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错误”的人生故事 没有正确答案
中新网北京11月4日电(记者 王诗尧)“好一部先锋电影,我先‘疯’了!”改编自著名作家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河边的错误》,截至目前票房已破2亿元,创下今年同类型影片最好成绩。
《河边的错误》原著发表于1988年,是余华先锋代表作之一。据悉,《河边的错误》的影视版权辗转卖过多次,张艺谋也曾买下版权计划改编成惊悚片。余华看到改编后的剧本后,转头向张艺谋推荐了自己当时还未正式出版的小说《活着》。就这样,《活着》比《河边的错误》提早了近30年登上大荧幕。
电影《河边的错误》将故事背景放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桩在河边发生的凶杀案打破了小镇的宁静。随着警察马哲(朱一龙 饰)的深入调查,嫌疑人锁定被害人幺四婆婆领养的疯子(康春雷 饰)。然而调查中,曾在河边出现的多名目击者先后遇害,让马哲的精神状态发生剧烈变化。现实与幻觉交替出现,故事戛然而止,真相无从得知。
影片结束后,许多观众的第一反应是愣住,“这就结束了?”“你看懂了吗?”“所以凶手是谁?”……观众们面面相觑,随后将目光锁定在大荧幕上滚动的字幕,期待着一个结尾彩蛋,能够被告知最终的结局。等到最后一行字消失在荧幕后,大家只好纷纷拿起手机,开始搜索电影解析及原著小说内容。
此前,余华曾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电影首映礼上介绍,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开放性,它是未完成的,而观众们的观看让作品继续完成。
当然,主创团队也早已在海报上告知观众,这是一部“没有答案”的电影。而海报上的另一个标语“不如发疯”,同样暗示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错误”的答案,可以是真相吗?
尽管已经被告知“没有答案”,但许多观众下意识里还是会想要探寻——《河边的错误》里犯了哪些错误?
首先,影片的名字似乎泄露了答案,错误的发生地就在河边。沉迷被虐打的幺四婆婆、感情不被世俗接受的诗人、曾被诬陷的“异装癖”理发师,甚至是有强烈窥视欲的小孩……
永不停歇的河流见证着每个人的“错误”,却对他们的悲剧结局“无动于衷”。就像电影的英文片名从“Only the River Knows”改成了“Only the River Flows”,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河水一直在流,错误被发现又被新的错误覆盖,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
然而,执着于寻找“正确”答案的马哲,无法对这些“错误”视而不见。即使证据确凿,但是外人口中温顺的疯子为何突然杀死幺四婆婆,犯案动机不足以说服马哲,让他迟迟不肯结案。所以他顺着其他线索,发现了王宏与钱玲藏在磁带B面的秘密,同时揭开了许亮死也不愿被公开的“异装癖”……
马哲的“追求正义”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真相,反而让更多人走向悲剧的结局。与此同时,不堪打击的马哲陷入在真实与幻想的沼泽之中,逐渐“疯狂”。
“人理解不了命运,因此我装扮成了命运,我换上了诸神那副糊涂又高深莫测的面孔。”电影的开篇字幕,导演就以“荒诞哲学”代表人物阿尔贝·加缪的名言,为观众留下了思考的课题。无法参透的命运,亦如没有正确答案的人生,重要的是你怎么理解这个世界。
“一千个观众一亿个哈姆雷特”
电影《河边的错误》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全片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画面上会有粗粝朦胧的效果,导演解释是希望从写实的角度还原时代的真实情况。
其实,这种低画质、模糊的镜头是以一种观察者的角度回看过去。如果观众想要代入故事本身,即使时代再久远,亲历者的眼睛永远是真实且清晰的。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你会渐渐明白导演的意图。马哲的办公地点被搬到电影院的舞台、不断播放嫌疑人画面的幻灯片、燃烧的放映机……导演在真实的世界里又搭建了一个“人生舞台”似幻非幻,在现实中冲撞的马哲,苦苦追求的真相却只能在幻想中得到答案。
“消失”的三等功、冲不掉的拼图、留在弹壳里的子弹,以及10%可能有缺陷的孩子,这些让马哲陷入疯狂的情节,也将观众的讨论欲望推到了顶点。
电影上映后涌现出一批“河学家”,微博上的热搜话题是“一千个观众一亿个哈姆雷特”。他们迫不及待地找来原著阅读,从音乐到电影,从刑侦学、社会学再到心理学,各种观点碰撞发散。
因为主创团队已表明“没有答案”,所以给故事的结局带来无限想象与讨论空间,社交口碑不断发酵下,这批“自来水”成功助力了电影破圈爆发。
文艺电影门槛改造,变成坡了?
