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黄土的豫剧,“得劲”!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72】
我国最接地气的戏曲有哪些?豫剧,肯定是其中之一。
记者在河南乡间长大,童年记忆里的豫剧:是麦浪滚滚中,叔父大爷猛地拔起腰杆直吼一嗓的豪迈;是万家灯火时,阖家老小团团围在电视机前守候《梨园春》开场的期待;是大小庙会上,台上台下男女老少你唱我和的畅快……
是啊,正是中原沃土、乡野文化,滋养了这“黄土里长出的梆子腔”!
和许多传统戏曲相比,豫剧算是个“年轻人”。它的前身“梆戏”脱胎于民谣俚曲,和着枣木梆子的节拍成为独立的戏曲,在明清之际才基本成型。
“悲戏则声泪俱下,喜剧则谐谑备至。”又名“靠山吼”的梆戏,唱腔铿锵、语言风趣、情感浓烈、生活气息浓郁,在乡间颇受欢迎。
但长期以来,梆戏仅流行于荒村鄙邑,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原因何在?“粗俗”“鄙俚”“陈词滥调”是短板。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里写道:“土梆戏者,汴人相延之戏曲也。其节目大率为公子遭难、小姐招亲及征战赛宝之事……”
梆戏变革,始于20世纪初五四运动掀起的文化新风。
1927年,河南游艺训练班创立,提倡编创新戏、培养艺人,发挥戏剧“社会教育之辅助”作用;樊粹庭、王镇南等知识分子与“豫剧皇后”陈素真、“常派”创始人常香玉等人联手,全面改革梆戏,建立现代创演机制,建立了豫剧史上第一个正规剧团“豫声剧院”;《凌云志》《义烈风》《霄壤恨》等一批新剧目接连上演,“竟惹得全城如狂、万人争道”……
然而,梆戏革新的春潮不久后便因日寇进犯而凝涩。国破家亡,哪里又能安放下一方平静的戏台?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剧种才重现活力,并以河南的简称为梆戏确定了新的名字——豫剧。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豫剧迎来了“改制、改戏、改人”脱胎换骨的变化——
通过“改制”,豫剧剧团纷纷建立民主管理制度,艺术活力极大释放。1952年,河南省豫剧表演团体比1949年增加了三倍;1956年,豫剧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攀上有史以来最高峰……
通过“改戏”,以专业音乐创作为引领、中外乐器交融使用,创作出了一批现实气息浓郁、富有教育意义的新剧。“《朝阳沟》是我们在1958年创作的,一直演到现在,每次都是满堂彩!人说,它把农村景况演活了,是豫剧史上的里程碑……”88岁的豫剧作曲家朱超伦讲起往事,眼里依然闪动着光芒。
通过“改人”,豫剧演员摆脱了旧社会低贱的身份,成为艺术工作者,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为支援抗美援朝,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在半年时间里走遍大半个中国,用义演捐款完成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的心愿。为配合义演,她的丈夫、豫剧编导陈宪章还特意将京剧《木兰从军》改编为豫剧《花木兰》,“国家有难,不分男女,人人有责”的家国情怀让国人热血沸腾……
步入新时代,作为中国第一大地方戏曲剧种,拥有167个专业院团、2100多个民营院团,“十万大军”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区市……豫剧之花愈发艳丽。
豫剧之盛,源自植根“泥土”。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知道你是重还是轻;老百姓心里有面镜,知道你是浊还是清。”在河南豫剧院三团排演大厅,团长贾文龙正带着演员们排演大戏《焦裕禄》。“为了让戏更‘入味’,我们坚持到农村体验生活。”贾文龙告诉记者,河南豫剧院的所有演职人员,都会定期到乡下,与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光是兰考,贾文龙就跑了几十趟:“以人民群众喜爱的形式去反映他们最熟悉的生活,是豫剧的‘灵魂’。”
豫剧之兴,离不开坚实的政策保障。
在豫剧的故乡河南,“戏曲振兴计划”稳步推进——大力扶持精品剧目创作、积极培育戏曲人才队伍,“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等活动令豫剧不断推陈出新。“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作品层出不穷,连续六次获‘文华大奖’,形成了业内瞩目的‘河南戏剧现象’。”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吴亚明深有感触。
