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纹样的当代活化
传统纹样作为优秀的艺术资源,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和造物智慧,具备无限转化的可能性。随着生产与生活媒介的变化,单一化、平面化的展现形式已然无法满足当今多元化的文化传播需求。传统纹样的现代设计与应用,可以通过多形式、多维度的综合艺术尝试,将纹样的“形之本”与“神之美”进行创造与活化,并积极融入数字技术和传播媒介等新手段,实现传统美学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发展。
“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古代的艺术家和匠人将关于哲学与美学的思考,以及对于生命的理解,以纹样的形式融入各类器物之上,造型艺术也正是从这些图案花纹中脱胎而出。传统装饰纹样代表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习俗和文化思想。
东方哲学体系下的艺术思维模式既追求空灵充实的气韵,又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其朴素的观念中包含了对于天地自然之美的论述,也是历来中国艺术家遵循的根本创作原则。受这种自然审美观影响,古代纹样中体现的祥瑞美学特质格外突出,进而延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万物之美,将自然美学推向极致。
这种美学思想贯穿于当代设计艺术之中。我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庞薰琴在《论艺术设计美育》中指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图案已经相当成熟。到殷周时,在图案画中,已能充分地表现出民族的精神。其后,不论每个时代或每个地方,他们的工艺美术都有其特殊的个性。”庞薰琴将古代青铜器纹样、玉器纹样、汉代画像石纹样、陶器纹样、织锦纹样等运用到图案设计之中,其作品既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具有清新典雅的工艺特点。艺术设计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长期从事传统装饰图案研究,善于从大自然的花卉形态中不断汲取丰富多样的图案造型素材,将自然花卉作为图案造型、构成及色彩的补充,形成独有的装饰图案风格。她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花灯,把敦煌风格的唐代花饰图案与通风、照明的功能需求统一起来,富丽堂皇,大气优雅;民族文化宫大门的金属装饰,用卷草纹配上向日葵,以透明的彩色玻璃装点,突出了“团结”和“进步”的字样。这些设计,都充分体现了自然与人合一的东方美学,成为一种贯穿古今、永不过时的美。
“以形写神”的美学意象
对于“形”与“神”二者辩证关系的探讨是独属于东方的艺术范畴。早在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以形写神”的艺术主张,其思想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继承与发扬,自始至终在中国画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东方艺术传统中的“形神”美学特质,强调存于笔先、画尽意在、融化物我、创设意境,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传统纹样的当代转化路径,应是一种注重形态美学和象征意义双重表达的文化营造,不应停留在机械的二维图形的形式照搬层面,而应“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重构新的图案艺术。
中国图案的意匠精神提示我们,纹样的创新创作不可一味模仿自然,而要善于做自然的主人,将山水、花鸟等自然形象变化为抽象的点线,从而提炼出有意味的图式。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一系列产品设计均体现了传统纹样元素。寓意吉祥的祥云纹样、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经过设计转化呈现在奥运火炬之上,传达着浓郁的中华韵味;2022年冬奥奖牌的外围图案灵感则是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冰梅纹”,设计者将寒冰、白雪、梅花三种冬天的意象巧妙融合,把传统元素演绎出时尚魅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席台部分视觉呈现和空间改造中,设计团队以“燕山雪花大如席”作为主题理念,把整个燕山山脉的形状和走势以一种极简而全新的纹样方式呈现出来。纹样图案融合了山脉、雪花等自然元素,以及长城、烽火台等建造元素,经过现代化抽象处理,进一步与空间设计相结合,从而呈现出融合冰雪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美学意境。
舞台美术设计中,纹样造型的使用不能拘泥于图案原型的剪贴、拼接、组合,而是应该根据需要将其变形、抽象和综合。比如,2023年总台春晚以“满庭芳”为主题的整体设计,将中国传统纹样“宝相花”融于场景设计之中,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此装置的平面构成灵感来源于中国唐代图案,结合敦煌壁画中的图形元素,从而形成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图案。在整个舞台美术设计上,设计团队提取吊顶装置的核心元素与动态装置充分融合,将宝相花的对称之美化生出全新的、多样的格式,展现出变幻万千、绵延不息的美学意象。
“大美术”视野下的多元融合
