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到圆明园研究与保护时,中外学者在关注什么?
(原标题:圆明园研究与保护2023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外学者为何依然关注圆明园?)
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也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见证地。这座历经辉煌与苦难的“万园之园”,如何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互鉴中继续发挥作用?
10月28日,圆明园研究与保护2023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举行,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成员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韩国、印度等国的高校教授,共同探讨如何推动圆明园遗址保护与利用高质量发展。
一段中西文化交流之旅
耸立于圆明园的西洋楼,由多名法国传教士参与建造,它不仅有着浓厚的中华文化烙印,还带有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风。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晟文表示,“在这里,中国十二生肖的象征物与西式喷泉融为一体,这就是中法文化交织与结合的结果。”
西洋楼是我国皇家宫苑中第一次大规模仿建的西洋建筑群,位于圆明园中长春园的北界,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和王致诚等设计监造。
1743年,王致诚在给法国友人的信中对圆明园极为推崇,赞美中国人在园林建筑方面丰富的想象力,而与之相比,西方人显得十分贫乏。6年后,王致诚的信首刊于《耶稣会士书简集》,不久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为流传。
意大利汉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麦克雷指出,郎世宁的参与对圆明园来说意义重大,当他开始到中国工作时,欧洲已有了大量关于中国的文章。而与郎世宁同时期的汉学家,大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和写作、哲学和历史、地理与社会着迷。
李晟文介绍,西洋楼内还陈设有大量的西洋器具,如家具、望远镜、自鸣钟、洋琴、地球仪等,这些物件有的来自法国,有的为法国传教士制作。乾隆晚年,法国传教士巴茂正和意大利传教士德天赐共同制造的一座能写字的写字人陈设钟,就陈放在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内。
“中国风”吹入欧洲园林界
圆明园建成后,对西方的建筑有着较大影响。李晟文表示,中国园林不求对称,不尚人工雕琢,师法自然,如同一股清风,吹入欧洲园林界,令人向往和效仿。
他以英国建筑师威廉·钱伯斯为例指出:“威廉·钱伯斯推崇中国人‘庭院以自然为模范……主张一切美来自自然’的观念,认为‘中国人设计的园林确是无与伦比的’,并模仿建造了一座中式园林——丘园。”位于英国伦敦的丘园中,现在依旧可以看到由威廉·钱伯斯设计的“宝塔”,八角形的结构,塔顶边缘有龙的图案,极具中国特色。
圆明园兴,先人将中式园林带到西方;圆明园衰,今人将“万园之园”的苦难与辉煌再度传至世人。
此次参会的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汪荣祖,曾写下《A Paradise Lost: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 Yuan(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一书,该书英文版于2000年由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也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用英语撰写的全面研究圆明园的历史著作。
从圆明园的布局,到五位清帝在圆明园的日常、政治活动,再到圆明园被焚毁掠夺,汪荣祖在书中写道:圆明园这座皇家御苑的兴衰,是清朝帝国史的一个缩影……
今年10月,圆明园博物馆正式揭牌,并展出马首铜像、铜鎏金象首、青玉老人山子等珍贵文物。在汪荣祖看来,“圆明园可以成为一个很伟大的遗址博物馆,让散失在外的文物慢慢回到这里。”
“对圆明园的研究是我们应有的自觉”
圆明园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的御政之所,从宫廷政权符号的角度来分析,它的地位与故宫同等,而西洋楼体现了中西方艺术文化的交融。法国滨海大学教授马骊表示,“圆明园最后焚毁于英法联军,是文明史又一段千古遗恨的伤心史,对圆明园加以研究研讨,是我们从事东西方文化学术交流的学者应有的自觉”。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做访问教授时,韩国明知大学教授姜允玉曾多次参观圆明园,对圆明园有着独特的感情。她提到,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明知大学也曾发表过数篇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圆明园数字景观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我们每个专家学者的共同愿望,就是借助学术论坛交流的平台,来凝聚共识、砥砺共进。”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教授阿维杰特·班纳吉表示:“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进程。而印中两国祖先来往,相互学习、交流佛经,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成为世界文明交流史的佳话,中国敦煌和印度的那烂陀正是两国文明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历经时代变幻,圆明园早已不只是一处世界奇迹,或战火遗址。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和重要载体,断壁残垣的圆明园更将在世界的持续关注、研究下,迎来属于它的“新生”。