豫剧之煌,得益于“戏比天大”的精神传承。
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视艺术为生命,她常说:“对一个农民来说,没有比种地更大的,地比天大;对一个演员来说,没有比演戏更大的,戏比天大。”哪怕在只有一个战士的边防哨所、在只有一个五保老人的屋里,她都满腔热忱地、一丝不苟地把戏唱好。
这种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豫剧传人。今年7月,一段“40摄氏度高温下,豫剧演员身披厚甲为乡亲唱戏”的视频冲上热搜。这正是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安阳县北郭乡演出的实况。“观众那么喜欢,我们年轻人咋能惜力?一定要把每场戏都演好!”演员吕军帅道出大家的心声。这支以中国戏曲学院2009级首届豫剧本科班毕业生为基础组建的青年团队,如今已成为豫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今天,青春焕发的豫剧又通过现代传播方式,让更多观众一饱眼福。
“一诺千金重,取义轻舍生,历尽万劫眉不皱,留一腔浩然正气贯长虹……”在网络直播间,中国剧协副主席李树建一出《程婴救孤》唱得动人心魄。“这样的直播,我们已经坚持了三年,观众遍布海内外,很多都是年轻‘粉丝’。”李树建有一个心愿:“过去,常香玉大师把河南豫剧推向全国;今天,我们要让中国豫剧走向世界!”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电影《满江红》中数十段别出心裁的“摇滚豫剧”配乐,让年轻人赞叹不已:“噫,豫剧恁‘得劲’!”
(本报记者 白雪蕾 丁艳 王胜昔)
来源:光明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11月份国家铁路发送煤炭1.78亿吨 同比增长3.2%
- 广东“连州菜心”走向全国 带动当地近6万农民就业
- “文科汇”文化科技融合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 全国各地房车、汽摩、自行车等爱好者共赴“康养晋城之约”
- 侗族传统村落原生态之美获年轻人青睐
- 十年数博何以“长红”?贵州大数据从“新”再出发
- 美国10月新增就业人数1.2万人 远低于过去一年月均水平
- 专家学者“云端”探索会计审计学科教育创新之路
- 《清末岭南五种卫生典籍校注》在广东出版
- 共青团“千校万岗”2024届首场线下招聘会在沪举办 吸引7000余大学生求职
- 跳桥救人小哥彭清林:希望更多见义勇为被关注
- 流浪金毛变身“反诈汪汪队”队长 民警:出任务都要抢“档期 ”
- 欧盟批准成立禁毒局应对非法药物挑战
- 内蒙古兴安盟:科技赋能,老农场展新颜
- 长篇小说《爹》出版座谈会举办
- 广西崇左加工车间闪爆事故搜救结束 无新增失联、伤亡人员
- 西藏罗布林卡景区和布达拉宫景区国家法定节假日门票半价优惠
- 美否认与“北溪”爆炸有关 俄:对调查透明度不抱期望
- 384件作品集中展示五年来全国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创作成果
- 日照探索道路交通纠纷多元解法 推进“一站式”办理化解
- 热门推荐
-
- 焦点访谈:洪水退去 如期开学
- 《剧院魅影续作:真爱永恒》山西首演 英国主创解密经典奥秘
- 中欧班列上的“青春力量”
- 光影演绎古都文化 自贡彩灯将点亮北京园博园
- 就近能务工 挣钱又顾家
- 重庆直飞河内客运航线复航
- 从4700年前的豪宅 一窥史前人类建筑技艺
- (走进口岸看新疆)广东援疆十三年 粤新共拓国际经贸新篇
- 2023年中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 创历史新高
- 台风“潭美”移入南海 海南四级预警
- 山东菏泽深耕“绿色赛道” “碳”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外国青年山西风陵渡体验中国年
- 联发科发布天玑8400 李彦辑:助力终端设备将AI前沿科技惠及更广泛的大众
- 10年来煤炭消费比重下降12.1个百分点 人均生活用电量增至近1000千瓦时
- 资金缺口巨大,实现“气候正义”需发达国家兑现承诺
- 企业行使用工自主权,合规边界在哪里?
- 广东366个镇街降雨超百毫米 近期将持续出现强降雨
- 成都:全市范围内住房交易不再审核购房资格
- 黑龙江绥化:创新“新农人”培养模式 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底
- 夏季避暑“候鸟式”旅居 渐成中国民众旅游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