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考古中心筹备重磅展览 盐源老龙头出土青铜铠甲将首次亮相
成都考古中心筹备重磅展览
盐源老龙头出土青铜铠甲将首次亮相
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金石为开——成凉合作二十周年考古成果展”将于近期在成都考古中心重磅开展。
2024年,恰逢成都市与凉山州考古合作二十周年。2004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开展考古合作,进行“安宁河流域考古调查”。2009年,成都市政府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在西昌签订“成凉区域合作”协议,成都凉山区域考古合作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将呈现两地考古人20年辛勤付出和丰硕收获,见证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
成凉考古合作成果颇丰
呈现凉山五千年历史脉络
凉山彝族自治州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一幅富有韵味的神秘画卷,这里是历史上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经川西高原南下进入云贵地区的文化走廊,更是南方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藏彝民族走廊的重要节点。“金石为开——成凉合作二十周年考古成果展”将用文物、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首次全面呈现成凉考古合作的20年历程及凉山地区五千年历史脉络。
成凉在20年的考古合作中,成果颇丰:发现凉山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填补凉山地区商周时期文化空白,发掘四川最完整的蜀汉城址,发掘凉山地区延续时间最长遗址,重建凉山地区史前经济,开启凉山地区古代工业文明考古之路,重现凉山地区五谷丰登之路……展览将通过“缘起安宁”“深耕盐源”“多维视角”三个单元呈现这些成果。
凉山被誉为四川第三大青铜宝库。老龙头墓地是盐源乃至凉山地区发现的重要的青铜时代墓地。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兵器,基本上包含了当时各种武器,有剑、戈、矛、刀、钺、镞等,此外还出土了青铜铠甲、臂鞲、盾等青铜防御装备,可见当时人群善制兵器、崇尚武力。本次展览也是老龙头墓地出土的青铜铠甲首次亮相。
展览从生活到葬俗
勾勒凉山地区古人生活场景
距今4000多年前的凉山地区古人是如何生活的?在此次展览中,大量当时的陶器、石器文物以及建筑遗迹、农业体系图片的展出,将为观众勾勒出凉山地区古人生活场景。观众可通过横栏山遗址出土的颈部饰泥条附加堆纹口沿罐、安宁河谷早期柱洞式建筑遗迹、稻粟黍混作的农业体系,看到古人生活细节。
墓葬的发掘和研究是考古中重要的视角之一。墓葬是人死后的埋葬之处,可反推当时人群的生活、社会与观念。此次展览中将梳理成凉合作以来,陆续发现的安宁河流域极具特色的大石墓、火葬墓两类墓葬所对应的遗址。
展览还将呈现老龙头墓地出土的种类繁多装饰品,有各类扣饰、泡饰、挂饰、饰片、发簪、带钩、手镯、手串、耳环等,足见当时人群的爱美特质和独特的审美意趣。
20年来,成凉考古合作成功发掘凉山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填补凉山地区商周时期文化空白,发现四川最完整的蜀汉城址以及重建凉山地区史前经济。在此次展览中,这一系列成果将以生动多样的展陈形式呈现,带领观众穿越时光,深入了解这片古老土地的悠久历史,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凉山考古令人瞩目
人才培养、博物馆建设持续发力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周志清看来,他参与的成凉合作考古发掘工作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盐源盆地的工作经历。盐源盆地位于凉山州西南部,是四川省第二大盆地。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系列文化遗址,其中以皈家堡遗址最为著名。“皈家堡遗址的发现,不仅确认了凉山地区迄今为止5000年新石器文化,也证实了凉山地区是西北地区甘青文化南下至云贵高原的一个重要节点。”周志清说。皈家堡遗址的发掘,也奠定了盐源盆地距今4500年至3700年之间新石器文化的面貌,是近几年西南地区新石器考古非常重要的突破。