过去,文艺电影常常伴随着艺术性强、风格突出等特点,题材和内容偏小众,观影门槛也相对较高,随之造成受众少、商业价值较低等弊端。
一个多月前,由胡歌主演的文艺电影《不虚此行》上映。他曾在某次路演现场对观众喊话:“可能在市场上,这不是一部特别商业化的电影,但是我们也需要票房,需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电影现在应该有的样子。”从结果上来看收效甚微,电影最终仅拿到不足3000万票房。
《不虚此行》上映前,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导演(刘伽茵)与最佳男演员(胡歌)两项大奖,再加上胡歌与吴磊两位高人气、自带“流量”的演员,让观众和市场都对影片抱有较高期待。
电影上映后评价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能够与影片里有关生死的感悟共情,另一部分人则评价影片是导演的“自我感动”,过于文艺腔调,故事落地感不足等。
与之类似的还有刘昊然、周冬雨、屈楚萧主演的电影《燃冬》。电影选在七夕节当天上映,前期的短视频营销重点又放在了错综复杂的爱情上,导致奔着看爱情片的观众们直呼自己“被诈骗”。
即使感情可以用“说不清道不明”来解释,但故事核心、人物关系总要有基本逻辑。三个年轻人到底因为什么而困惑、迷茫,内心的真实向往又是什么,想要观众自己“脑补”却又线索寥寥,空洞且乏味。
《河边的错误》上映前,今年票房最高的文艺电影是《宇宙探索编辑部》,虽然没有大牌明星加持,但喜剧+科幻的讨喜题材冲淡了文艺片“曲高和寡”的气质,“伪纪录片”的形式更具新意及真实感,最终获得超过6700万元票房。
电影《河边的错误》上映3天票房破亿,截至目前更是突破2亿元,创下今年截至目前同类型影片的最好成绩。有网友评价,《河边的错误》在锁定群体的同时还留了个坡,欢迎所有观众。
其实,电影的基调仍是文艺片,隐晦地刻画了小众群体不为人知的边缘生活,但有意识地将观影门槛做了个改造,给观众留了一个只要愿意就能上去的破,通过开放式结局把解读权交给观众。
如今,文艺电影想要吸引更多观众入场,单凭流量明星加持或是“卖惨”、“诈骗”式宣发,将会更加举步维艰。新的受众人群对文艺电影的要求已然发生改变,创作者们不能陷在自我感动里,要求观众理解你,而是应主动去搭建那个连结观众的“坡”。(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文博会观察:中国非遗产品在海内外市场“圈粉”
- 中国边城黑河“界江冰雪乐园”开园
- 大英博物馆深陷文物失窃丑闻
- 国家气象中心:预计春节假日期间,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先升后降
- 哈尔滨元旦假期游客量达到历史峰值
- IMF:中国在解决全球债务问题等方面作用日益重要
- “我们在中企收获成长与友谊”(“非洲人的中国缘”①)
- 天津启动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精品消费月活动
- 湖南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湘中湘北地区局地将有特大暴雨
- 王毅出席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并发表主旨讲话
- 你买的手机等电信设备是正品吗?最新查询攻略来了
- 经合组织驻华代表:“全球南方”现代化关乎世界稳定、平等和可持续发展
- 科技加持,让灭绝生物得以“重生”
- 一座书城 万家墨香
- 6000多元机票只退269元,“高额退票费”何时休?
- 考古专家:8000年前查海遗址分早中晚三期 体现聚落考古重要性
- “牛肉面不要牛肉” 成都一小吃店因爱心暗号走红
- 赣州综合保税区家具出口直通巴西海外仓首单业务开通
- 山西中阳“小木耳”撑起“大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
- 西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最长隧道正洞掘进逼近千米
- 热门推荐
-
- 一周内五次!白宫:美国将继续对胡塞武装进行军事打击
- 甘川陕毗邻地区文旅之花“瓣瓣同心” 携手共推环线“出圈”
- 恭王府博物馆推出迎春送福活动 新IP“蝠逗儿”正式亮相
- 财政部:2025年赤字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加
- 德国出现首例猴痘病毒新变种
- 河北连发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霸屏”全国高温排行榜
- 银龄“阅”读 聚焦老年阅读生活
- 中消协点名预制菜销售不透明、智能电视“套娃”收费等问题
- 中欧班列加速跑向世界(新时代 新画卷)
- 一级文物西周丰邢叔簋结束四十载异乡漂泊重归祖国怀抱
- 财政部今年将在香港发行300亿元人民币国债
- 杭州上城通报“叫花鸡里没有鸡”:立案取证调查
- 单日票房2.3亿!贺岁档电影火爆
- 金融管理部门对蚂蚁集团及旗下机构处以罚款71.23亿元
- 苏州警方:两轿车发生碰撞后撞向一非机动车,致1人死亡1人受伤
- 广西启动台风Ⅲ级应急响应 严格落实“六个100%”
- “孩子们的乐队”齐聚北京打擂 用音乐和激情绽放梦想
- 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撬动万亿市场
- 爱奇艺发力“短剧”和“微剧”,微短剧“创新升级”有了步骤
- 中方回应所谓60%关税:由进口国消费者和最终用户“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