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
文化交流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
——访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陈秋平
光明日报记者 龚亮 高建进
闽台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2020年11月,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在福建福州挂牌成立。近三年来,研究院在促进闽台历史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有哪些亮点工作?与台湾的机构共同开展历史文化交流的情况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陈秋平。
文化交流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
闽台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的建院情况和闽台历史文化渊源。
陈秋平: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于2020年正式挂牌成立,旨在充分利用福建丰富的闽台历史文化资源,汇聚两岸学术及文化等各界的力量,开展两岸交流,促进两岸学者、专家共同开展闽台历史文化相关主题研究,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研究院着力打造两岸智库开放合作平台,努力成为两岸文化交流与研究、文物交流与展示的重要窗口,推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福建和台湾隔海相望,80%以上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福建的先民把中原文化、福建文化带入台湾。台湾的语言、宗教、民间信俗和民间艺术等大多数都是从福建传过去的。可以说,闽台文化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
打造两岸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记者: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的亮点工作有哪些?
陈秋平:我们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增进两岸同胞文化认同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2021年,我们在调研时了解到,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出版已百年,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有关台湾的史书。书中以大量的笔墨来叙述闽粤移民对台湾的开发,缅怀先人创业的艰辛,证明了“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又闽粤之族也”。同时,又以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现台湾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特别是日本殖民者侵占台湾的斗争史。全书既体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法律、典仪、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历史渊源,又突出了台湾地区的地方特色。
这本书是文言文写的,为了方便阅读,我们觉得有必要进行白话文的转译。于是,研究院组织了台湾与大陆8所高校20多名专家学者进行转译。在转译工作中,两岸学者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多次磨合、探讨、研究,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在基本完稿,已经交给出版社印刷发行。
另外,民族英雄郑成功是两岸同胞共同景仰的历史人物,其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至今对两岸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022年,在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之际,我们举办了“开辟荆榛 复我宝岛”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主题文化展及《郑成功收复台湾》学术讲座,并联合民间力量共同推出三集纪录片《郑成功》,在央视纪录频道和海峡卫视播出,受到两岸同胞的广泛关注。
研究院十分注重与两岸各界有关机构共同开展闽台历史文化研究和交流。近几年,我们联合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举办“我家的两岸故事——迁台历史记忆展”、联合台湾博物馆学会举办“源古流新——2023两岸博物馆文创品特展”、联合台湾翡翠青瓷文化机构举办“青在当下——台湾何志隆翡翠青瓷”作品展等,这些展览加深了两岸的互相了解。此外,研究院自2022年起开设了“坊巷讲坛”,邀约两岸学者每两个月围绕闽台历史文化线上线下开讲,通过学术交流,引导台湾同胞正确认识历史。
与之同时,我们也努力汇聚福建省内官方和民间有关力量。目前,我们已经在泉州设立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德化分院,在厦门设立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连横文化研修中心,在漳州设立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闽台古琴文化研修中心。
以文为介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记者:青年之间心灵相通是海峡两岸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基础。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在服务台青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陈秋平:在福建这片热土上,老一辈的台商和新一代的台青前后接力,在这里创业安家,书写着生动的两岸情缘。为生动呈现台湾青年在闽发展情况,研究院联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共同推出系列微纪录片《我家的两岸故事》,将镜头聚焦于在福建工作、生活、扎根的台青们。他们中既有跨海联姻、落地生根的白衣卫士,也有带着族谱、家书寻根问祖的热血青年,还有用闽南语唱响“闽南本色”的说唱歌手。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让更多台湾青年了解福建、认识福建、扎根福建。系列纪录片每年推出一季,首季已于2022年在东南卫视、海峡卫视播出,并同步转载到国内外新媒体平台,成为两岸同胞“追着看”的纪录片。
同时,研究院通过常态化举办闽台历史文化主题展览、学术讲坛活动等,为两岸青年提供一个了解闽台历史文化、碰撞思想火花、增进彼此交流的平台。研究院还积极吸纳台湾青年学者共同参与服务台青扎根福建等相关决策咨询的调查研究,听取他们的需求和心声,助力完善惠台政策。
记者:对于进一步加强闽台历史文化交流,您有何建议?
陈秋平:开展闽台历史文化研究与交流,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有利于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最终助力祖国完成统一大业。
我们将进一步聚焦闽台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交流,团结联合两岸的有关力量,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多做一些促进心灵契合的工作,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和感情,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2日 12版)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移动发布国内首个智算跨架构平台——算力原生 “芯合”
- 二三月演出淡季? 据说剧场都已经订满了
- 2024年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年会举办
- 西湖“元宵”限定船票将亮相 再现“龙飞凤舞到钱塘”
- (第六届进博会)芬兰农业和林业部部长Sari Essayah:进博会是极具价值的平台
- 彩礼“量力而行” 赣南小城吹起婚嫁新风
- “嘘~让他睡” 两天无休的震区消防员睡着了 队友拍下了这一幕……
- 陈洪谈叶嘉莹:赓绍中华诗教,百年一人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黄河岸边上演速度与激情 农文体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 河北今年前4个月对中亚五国进出口14亿元 同比增长31.9%
- 北京消费者满意度排名位居百城前十
- 内蒙古草原那达慕吸引中外游客
- 首趟西安至定边动集动车组列车开行
- 湖北漳河水库开展补偿性增殖放流
- 南海伏季休渔结束 广西渔民盼渔获满仓
- 香港交易所公布首批21只双柜台证券
- 202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我国海水利用规模呈加速趋势
- 回家
- 温故:当年风靡夏日的塑料凉鞋
- 台湾优人神鼓将赴杭州演出 新作“让演员说话”
- 热门推荐
-
- “海派之源”系列图书新作亮相 图文展示上海教育发展历史脉络
- 喀麦隆西部发生山体滑坡已致4人死亡
-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发生3.4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机票燃油附加费年内第三次下降
- 德国汽油价格创近5个月以来新高
- 中国驻美国使馆发言人就旅美大熊猫“乐乐”离世答记者问
- 国家统计局:2023年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
- 国家药监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 北江航道全线船闸逾一年半累计过货量近1.5亿吨
- 工业互联网赋能 机器视觉技术为重庆制造企业添“慧眼”
- 上海乐高乐园2025年春季试运营 夏季正式开园
- 2024年澳大利亚流感病例数创历史新高
- 新蚕种连起“新丝路” 中乌两国蚕桑产业合作共赢
- 广州港南沙港区已开辟165条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
- 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首位虚拟数智人“艾雯雯”
- 云南年均气温已连续12年偏高
- 钢铁业超低排放改造成效显著
- 安徽池州举行“奔池”城市嘉年华活动 展城市人文底蕴
- (新春走基层)土家族匠人“筑屋记”:一榫一卯皆乡愁
- 贵州积极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