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小知识:月饼何时出现?为何要祭月?
中新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上官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轮明月,寄托了人们的无限情思。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孟令法表示,中秋在先秦时代就是一个重要的计时节点,在唐代定型为节日。月饼与月亮外形相似,全家于中秋节一起赏月吃月饼,故月饼也被赋予“团圆”之意。
在漫长的岁月里,建立于月亮崇拜这一原始信仰上的中秋节,习俗不断丰富,其核心主题则是以月圆之兆,期盼团圆,庆祝丰收,寄托思乡之情,融洽亲友邻里关系。
中秋为何称“仲秋”?
中秋亦称“仲秋”,有“月夕” “追月节”“秋节”等称谓。
据中国天文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第二个月,古人常以“孟(伯)、仲、叔、季”排序,故农历八月又称“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
作为计时标记,其文字记载或可追溯至先秦时代。如《周礼 春官 宗伯》即载:“中秋夜迎寒,亦如之”,而其《天官 冢宰》则言“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
可以说,先秦时代的“中秋”尚未形成“节日”,但《周礼》所载表明,上层社会此时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礼物互赠习俗,这为后来中秋节俗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祭月习俗有哪些寓意?
“祭月”作为一种信俗活动,起源于古人的自然崇拜,诸如蟾蜍、玉兔、桂树、嫦娥等信俗象征则是与之对应的想象产物。
相关史籍显示,较为原始的“祭月”活动曾定在干支历的“秋分”之日。作为不同计时方式,秋分的确定要早于中秋节的普及。
随着干支历为夏历取代,又因两节邻近,祭月逐渐融入中秋活动。古人的祭月礼仪复杂且有等级、地域差异,但其目的不外乎祈求福佑、托月追思,表达对阖家团圆、生活美好的期盼。
古人如何祭月?
古代,民间祭月仪式相对简单。
一般来说,人们于中秋之夜在庭院设香案,上安“月神”牌位,并以时令瓜果和糕点为供品,如西瓜、苹果、石榴、葡萄、菱角等,月饼则是必不可少的。
祭月场所布置完毕,主祭随后就位,依据“赞诗”“上香”“奠酒”等顺序祭月。祭毕,全家老少团座一起,叙话家常,饮筵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祭月的娱乐性大大增强,在宋代已有表现。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即载:“中秋节前……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十分热闹。
赏月象征阖家团圆?
赏月是中秋节较为核心的集体活动,大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宋。传说赏月习俗与“嫦娥”神话有关,有象征阖家团圆的寓意。
其实,赏月是“祭月”的一种延伸。《礼记 祭法》规定:“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汉郑玄注:“夜明,月坛也。”唐孔颖达疏:“夜明着,祭月坛名也。”
赏月习俗之外,投壶、击鼓传花以及诗文唱和等游戏行为也充实了中秋节的集体活动,如今中秋出游亦成人们的重要选择。
为何要饮桂花酒?
桂花酒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屈原《九歌 东皇太一》所写“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即可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酿饮桂花酒。
中秋节饮桂花酒的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尚无定论,但从现存古诗文大可推之于唐或之前,如颜真卿写道:“桂酒牵诗兴,兰釭照客情”,而“吴刚伐桂”神话也常用来解释桂花酒的来历。
桂花本身也是一味中药,俗谓桂花乃百药之长,浸有桂花之酒有开胃醒神、健脾补虚之功效,因言“饮之寿千岁”。在中秋节这一团圆日饮桂花酒,不仅具有强身健体之实效,还有向月神祈求延年益寿之意蕴。
古籍记述了桂花酒的酿造方法。一种是“桂花泡酒”,即将新鲜桂花浸泡于白酒之中;一种是“桂花酿酒”,即将所采桂花同蒸好的糯米一起搅拌酒曲等原料,装缸发酵。
月饼有哪些类型?
吃月饼是当下中秋节最为典型的集体习俗。从神话传说角度看,人们将江浙一带在殷商时用于祭祀闻仲的“太师饼”视为月饼起源,但并无史料支撑。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六中记“月饼”,同时期的周密亦于《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食”中载有“月饼”,因而月饼在宋代即已出现。
后来,月饼逐渐成为一种节令食品,且发展出多种样式,如广式、晋式、京式、苏式等,作为重要时令礼品,对联络亲朋好友间的感情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形状与中秋明月相似,且全家于是日欢聚一堂,赏月食饼,故其被赋予“团圆”之意。
这些习俗包含什么意蕴?
