼小的自己
做了艺术启蒙
漫步展厅,一幅幅出自大师之手的生动插图,再现了文学经典中的情节:如罗工柳1946年为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创作的插画,以简练的木刻线条塑造出抗战时期解放区村民鲜明的形象;黄永玉1947年为沈从文小说《边城》创作的《翠翠和爷爷》插画,诗意地展现出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叶浅予1957年为茅盾小说《子夜》创作的插画,凝结着画家对上海市井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
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看到这些优秀的文学插图的场景,吴为山笑言:“小时候翻看父亲的藏书,最吸引自己的就是这样一幅幅的插图,给自己的童年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看一眼插图就能了解书中所要描写的故事情节,插图为幼小的自己做了艺术启蒙。”在看展的过程中,吴为山正好走到幼年他曾看过的鲁迅《伤逝》的插图前,“这幅作品的背影很有力量,寥寥几笔能够表达出故事主人公很多心境。”
展览中的许多作品,凭借高超的艺术水准,曾在历次全国美展等展览评奖中斩获奖项。如李小光为海子诗《月光》创作的插画,曾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刘德才为郭小川诗《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创作的插画,摘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
藏品故事
手稿笔记本首展
丁聪曾“拒绝”老舍
在中国美术馆一楼的展厅中,有这样一幅70-80后观众都非常熟悉的《四世同堂》画本正在展出——这是由丁聪先生为老舍小说《四世同堂》创作的绘本,如今被中国美术馆完整地展出了。
丁聪先生曾如此回忆起这次创作:“此前老舍曾邀约我为其创作插画,但被我拒绝了。我惧的是:如果画得不好,对小说的精神理解得不对头,把小说里描写的人物具体形象化了以后,反而破坏了读者在自己头脑里构成的想象——就像我们在看有些《红楼梦》的人物图像时,经常会感到不满意一样。因为每个读者的头脑里,有他自己想象的林黛玉、贾宝玉。所以,这个任务是相当艰难的。”
但后来,丁聪依旧创作了《四世同堂》,“由于我对老舍先生的一贯敬仰,画《四世同堂》的插图,也是偿我的夙愿。我打消个人的顾虑,不揣浅陋,大胆地答应下来。虽然期限比较紧迫,但我还是怀着激动的心情,挤出一切空余的时间,一口气突击画了出来。现在看看二十幅完成稿,感到离要求还是很有差距的。”在丁聪眼中具有差距的作品,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参观。
当年这二十幅作品就画在一本笔记本上,此次展览也原封不动地展出。对于这本珍贵的笔记本的日常保存工作,中国美术馆也做了很多功课。“我们将其放在恒温恒湿的馆藏仓库中,为了让其不掉色,做了护色处理,才能让这幅经典的插画笔记本重见天日。”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说。
据悉,“品读文与画——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一层2、4、10、11号厅,展出至12月24日(周一闭馆)。
文/本报记者 王磊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统筹/刘江华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普京将举行2024年直播连线活动 这一话题最受关注
- 江苏扬州“五一”假期政府继续开门迎客 供游客停车吃饭
- 全国首次两座不同高铁特大桥同步成功转体
- 相约“三月三” 绿城音乐节在广西南宁“浪漫”唱响
- 中缅边境云南瑞丽查获易制毒化学品10吨
-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浙江改革聚焦:强港建设再进阶 向海图强新一度
- 我国首个高空风能发电示范项目成功发电
- 辛国斌会见挪威驻华大使白思娜
- “公园20分钟效应”火爆盛夏 年轻人被大自然治愈
- 福建龙岩消防开展跨昼夜地震救援实战演练
- “中国海洋经济股票价格指数”正式发布
- 有聊丨欧豪:一部戏有很多角色,不能只看颜值
- 景山公园:紫禁之巅望中轴
- 一图看懂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 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世界计算·长沙智谷推进创新研发驶入“快车道”
- 交响诗篇《丝路颂》在上海奏响
- 菲律宾以东热带低压生成 预计趋向海南岛东部到广东西部沿海
- 中新健康丨中国多学科专家率先绘制“多维组学图谱” 形成乳腺癌“立体式”精准诊疗策略
- 局部降雨可达100毫米 黑龙江发布气象灾害黄色预警
- 山东打造优质电商人才队伍 送农产品乘电商“东风”出圈
- 热门推荐
-
- 韩国检方逮捕首都防卫司令部司令官李镇雨
- 遇到自然灾害怎么办?记牢这些关键时刻能自救
- 天津组建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中心 引领中药产业创新发展
- 浙江文化观察:新时代为什么需要胡公文化?
- 美国2024年大选首场辩论正式开始!拜登和特朗普再交锋
- 铁路物流总包新模式助力粉煤灰离宁赴藏
- 德国允许乌克兰使用德国援助武器攻击俄境内军事目标
- (寻味中华|非遗)金石篆刻:以刀写意无穷趣 方寸之间尽乾坤
- 新福建这十年:奋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 宁夏检察机关运用法治力量守护“半边天”
- 福建泉州直飞泰国曼谷国际客运航线复航
- 专访凡尔赛宫馆长:北京故宫与巴黎凡尔赛宫的三次“牵手”
- 第33届时报金犊奖全球校园创意分享会走进云南
- 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开幕
- 福暖中国丨京城“花”样迎新春 赏花游园年味浓
- 联播+|上合组织何以“走在时代前列”
- 120亿!绍兴大手笔布局“算力”赛道
- 外媒:29天没降水,纽约要求市民减少洗澡次数
- 煎饼鏊子:一“烙”几千年
- 山西阳泉:一城文旅梦 太行画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