此外,周志清所参与的盐源老龙头墓地的发掘和研究成果,同样让人瞩目。“从学术层面来说,成凉考古20年间,首先就是构建起凉山地区从新石器到青铜时代比较完整的文化面貌、文化谱系和年代框架。”周志清说,“这20年间,我们进行了多学科合作,填补了许多空白。”这些考古工作在植物、动物、环境、人类学等多个方面,都实现了非常重要的突破。同时,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在凉山地区的各个区域开展文物培训,推动了人才培养。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馆员江章华参与成凉考古合作之前,凉山州的考古工作开展相对有限。但因这里连接川西高原山区和滇西,是古代人群迁徙和文化互动频繁的交汇地带,因此考古工作者一直认为凉山地区对阐释“从中国西北到西南的人群迁徙与文化互动过程”至关重要。
事实也是如此。这20年来的合作考古,初步建立起了安宁河流域先秦时期文化体系,纠正了过去对一些遗址的年代和文化性质的错误认识,将凉山地区的文化与滇西、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区的区域文化互动和联系呈现出来。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刘弘介绍,成凉地区的合作初衷,就是因为成都平原和凉山地区同为重要的考古文化遗存区,且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便有很紧密的联系。而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唐亮则透露,未来,凉山州政府和成都的建川博物馆计划在西昌市高铁新城修建一个博物馆群,推动凉山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图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疆阿拉山口铁路口岸通行中欧班列突破3000列
- 1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883元 下调5个基点
- 七类交通卡升级换卡不升级将影响乘坐地铁
- 山清水秀生态美 广西以最美画卷抒写绿色发展答案
- 沪海关暂扣20辆导航地图有问题的进口车
- (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最大空间斜跨偏态系杆拱桥惠州鹅城大桥通车
- 新型高速微尺度3D打印技术面世
- 平潭澳前客运滚装码头升级 开展出入境通关测试
- 四川省教育厅:严格确保学生体育活动时间
- 2024日本友城青少年龙江行活动在哈尔滨启动
- 国产榴莲的“科技范儿”(探访)
- (申城风景线)蕃瓜弄旧改开钻 拆建之间浓缩上海城市变迁史
- (经济观察)外资“逃离”中国了吗?
- 甘肃成县:科技进田让“瘦”地变肥 “一地多用”助农提效增益
- 2023年“水立方杯”印尼赛区收官:“我对华语音乐情有独钟”
- 广东逾2000个气象站录得暴雨 全省加强防御强降雨
- 左权、赵一曼后代走进百年军校:口述历史珍贵 期望持续推进
- 儿童液体药要放冰箱“保鲜”?
- 防偷拍有必要,也要防“多疑症”
- 甘肃“一键报贫”机制累计监测帮扶对象60.1万人
- 热门推荐
-
- 加拿大政府就拟限制进口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公众咨询
- 生态检察守护武夷山国家公园
- 电商西进背后:拼多多与那些被忽略的爱与自由
- 以陪玩为名达成“特殊”交易 谁把游戏陪玩“玩坏了”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亳州:“五朵云”守护城市安全
- 调查机构数据显示英国4月房价基本稳定
- 中国展台亮相第三十届俄罗斯国际休闲旅游展
- 文化中国行丨走进琉璃世界 古法匠心“燃”起来
- 成渝餐饮如何走向新发展阶段?存不同 谋交融 共建餐饮生态圈
- 【国际锐评】执意启动排污入海 日本信用彻底破产
- “中国式现代化与数据治理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举行
- 主播说联播丨织密安全防范之网 全力防范各类事故灾害
- 太原方特东方神画开园迎客 高科技演绎华夏文明
- 全国汉服爱好者在四川阆中古城上演“汉服盛宴”
- 电子贴片可监测深层血红蛋白 有助及时发现并干预危及生命的疾病
- 三部门:鼓励发展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电动自行车产品
- “夜京城”效应初显 夜间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
- 通讯:探访在“国门学府”研习书法的留学生
- 推动经济稳健开局!开年以来 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
- 追记宗庆后:“布鞋首富”的风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