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
文化交流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
——访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陈秋平
光明日报记者 龚亮 高建进
闽台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2020年11月,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在福建福州挂牌成立。近三年来,研究院在促进闽台历史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有哪些亮点工作?与台湾的机构共同开展历史文化交流的情况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陈秋平。
文化交流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
闽台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的建院情况和闽台历史文化渊源。
陈秋平: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于2020年正式挂牌成立,旨在充分利用福建丰富的闽台历史文化资源,汇聚两岸学术及文化等各界的力量,开展两岸交流,促进两岸学者、专家共同开展闽台历史文化相关主题研究,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研究院着力打造两岸智库开放合作平台,努力成为两岸文化交流与研究、文物交流与展示的重要窗口,推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福建和台湾隔海相望,80%以上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福建的先民把中原文化、福建文化带入台湾。台湾的语言、宗教、民间信俗和民间艺术等大多数都是从福建传过去的。可以说,闽台文化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
打造两岸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记者: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的亮点工作有哪些?
陈秋平:我们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增进两岸同胞文化认同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2021年,我们在调研时了解到,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出版已百年,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有关台湾的史书。书中以大量的笔墨来叙述闽粤移民对台湾的开发,缅怀先人创业的艰辛,证明了“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又闽粤之族也”。同时,又以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现台湾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特别是日本殖民者侵占台湾的斗争史。全书既体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法律、典仪、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历史渊源,又突出了台湾地区的地方特色。
这本书是文言文写的,为了方便阅读,我们觉得有必要进行白话文的转译。于是,研究院组织了台湾与大陆8所高校20多名专家学者进行转译。在转译工作中,两岸学者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多次磨合、探讨、研究,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在基本完稿,已经交给出版社印刷发行。
另外,民族英雄郑成功是两岸同胞共同景仰的历史人物,其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至今对两岸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022年,在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之际,我们举办了“开辟荆榛 复我宝岛”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主题文化展及《郑成功收复台湾》学术讲座,并联合民间力量共同推出三集纪录片《郑成功》,在央视纪录频道和海峡卫视播出,受到两岸同胞的广泛关注。
研究院十分注重与两岸各界有关机构共同开展闽台历史文化研究和交流。近几年,我们联合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举办“我家的两岸故事——迁台历史记忆展”、联合台湾博物馆学会举办“源古流新——2023两岸博物馆文创品特展”、联合台湾翡翠青瓷文化机构举办“青在当下——台湾何志隆翡翠青瓷”作品展等,这些展览加深了两岸的互相了解。此外,研究院自2022年起开设了“坊巷讲坛”,邀约两岸学者每两个月围绕闽台历史文化线上线下开讲,通过学术交流,引导台湾同胞正确认识历史。
与之同时,我们也努力汇聚福建省内官方和民间有关力量。目前,我们已经在泉州设立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德化分院,在厦门设立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连横文化研修中心,在漳州设立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闽台古琴文化研修中心。
以文为介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记者:青年之间心灵相通是海峡两岸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基础。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在服务台青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陈秋平:在福建这片热土上,老一辈的台商和新一代的台青前后接力,在这里创业安家,书写着生动的两岸情缘。为生动呈现台湾青年在闽发展情况,研究院联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共同推出系列微纪录片《我家的两岸故事》,将镜头聚焦于在福建工作、生活、扎根的台青们。他们中既有跨海联姻、落地生根的白衣卫士,也有带着族谱、家书寻根问祖的热血青年,还有用闽南语唱响“闽南本色”的说唱歌手。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让更多台湾青年了解福建、认识福建、扎根福建。系列纪录片每年推出一季,首季已于2022年在东南卫视、海峡卫视播出,并同步转载到国内外新媒体平台,成为两岸同胞“追着看”的纪录片。
同时,研究院通过常态化举办闽台历史文化主题展览、学术讲坛活动等,为两岸青年提供一个了解闽台历史文化、碰撞思想火花、增进彼此交流的平台。研究院还积极吸纳台湾青年学者共同参与服务台青扎根福建等相关决策咨询的调查研究,听取他们的需求和心声,助力完善惠台政策。
记者:对于进一步加强闽台历史文化交流,您有何建议?
陈秋平:开展闽台历史文化研究与交流,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有利于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最终助力祖国完成统一大业。
我们将进一步聚焦闽台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交流,团结联合两岸的有关力量,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多做一些促进心灵契合的工作,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和感情,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2日 12版)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农人”助力“云品出滇” 云南茶叶咖啡坚果畅销网络年货节
- 海南率先加强无性繁殖植物知识产权保护
- 山东省百县篮球总决赛开赛 70余名运动员篮下争“霸”
- 追极光、赏盐湖、观瀑布 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打卡大美中国绚丽秋景
- 提速 赋能 合力!今年前两个月新兴产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
- 上海:中小学多种创新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习惯
- 俄乌局势进展:欧盟在乌举行外长会 俄称布良斯克州遭乌集束弹袭击
- 墨尔本交响乐团董事会主席李大伟:让音乐成为澳中文化交流合作的桥梁
- 电影营销莫让短视频“喧宾夺主”
- 广铁集团今年春运预计发送旅客7250万人次
- 健康管理团队走进京郊怀柔大沟村 村民足不出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 古特雷斯发表2024年新年致辞:建立信任 重燃希望
- 资管行业如何高质量发展?业界期待“大资管”合力
- 调查考研网课市场乱象 正版数千元网课盗录后只卖几元
- 青年科学家齐聚腾冲 聚焦生物医药等助力科技创新
- A股三大股指涨超2% 两市5100余股上涨
- 宁夏2025年“雷锋饺子计划”活动启动 为2500余户家庭送去新春爱心礼包
- 帮休假同事打卡, 单位有权开除涉事员工吗?
- 青海: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一期)、国家紧急救援基地奠基
- 出口货物铁公多式联运业务模式落地新疆
- 热门推荐
-
- 农村金融产品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 小空间爱无限 上海超8000家“爱心妈咪小屋”及哺乳室落地
- 中国期货业协会公布2024年5月全国期货市场交易情况
- 韩国前国防部长官金龙显企图在狱中自杀
- 受降雪影响 安徽46个高速公路收费站关闭
- 从“养老”到“享老”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持续推进高质量养老保障服务
- 第二次当选!扎尔达里宣誓就任巴基斯坦总统
- 浙港青年企业家聚首甬城 凝聚力量共话合作新机遇
- 中越首个跨境智慧口岸开建 将实现全天候智能通关
- 河北唐山推进农房抗震改造 让4.6万户农户“安居”
- 四川凉山40名先心病患儿在云南获免费救治
- 以军坦克向拉法推进!袭击加沙中部和南部致至少28人死
- 【国际漫评】“战争经济学”
- 2023中国互联网大会将举办
- 中新真探:早起起床后,喝蜂蜜水能帮助通便排毒吗?
- 啥是霍乱?会传染吗?如何预防?
- 青年舞蹈家杨舞:以舞蹈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入职后不想转社保关系 可以要求单位给补贴吗
- 《那山那海》首映 讲述畲民乡村振兴奋进故事
- 财政部拟发行2024年记账式贴现(四十六期)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