所谓“大美术”,其核心观念强调“综合”,它以传统美术观念为基础,既要充分调动前人艺术经验,又需在多种艺术互相渗透中实现更理想的创造,使艺术创作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以更好适应当代艺术多元化的新形势。当代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袁运甫作为“大美术”观的倡导者,提倡艺术从业者需打破绘画、设计、数字艺术之间的专业壁垒,借助多学科知识拓展美术外延。
庞薰琴曾倡导装饰纹样的设计既要注意艺术格调的“格高”,又要兼顾群众欣赏的“乐见”。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艺术从业者,在对传统纹样的转化与再创作的过程,既要关注纹样的形式美感所体现的传统审美情趣,又需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风尚。比如,2024年总台春晚中的创意节目《年锦》的舞台美术设计,是从汉、唐、宋、明4个朝代的日常器物之中提取具有代表特征和美好寓意的纹样,加以创新设计。设计团队在充分理解传统纹样精髓的基础上,将古典图形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重新进行艺术编码。同时,设计团队在舞台呈现中利用AR(增强现实)等创新技术手段,实现演员与立体纹样间的实时互动,实现纹样、空间和人的交互化呈现。通过“图案+空间+视觉特效”的多元一体艺术手段,将传统纹样与数字艺术相融合,最终上演了一场集合图案艺术、服装艺术、空间艺术、媒体艺术为一体的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让中国传统艺术精粹在新的时空语境中得以延续、再生与升华。
纹样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物,因其高度的文化浓缩性和民族特性,具备极强的传达与传播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深入思考“大美术”的现代功能,完善与强化“大美术”多学科体系。传统文化资源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艺术从业者需要利用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进行传统与现代的“破壁”,使设计作品体现出更加深层的多元价值融合。
(作者:崔冬晖,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姜苏洋,系空间设计师)(来源:光明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我要逆风去》为何开播受关注 主创披露创作细节
- 福建龙岩:不断增强老区发展新动能
- 应对极端气候需要国际合作
- 男孩被人贩子拐走 三十多年后凭记忆手绘家乡图寻亲
- 市场监管总局: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大力破除行政性垄断和地方保护
- 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4.8级地震 震源深度20千米
- 中国央行: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明显缓解且转向升值
- “中国魔方”的治沙奇迹:让沙漠倒退20公里
- 五名试图前往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非法移民死亡
- 江西南昌发生一金店抢劫案 男子抢劫数小时后被抓获归案
- 超算互联网,算力网的骨干(科技大观)
- 2024广府庙会开幕 打造“广府十二年味”
- 夸克发布AI搜索 升级“超级搜索框”一站式AI服务新体验
- 广东超320个镇街遭遇强降雨
- 各地各高校持续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 海南渔民航海“更路簿”破译者周伟民离世
- 吉林雪场的独特风景:萌娃滑雪成潮流
- 浙江发布最新癌情:恶性肿瘤发病呈现老龄化、低龄化趋势
- 一场持续17年的英语早读 发生在这个“世界超市”
- 《黄宾虹画学篇》在广州首发
- 热门推荐
-
- 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将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 对违规问题一票否决
- (两会前瞻)民生关切之题寻求更优解
- 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守护“高颜值”盐城的生态底色
- 2023年网络安全博览会在福建福州开馆
- “格美”继续北上制造强降雨 南方高温范围缩减至近期最小
- 贵阳开通新加坡、大阪直达航线
- (申城风景线)美术馆里的上海都市生活新体验
- 非洲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能够帮助非洲进行数字化转型
- 中新健康丨中药千金藤中发现新的广谱抗冠状病毒“明星化合物”
- 中国团队最新研究:心理越健康,老年越健康
- 英语歌1980年以来有何变化?最新研究称歌词变得更简单和重复
- 考古学者见证中乌合作
- 儿童呼吸道疾病诊疗量呈波动下降趋势 国家卫健委最新通报→
- 西藏吉隆举行系列活动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
- 三名科学家因“破解蛋白质结构密码”分享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
- “光影见证·国际交往中心”纪实摄影作品拍摄与征集活动启动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一人“种地”7000亩 盐碱地上结硕果
- 1-4月中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4689亿元
- 多地博物馆接待量创历史新高,“博物馆热”如何延续?
- 世界吉尼斯2022单人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挑战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