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走向当代:“宁波手艺”的发展之路
【守望家园】
“技艺类非遗”,就是人们常说的“传统手艺”,是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文化遗产,是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年来,宁波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的方向前进,不断强化区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在技艺类非遗,也就是“宁波手艺”的保护传承方面,逐渐探索出一种模式。
历史价值是基础
宁波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千百年来,勤劳而富有才智的宁波先民创造了越窑青瓷、金银彩绣、红帮裁缝技艺、朱金漆木雕、骨木镶嵌、灰雕、石雕等丰富多彩的“宁波手艺”。
“宁波手艺”不仅是宁波先民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想、情感、审美创作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是他们千百年来维持、改善生计的重要手段。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满足当地人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且大量出口海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文化的精彩、传播中国文化。2009年,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举办“圣地宁波——日本佛教1300年之源流”特别展。该展览汇集了唐宋以来,由宁波港输出的现收藏于日本各大博物馆、宗教寺院的中国佛教造像、绘画、书法等珍贵文物170余件,从中不难看出,石雕、佛画等“宁波手艺”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艺术产生了广泛深远影响。
当下保护是根本
伴随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各类非遗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改变、消失。但制作这些作品的技艺,全凭口传心授传承至今,既无法精确量化,又不能通过文字准确再现,只存在于一代代工匠们的头脑中。与那些有着具象物质形态的手工艺品相比,这些抽象的无形的“宁波手艺”,其传承的紧迫性更甚。倘不注重传承,人亡艺绝的悲剧就随时可能发生,文化失忆绝非耸人听闻。
2003年,宁波在全国率先开始进行民族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截至2023年,宁波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8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77项,其中技艺类项目160项。
宁波市还积极探索构建非遗保护的长效机制。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了对非遗项目、传承(传播)人和传承(传播)基地进行整体性保护的非遗保护“三位一体”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传承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相互联动,展示馆建设国家、集体、个人相互联动,生产性保护政府、企业、社会相互联动,生态区保护整体性、传承性、持续性相互联动,几乎全面覆盖非遗保护,涉及社会各层面。这一模式还对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开展捆绑式评估考核,评估制度确立了清晰明确的评分细则,评估指标体系可随着政策法规及非遗保护形势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也可通过区分部分指标的适用范围与评价方式来落实分类评估。评估制度的实施有效推动了非遗项目的系统性保护。
同时,从市到县,各级非遗保护中心的设立,也使保护工作有了组织保障。此外,宁波市依托“以宁波博物馆为龙头、专题性博物馆和行业性博物馆为两翼,民办博物馆为重要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建设,建成非遗博物馆多家;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重点文化会展,展示非遗文化企业、产品,推动文化产品出口;组织、实施编纂出版《甬上风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丛书等。通过20年的实践探索,宁波已形成完整的非遗保护体系,为“宁波手艺”的传承发展构筑了一条快速路。
活态传承是途径
“宁波手艺”是宁波代表性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找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式,推陈出新,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好“宁波手艺”,讲好宁波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是一项系统工程。
非遗的传承,重中之重是人才。众所周知,非遗保护欲不陷入“人绝→艺亡→业衰”的恶性循环,关键的突破口是人才培养。因此要解决“宁波手艺”的人才迭代问题,确保“宁波手艺”有序传承。一方面可以结合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健全面向全市传承人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依托乡村振兴等战略,对农村非遗传承人和意向从业人员开展精准帮扶,全面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完善技艺类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引进、评价、激励机制,提高传承人的政治、经济、社会待遇;同时,广招有志于此的人才,在宁波构建以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为特色优势、高水平技能人才为支撑的人才队伍。
“宁波手艺”不仅要“活”在当下,而且要焕发出时代光彩,这也是活态传承题中应有之义。“宁波手艺”蕴含丰富的现代性和文化性基因,可催生出巨大的生产力。因此,可以运用数字化、虚拟现实等现代化手段,利用动漫、创意设计等业态,通过直播、短视频等传播方式,开发富有特色的文创产品,让“宁波手艺”活起来、火起来;同时,加强其与当代生活的结合,推动“宁波手艺”的市场化、生活化。此外,还应推动“技艺类非遗+”产业综合体,推动文化、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从业人员的收入。
目前,“宁波手艺”基本以手工作坊业态存在,传播能力弱、辐射影响小。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宁波手艺”走出去的力度,支持其产品及衍生产品到海外展出。同时,还可在国外进行技艺表演,举办宁波技艺类非遗展览、艺术研讨会等,扩大“宁波手艺”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好“宁波手艺”是宁波打造文化标识、提升文旅工作的重要抓手,也为宁波“宋韵文化”推进工作项目化、项目体系化、体系品牌化找到了新的路径。
(作者:吴忠,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临港现代服务业与创意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贵州依法严打破坏土地矿产资源违法犯罪 2023年侦破刑案570余起
- 江西省地域文化研究会换届:唱响赣鄱文化 助推经济发展
-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跟着考古去研学系列活动启动
- 不顾民意漠视历史伤痕 韩国民众不满二战强征劳工受害者代赔方案
- 尹锡悦支持者冲击韩国首尔西部地方法院正门 警方下令驱散
- 老艺术家文化志愿服务工程四年来开展活动170余场次惠及百万观众
- “玉润中华”特展开展 三件国宝玉器齐聚 600余件组玉器亮相
- 毕业生求职被贴标签 性格测试竟成了应聘被淘汰的理由
- 万事网联开业 将推境内外通用新“中国万事达”银行卡
- (投资中国)厦门太古行政总裁:将建成世界单体规模最大飞机维修机库
- 鲜活中国传统文化助燃美国春节热
- “五一”临近,这儿有一份疫情期间“干饭指南”请查收
- 第136届广交会推介会在德国柏林举行
- 庆中国春节!澳大利亚国家海事博物馆邀本地人体验“中国年”
- 跨境电商蓬勃发展 AI生意助手等新应用引人注目
- 平陆运河企石枢纽泄水闸首个闸墩封顶
- 2024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举办 近百位外媒代表参加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闽台同心 共享非遗
- 簋街三代人烟火人生引起共鸣
- 中国新增三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热门推荐
-
- 中国桂林至印尼泗水国际航线通航
- 传统市场继续回暖添活力 “外贸大市”浙江宁波勇拓海外市场
- 中国科研人员发现蜘蛛新属 含两种新物种
- 首届海洋诗歌青春夏令营举办
- 国家发改委:本次发放棉花进口滑准税配额数量为20万吨 全部为非国营贸易配额
- 2023年上半年中国黄金消费量554.88吨 同比增16.37%
- 全国总工会:今年年底全国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达到15万个
- 浙江上线“检察+”协同共治平台 促跨部门大数据办案
- 江西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正式开园 集保护与陈列展览于一体
- 广州实验室打造大湾区首个生物样品跨境快检中心
- 2023年经济大省江苏的这些增长可圈可点
- 12岁女孩居家跳操剧烈腹痛,入院后患侧输卵管被切除
- 第81届金球奖揭晓 《奥本海默》力夺五奖成最大赢家
- 青藏铁路拉萨车务段超前完成货运年度任务目标
- 青海“吹响”绿色算力产业发展“冲锋号”
- 外眼看奥运 | 常园“拳”力以赴终圆梦:“她将激励世界年轻运动员”
- 消息人士称以军计划对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展开地面军事行动
- 供应链→共赢链!首届链博会参展商:收获满满,下届还来!
- 山西运城向“新”出发 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
- 新客规实施!火车票如何改签?一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