【对话】
北外以译为桥 向世界推介圆明园
“北外不仅有语言优势,学校的老师们在历史、文学等领域还有各自研究的长处。”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看来,推动圆明园“走出去”,北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圆明园研究与保护2023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办方之一,北外对圆明园有着特殊的感情。2018年,圆明园管理处向北外抛来橄榄枝,表示想与北外合作打造一张圆明园的“国际名片”,并邀请他们来制作圆明园宣传片的不同语言版本。
梁燕说道,翻译是北外的强项,但面对圆明园,她也犯起了难。“圆明园每一处景观的起名都很讲究,名字背后有更深的含义,而有些语种里没有和中文名对应的词汇。”
在翻译圆明园影视宣传片字幕、圆明园书面宣传资料的过程中,梁燕认为需要尤其注重园内典故、建筑名背后的意蕴,用含义共通的词汇来翻译。如果没有相应词汇来解释,意译则成了最优选。
翻译讲求基本功,在北外的教学理念中,不仅是语种的转译能力,学生文化自信的增强同样重要。“圆明园的辉煌和创伤客观存在,所以讲圆明园的故事,我们更注重学生对遗址的亲身接触。”梁燕认为,对学生辨识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建立在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上。
2020年,为了加强对圆明园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正式成立。作为成员单位之一,北外主要承担圆明园中外文献资料库的建设工作。
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永前表示:“圆明园是一个厚重的文化符号,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中,它仍然熠熠生辉,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对圆明园的研究与保护是一个很好的引子,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这就是每个北外人的使命。”(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李腾飞 作者 刘益伶)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国际最新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或使地中海绿海龟筑巢范围扩大
- “520”彩礼话题引热议 多地彩礼“限高”为爱“减负”
- 中国大使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阐述中方原则立场
- 特朗普证实将通过宣布国家紧急状态调动美军驱逐非法移民
- 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哈尔滨展示中心揭牌 促两地文化交流
- 级别仅次于帝陵!洛阳首次发现魏晋高等级家族墓地
- 工信部:1-2月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117GWh 同比增长15%
- 中国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花费动辄上十万,有人为此打一年工!试管“造娃”为何难进医保?
- 刘海粟:山东是我第二故乡
- 男子给婚外情对象转账 检察监督全额返还赠与款
- 外媒:俄国防部称俄乌交换被俘人员 双方各移交95人
- 证监会:支持上海金融仲裁院在科创板开展仲裁试点
- 大瑞铁路大保段客货两旺 为滇西发展注入活力
- “天涯共此时——中秋之夜”晚会在柏林举办
- 打通极寒地区交通堵点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 小雪过后,这些事你得注意了
- 巴基斯坦小哥的“大唐奇妙游”
- 陕西镇巴突发特大暴雨 紧急转移安置4533人
- 热门推荐
-
- 全球25%食材由我国生产 2023年我国食材消费市场超9万亿元
- “95后”团队守护广西传统村落 “黑科技”让民族文化“活”起来
- 市民体验“变老” “乐无忧小屋”亮相上海
- 应急管理部发布“五一”假期安全提示
- 中国发布5G工厂名录 涵盖300家工厂覆盖24个国民经济大类
- 甘肃积石山灾后重建:公共服务设施修建基本完成
- 美联航一波音737MAX飞机降落时冲出跑道 幸无人员受伤
- 中国贸促会回应美投资禁令:呼吁美方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平竞争原则
- 青海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单实现电子支付
- 汉水之畔古韵浓 陕西汉中持续深挖汉文化资源
- 布基纳法索北部发生袭击事件致40人丧生
- 韩国国会通过对最大在野党党首李在明的拘留同意案
- 美军一架“大黄蜂”战机在加州坠毁 飞行员遇难
- 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回应加外交部:“任意拘押”之说纯属贼喊捉贼
- 璀璨华灯点燃节日氛围 各地用灯光扮“靓”城市欢度国庆
- 韩国总统尹锡悦将于4月26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 【热问新答】多地食品经营场所禁售槟榔 它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 国际标准化组织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混合结构分委会秘书处落户中国
- 广州2024年气温或将偏高 高温热害重
- 第六届枸杞产业博览会闭幕 签约额106.4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