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鄂:雕塑生命的“绿意”
中新网兰州2月27日电 (王牧雨)每次见到何鄂先生,这位满头银发的雕塑艺术家,总是或伏案绘草稿、写笔记,或在雕塑着……今年虽已是87岁高龄,在她身上感受到的依旧是旺盛的艺术创作活力。
《黄河母亲》城雕的作者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雕塑家何鄂,她七十年来从未间断与脚手架、泥石打交道,创作出一件件雕塑艺术精品。近日,中国雕塑学会专家顾问、甘肃省政府文史馆资深馆员、甘肃何鄂雕塑院院长何鄂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讲述她的“雕塑人生”。
“好奇加勇敢”
“我从小特别爱画画,因为父母和‘长安画派’的开创画家赵望云前辈是至交,绘画上受到潜移默化感染,常常照样描摹,着了魔地画。”祖籍上海金山、在大西北成长扎根的何鄂先生说“自己与艺术的结缘是与生俱来的喜爱”。
1952年初,受家里经济情况的影响,上中学的何鄂辍学在家半年。“那时候我奶奶让我去爸爸工作的银行上班,我不愿意,还反抗过。”何鄂先生回忆,尽管当时奶奶并不看好她的爱好,但她仍在心中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画好”。
半年后,15岁的何鄂考入西北艺术学院雕塑系学习,成为西北第一个学雕塑的女子,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雕塑艺术之路。
谈及从热爱画画到雕塑,何鄂总结是因为自己的“好奇加勇敢”。她说:“第一年都是打基础,到了第二年分专业的时候,我看到前两届班里都没有学雕塑的女学生,所以我就选择了雕塑。”只是当时的何鄂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个选择,成为她一生的事业。
学习雕塑是一门苦差事,何鄂回忆,学生时期就常常需要挖泥、砸泥……但她并不觉得苦,她说:“因为年轻,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觉得干什么都很新鲜。”
1955年大学毕业,何鄂被分配到兰州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1962年,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兼兰州艺术学院院长的常书鸿,从学校选择几位老师去研究所工作,何鄂就是其中一位。“本来以为就去四五年,但没想到一待就是十二年,这十二年更是成为我之后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石。”何鄂说。
“我是一个幸运儿”
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不久,何鄂被安排去塑唐代第194窟龛北侧红脸天王,当时她只觉得这尊天王精美、有力量。几年后,又去塑该窟南侧的笑脸天王时,发现两身天王竟有着诸多不同:一个衣领向内弯,一个向外弯;甲胄胸前一个是绳带,一个是皮带……
“后来细细比较,发现两身近在咫尺、姿态相同的天王,居然有13处不同!当时我兴奋得不得了,仿佛触摸到古代工匠的心跳。”何鄂说,仅仅相隔两三米的天王像,古代工匠却通过细节的创造,塑造了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形象。
在敦煌的12年临摹、研究、熏陶,使何鄂领悟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留下了千千万万的遗产。“遗产上写满了‘密码’,就是创造,我触摸到的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浪花”。何鄂表示,她觉得自己在艺术道路上是一个幸运儿。
1974年,何鄂从敦煌回兰州后,抒怀她对古代无名塑匠创造智慧的崇敬,创作了作品《巨匠》,她在作品背面恭敬地刻上“献给古代优秀文化的创造者”,该作品获得1979年甘肃省美展一等奖,参加了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
“创造就是我的生命力”
1982年,何鄂被调去西安电影制片厂为电影《丝路花雨》做敦煌彩塑道具,在一本画册中看到了自己临摹的四件作品,画册是纪念中日建交十周年敦煌壁画彩塑在日本展出而特别推出的。何鄂说,起初看到作品的署名很是欣喜,之后却感到失落,她说:“我能临摹,我们的儿女、后人们都可以。即使我们把古人的作品临摹得非常好,但这个艺术的光芒永远是属于古人,不是我们的,我们应该创作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
自此,何鄂潜心于作品的创新,在创作中更加遵从于内心的感动。1984年她以对民族的无限热爱构思了《黄河儿女》,一个妈妈,一个孩子,还有个西部汉子。何鄂说:“当时只想到黄河和甘肃民众之间的不解之缘,后来又想我们是黄河儿女,我们的孩子也是黄河儿女,母亲是永恒的。立即减去了西部汉子,成为现在的《黄河母亲》。”
“母亲象征中华民族,幼儿借用了女儿婴儿时期一张照片,寓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何鄂说。
