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米深海首次发现明代沉船 中国水下考古成果展现“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
中新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 应妮)国家文物局19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水下考古领域的重要发现和进展,通报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威海甲午沉舰遗址3项重要考古成果。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首次在1500米深海发现的明代沉船遗址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是我国首次在1500米深海发现的明代沉船遗址。2023年5到6月、9到10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通过海洋物理探测和载人潜水器水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认了两处沉船的分布范围和遗物分布情况,并对两处沉船进行了三维摄影拼接及激光扫描等资料记录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所处水深约1438米,沉船核心区为船体和大量陶器、瓷器、铁器等船载物品,长约37米、宽约11米,可见10个分舱,堆积高达3米,目前已提取出水陶器、青花、青釉、青白釉、白釉、红绿彩、珐华、单色釉、素三彩等器物540余件(套),沉船年代大致为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船货以景德镇窑瓷器为主,推测是从福建或广东出发,前往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的民间商船。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遗址所处水深约1527米,主要发现大量排列整齐、码放有序的原木堆积,南北长约21米,东西最宽约8米。目前已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蝾螺壳、鹿角等遗物30余件,沉船年代大致为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推测是从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运载乌木等货物,返航中国的民间商船。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宋建忠表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还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这一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这一重大发现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跨界融合、相互促进的美好前景,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重要成果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古雷半岛东侧圣杯屿海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2023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和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
沉船遗址水深约30米,主体区域残存有木质船体和成摞摆放的船货堆积,范围约300平方米。考古发掘发现,沉船船体残长约16.95米,最宽处保存约4.5米,残存9道隔舱板和10个船舱,单层板结构,发现桅座、龙骨板、龙骨补强材以及舭龙骨等船体构件。发掘出水文物标本约1.7万件,主要为龙泉青瓷和陶罐、铅锤、印章等船上生活、航海相关文物。其中龙泉青瓷数量达到1.6万余件,器形包括碗、盘、碟、盏、洗、缽、香炉和高足杯等,年代为元代晚期,为典型的外销贸易瓷。结合温州朔门古港的考古发现,推测该沉船可能是从温州港出海前往东南亚的民间贸易商船。
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陈浩表示,漳州圣杯屿沉船遗址的考古发掘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改良实现了低能见度下水下考古精细化发掘,极大提升了我国水下考古发掘技术水平。沉船、船货以及船上生活、航海相关文物的发现,对深入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和船上生活等具有重要价值。圣杯屿沉船重现了元代晚期龙泉青瓷外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是近几年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重要成果。
威海甲午沉舰遗址:填补大型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工作空白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山东、辽宁两省的文博单位,从2014年起持续开展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工作,在黄海北部甲午海战主战区确认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2017年以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威海湾原北洋海军基地附近,通过水下考古调查结合造船档案和战争档案等研究,陆续发现定远、靖远、来远三舰,取得了重要收获。
威海湾内的甲午沉舰遗址水深6-10米,遗址分布面积850-2100平方米不等,埋于海泥下0.5-3米,均未发现完整舰体,仅存的遗物呈散落分布状态。发掘出水遗物包括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物品和武器弹药等,结合遗物种类能判断原舰体的艏、舯及艉部等位置。其中,定远舰于艏部主炮区发现并成功提取整块重达18.7吨的防护铁甲板;靖远舰于舯部发现2箱完好的37毫米哈乞开司炮弹、艏部发现1枚210毫米主炮开花弹;来远舰发现錾刻有“来远”银勺、2块写有“来远”水手姓名的身份木牌。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周春水表示,甲午沉舰系列考古工作探索总结了一套实践可行的近现代沉舰考古与保护工作方法,填补了中国海域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的空白。系列水下考古成果对于推进甲午战争研究、沉舰遗址原址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物教材。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指出,此次通报的3项水下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我国近年来在深海考古、古代沉船考古、近现代沉舰考古的重要进展,对于推进水下考古技术研发与突破、甲午海战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以及展现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持续推进水下考古多学科、跨学科合作,创新理念技术方法,拓展研究领域,提升我国水下考古的国际影响力。(完)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广州地铁三号线东延段车站建设应用数字化技术
- 闽南大戏院十二载:书写两岸文化艺术融合发展佳话
- 浙江杭州推动智能家居产业链提升 让家变得更“聪明”
- 4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043元 上调3个基点
- 已有超2000人遇难!阿富汗遭遇20年来最致命地震之一
- “超级显微镜”设备上新 中国散裂中子源两“高”谱仪成功出束
- 也门冲突双方开展近三年来最大规模换俘
- (人权行动看中国)粤桂共护九洲江水 跨界河流转型最美“母亲河”
- 今年前四月中国南方五省区用电量同比增逾一成
- 【漫评】春节里的坚守,绘就浓浓家国情怀
- 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暴雨预警 贵州湖南等6省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 中新真探:这些减肥谣言,你信了几个?
- 汉文帝霸陵考古新成果:西汉帝陵首次发掘祔葬墓
- 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
- 历史院某课堂讲授内容不当?兰州大学回应
- 上海北外滩:打造全球“高价值产业”高地,提升“中心辐射”能级
- 看演唱会和抗旱哪个更重要?不该是一个问题
- 改革亲历者参与者出版“中国改革开放史料丛书”
- 小药片连着大民生(在现场)
- 通讯:“救援来的时候,心里就踏实了”
- 热门推荐
-
- 油田里的“超级大脑”:瞬息洞察百公里外管线“心跳”
- 长沙以文旅盛宴“对话”世界 彰显文旅名城新形象
- 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
- 西藏阿里:合作社分红 牧民增收笑开颜
- 开心麻花厦门原创轻喜剧《月老帮帮忙》全国首演
- 东盟国家学生以直播为媒 讲中国故事促文化交流
- “离得近”竟成酒驾理由 交警“家门口”连续查了俩
- (经济观察)从“618”购物节看中国经济热词
- 中企润邦股份收购欧企FLSmidth集团全球散料装卸搬运业务
- AI月活企业已超170万家 钉钉正式上线AI助理市场
- 警惕!日媒称日美演习首次将中国列为“假想敌”
- (乡村行·看振兴)新疆兵团:“一年两熟”种植模式助力民众显著增收
- “杜苏芮”或将在闽南沿海登陆 致灾性强需高度警惕加强防范
- “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展览在沈阳举办
- 税收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稳中有进
- 第四次中澳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
- 江南华南有降水过程 北方地区气温将由偏高转为偏低
- 台风“小犬”将影响台湾岛 华西地区持续阴雨雪
- 1—5月份物流运行数据公布: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5.9%
- 第21届长春汽博会开幕 新车型与前沿技术密集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