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你一定要知道的10个硬知识之①:葛剑雄讲“中国”的由来
5800年前,文明曙光在中华大地出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今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形成都邑性遗址,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形成其他中心性遗址。
距今5100年至4300年前,一些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
夏朝建立后,经过约二百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不少人口集中的聚邑。
这些都邑和聚邑,被称为“国”(國)。“國”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口”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横代表一片土地(一般认为“國”字为会意字,但笔者认为作象形字解释更合理)。由于这片土地是这群人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必须有人拿戈守卫。为了安全起见,周围还要建一圈墙——外面的一个大“囗”。何尊中那个“國”字的写法还没有外面这个大“囗”。这样的国当时已有很多,所以有了“万国”的说法。
“万”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一个形容词,万国形容国之多。相传大禹在涂山(一般认为在今安徽蚌埠禹会区淮河东岸)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到夏朝,尽管国的数量仍不可能达到万,但肯定比大禹时代有所增加。
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随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行政中心功能的完善,商王的驻地由不断迁移转变为长期稳定,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国。
盘庚迁殷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来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大旗的名称,用作召集部众。每次召集时,部众都会围绕聚集在这面大旗“中”的周围,时间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含义。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也就是何尊铭文中的“大邑商”。
所以周武王在攻克商朝的首都“大邑商”后,可以向上天报告,“余其宅兹中国”。不言而喻,到了周朝,周朝的首都——原来的宗周和新建的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都”。
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强大的诸侯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相互争夺兼并,对因灾祸而亡的小国不再兴灭继绝,而是直接吞并。
春秋时有名有氏的国还有一千多个,到了战国时已经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个附庸小国。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七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比他拥有更大面积的土地、更强的实力。“中国”早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作中国。
中国还被称为“赤县神州”或“神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他的首都咸阳当然稳居中国的地位,而六国的首都和疆域都成了他的统治范围,各自的“中国”概念也得以延续,所以整个秦始皇的统治区都成了中国。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琅玡台刻石中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这一广阔的疆域都成了中国。
但秦朝的存在时间太短,这个“中国”概念尚未普及,在西汉前期还与传统、狭义的“中国”概念并存。狭义的“中国”相当于中原地区,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说“皆中国人民所喜好”,“中国人民”即指中原的居民。
一方面,“中国”就是汉朝的代名词,尤其是对外而言,如在汉宣帝议定匈奴呼韩邪单于的朝见仪式时,萧望之提出的原则是“使于中国不为叛臣”。另一方面,在汉朝内部,“中国”的定义还不一致,如边疆新设置郡县的地区,当地民众已经认同中国,但此前已经设置郡县内的民众还不将这些地方当作中国。汉朝疆域内一些尚未设置郡县的区域和非华夏的部族聚居区,也往往被认为不属于中国。
此后建立的中原王朝,自东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无不以中国自称,无不以中国为本朝国号的代名词。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皇帝如何易姓,中国的名称始终延续,从未间断。
在分裂时期,分裂的双方和各方,只要有统一的愿望,或者为了取得合法性,都会以中国自居,而不承认对方为中国。但当统一恢复,双方或多方都成了下一朝修正史的对象,即都被承认为中国。
非华夏族一旦建立政权,统治了华夏,或者入主中原,或者统一全国,都必定会以中国自居,如西晋、十六国时期匈奴建的汉、前赵、夏、北凉,巴氐建的成汉,羯人建的后赵,慕容鲜卑建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氐人建的前秦、西凉,羌人建的后秦,乞伏鲜卑建的西秦,秃发鲜卑建的南凉;南北朝期间拓跋鲜卑建的北魏、东魏、西魏;以及后来的南诏,大长和,大理,渤海,契丹建的辽朝,党项建的西夏,女真建的金朝。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多数场合即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作为国号和国名的概念和涵义延续至今。
(本文摘自《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前言)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王彦龙 刘佳
责编 | 刘娴
制作 | 胡琪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杭州创新推出“小哥码” 向外卖骑手传递城市温度
- 防止个人隐私被泄露 儿童智能手表怎么使用才安全?
- 2024信息系统电磁交叉前沿技术与应用会议在渝举办
- 河南前首富被指“多次联系未果”!辅仁药业缘何从百亿市值沦落到退市
- 云南革命军事馆获赠900余件藏品
- 中欧班列(台州)首趟进口粮食专列抵达浙江
- (新春走基层)上海吴淞边检站春节期间连续查处两起无证登轮案件
- 创下多个第一次纪录,这两个西方国家领导人要见面!
- 浙江县域如何打造人才磁场?
- 中国驻南非大使出席中国海军“日照舰”甲板招待会
- 报告指RCEP促贸易投资较快增长 吁提升规则利用率
- 代为签约!“整晕”记者!《财经调查》曝光“先享后付”背后的层层暴利→
- 房地产“白名单”加速落地 已有162个项目获融资逾294亿元
- 商务部: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实施反补贴调查是典型保护主义
- 两岸同胞迎中秋联谊活动在湄洲岛举行
- 1月中国发行地方债3845亿元
- 救治不了的美国银行们,到底怎么了?
- 山东东营以科创铸就发展“绿”刃 打开低碳转型新局面
- 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点亮马耳他彭布罗克市社区中国文化之夜
- 雨雪冰冻天气出行 这份安全驾驶小贴士请收好
- 热门推荐
-
- 感觉“被同龄人抛弃” 不过是错过一班车的焦虑
- 台风“摩羯”致越南多地发生次生灾害 遇难和失踪者逾百人
- 金价涨疯了 有人一次拿下4斤金条
- 新疆乌鲁木齐各族民众欢度肉孜节
- 爆款文创“出圈” “文博热”再升温
- 孟加拉国南部车祸致至少9人死亡
- 消费火热!除夕即时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长约20%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深耕新赛道 江西龙南打造千亿级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
- 阿拉伯国家官员访义乌:中国发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 山西大同本土出品影片斩获国际电影节大奖
- (财经天下)美联储明年或开启降息,会带来哪些影响?
- 中国A股周三上涨 沪指实现“六连涨”
- 4000余家企业完成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
- 长征故事 | 中央警卫团里为何有个“哑巴”?
- 在长春“医心”的外籍医生们
- 今明两天中东部雨雪持续 20日起寒潮将强势入侵
- 全国汉服爱好者在四川阆中古城上演“汉服盛宴”
- 丹麦宣布增加格陵兰岛国防开支:这是“命运的讽刺”
- 台风“格美”将继续北上,强度逐渐减弱
- 北京发布第三轮拟供项目清单 均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纯住宅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