1984年,《黄河母亲》设计稿完成后参加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城雕设计方案展,设计稿被大连市选中,大连方面通过甘肃省美协告知何鄂,说大连希望建造并询问造价。何鄂当即回信谢绝了,她说:“兰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一心希望它建在兰州的黄河边。”
1984年《黄河母亲》作品获“全国首届城雕设计方案奖”,1987年,城雕《黄河母亲》(花岗岩)在全国首届城雕评比中获“优秀奖”,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黄河母亲》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如今《黄河母亲》雕像已享誉海内外,成为兰州市地标。
何鄂一直希望有一个能够更好发挥自己创意的平台。1994年,57岁的何鄂辞去甘肃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职务,创办了甘肃何鄂雕塑院。近30年来,何鄂雕塑院已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建造了200余个雕塑项目,把从敦煌传统文化中得到的感悟和对新时代文化的责任担当,通过雕塑作品呈现在祖国的大地上。
何鄂说:“好的城市雕塑能够为城市的形象加分”。2006年落成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的《成吉思汗雕塑群》,由五座群雕组成,原创作者何鄂负责工程总指挥、艺术总监,作品用铜480吨,焊接用气6637瓶。2006年《成吉思汗雕塑群》获得了“全国城雕评比年度大奖”,被誉为“新时期雕塑的奇迹”。
“我能够奉献给中华民族的,唯有雕塑!”如今,何鄂仍在创作,仍然有很多的艺术灵感,她说创造就是她生命的源动力。
对于从事艺术的年轻人,何鄂寄语:“充满热情吧。你要爱这个时代,爱这个社会。人生如此美好,一分一秒珍惜它!人生如此美好,一点一滴用好它!”(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七届进博会)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进博会加速了“美”的全球共创
- 专家学者呼吁: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价值挖掘
- 财经观察:中国经济回升向好 外资加大中国资产配置力度
-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昆明首演
- 2024博鳌健康食品科学大会揭幕 专家学者探讨改善代谢综合征
- 医学专家: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 及时干预可防可治
- 中国最东口岸季节性闭关 2024年度出入境人次同比增长约62%
- 湖北警方发布电诈大数据分析:年轻群体最易受骗
- 国际最新研发出更环保牛仔蓝染色法 对环境影响最多降低92%
- (聚焦博鳌)专家热议人工智能发展:AI不是“万灵药”
- 《云之羽》:以类型剧融合创新呈演“无间道版江湖”
- 武夷山水走进悉尼
- 黑龙江举行增殖放流活动 10.8万尾国际濒危鲟鳇鱼苗游进中俄界江
- 中亚五国逾百幅油画在豫展出 以跨地域艺术赓续千年友谊
- 美总统拜登乘“空军一号”抵达日本 将参加G7峰会
- 中储粮:已在小麦主产区全面增加新季小麦收储规模
- 高校学子走进出版社 “文学点亮青春”主题开放日活动举办
- 61天73场演出12个夏令营 “打开艺术之门”圆满落幕
- 了不起的青春小店
- 廿四节气|千里江山图之处暑篇
- 热门推荐
-
- 前2月中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大增10.2%
- 沈阳民政:惠民政策“零距离”切实解决民众烦心事
- 因极端低温天气 特朗普就职典礼将移至室内举行
- 会展经济促进多元发展
- 舞剧《西施》新春“归故里” 诠释巾帼力量与家国情怀
- 以军轰炸加沙北部 黎巴嫩南部边境遭空袭
- 中企渤海租赁旗下公司拟向空客采购20架飞机
- 用“健康”迎接“梦想”,张黎刚在长期主义的路上追光前行
- 29种生物样品随神舟十七号飞赴空间站
- 北京年底迎身份证办理高峰 办证攻略请查收→
- 吉林“Z世代”数字督察:尽全力“守卫”藏蓝
- 浙江乡村观察:农家书屋如何迎接“暑期档”?
- 革命老区山西昔阳:巾帼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 年轻人“吃谷热”激发商圈经济活力
- 烟台海岸警察孙建豪:做渔民心中的“灯塔”
- “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综合研究”项目启动
- 法国纪念印象派诞生150周年
- 乌鲁木齐航空开通乌鲁木齐—成都—湛江航线
- 整治农村“山寨食品”须下狠手
- 春节假期中越边境河口口岸7.5万人次出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