赏月和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典型习俗,此外,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亦有相对独特的民俗活动,但其形成并非一蹴即就,而是在相对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得以集体传承。
如潮汕地区流行中秋吃芋头;江西吉安有中秋用稻草烧瓦罐,并浇醋以发香气的习俗,北京一带则有中秋供兔儿爷习俗,后来,“兔儿爷”逐渐演变成特定时节的儿童玩具。
总之,中秋节的节日意蕴包含了“祈福”“感恩”“会亲”“竞技”“娱乐”等多重要素,是人们勘察区域或民族文化个性的重要参照。
中秋节也要赏花灯?
在人们印象中,元宵节要赏花灯,其实在中国的岁时节日中,人们通常把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称为“三大灯节”。相较于元宵节,春节和中秋节的“灯”元素就少了很多。
古籍对中秋节“观灯”习俗的记载,较早出现在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其卷三《中秋》写道:“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
结合文献与田野调查可知,在中秋节的各种“灯”里,除了柚子灯,还有南瓜灯、桔子灯等,而燃“塔灯”、挂“草灯”、玩“果灯”等则意在驱鬼辟邪。
这些“灯”的制作、使用模式及寓意与元宵节完全不同。它们多以真实的瓜果及建筑材料临时制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趋吉避凶,有彰显丰收之意。(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国际最新研究:极端野火发生频率和强度过去20年或增加一倍
- “音爱同行”慈善音乐会:收入将被用于特殊儿童关爱项目
- “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畅通经济动脉 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 (新春走基层)湖南韶山优化营商环境 冲刺首季“开门红”
- 寻找美创造美分享美 新阶层人士“寻美”杭州大美乡村
- 退费排队已超1.5万人 时代少年团“充值粉丝”维权难
- 重庆警方侦破一起制售盗版中小学教科书案 涉案金额3300余万元
- 农业农村部:继续落实好肉牛、奶牛产业纾困政策
- 印尼马拉皮火山灾害:为何会有人爬火山?搜救为何暂停?
- 青海设立关爱帮扶基金让退役军人“难有所解”
- 戏里戏外的人生交错——评电影《热辣滚烫》
- 湖北秭归:“土特产”缔造“大产业”,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 143米,全球最长风电叶片是怎样“炼”成的?
- 中国两部门:在全国范围实施个人养老金个税优惠政策
- 中国河北(德国)重点产业合作对接会在柏林举行
- 樊锦诗人民日报刊文:让莫高精神代代相传
- 德国3月出口额环比增长0.9%
- 外媒关注阿斯塔纳峰会:“上合+”伙伴越来越多,合作基础更坚实
- 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开启测试演出
- 突发!韩国务安机场一架飞机脱离跑道,发生冲撞
- 热门推荐
-
- 【文化评析】非遗文化迎开学,有趣有益有传承
- 北京消费季推出“京彩端午”系列促消费活动
- 青海玛多县发生地震 专家研判:与西藏定日县地震无关联
- 同比增长3.4%!前三季度广东实现GDP近10万亿元
- 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
- 大运河沿线城市政学研专家齐聚杭州 探运河思政育人
- 沧州黄骅港河间内陆港成立
- 漫威电影能带火春季档吗?
- 2024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启幕
- 53名布基纳法索军方人员在与武装分子的冲突中死亡
- 革命题材话剧《千秋景岳》在宁夏首演
-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紫花苜蓿进入收割期
- 2024国际传感器仪器仪表物联网展览会长沙开幕
- 重庆棒棒父子14年后故地再拍合照,59岁冉光辉谈“棒棒人生”
- (经济观察)多领域“开花” 中国经济新动能加速成长
- 巴基斯坦芒果产量连续第三年下降
- 斯洛伐克总理菲佐遭枪击
- 邮轮旅游市场稳步向好
- 传媒大亨默多克将卸任美国福克斯公司和新闻集团董事长
- 沉浸式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在福州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