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诗《河湟》青海西宁上演:一剧跨千年,最忆是河湟
中新网西宁9月5日电 题:舞蹈诗《河湟》青海西宁上演:一剧跨千年,最忆是河湟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舞蹈诗太高雅,我没有文艺细胞,不会欣赏。”听说舞蹈诗《河湟》上演,一些观众已然打起“退堂鼓”。
但记者近日在《河湟》演出现场青海大剧院看到,偌大的剧场座无虚席。即便舞蹈诗已然落幕,现场叫好声亦不绝,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西宁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河湟》出品人史红刚对中新网记者说,“《河湟》观众的这种鼓励,让人难忘、感动。”
黄河上游文化形态:最忆是河湟
黄河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从流域来讲,河湟文化属于黄河上游文化,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主干的包含着多种宗教、多个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融合共建”的文化形态。
青海省会西宁市是河湟文化的核心区和承载区之一。日前,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复同意在西宁市设立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实验区。
据悉,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深入挖掘河湟文化资源,加大文化艺术作品创作,于2021年正式启动了以“黄河·河湟”文化为主题的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并将该项目纳入《西宁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可以说,这片由黄河、湟水河及大通河三条河流冲积而成的河湟地区,所具有的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昂扬的精神风貌,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河湟》总导演、中国歌剧舞剧院导演杨竹韵表示。
杨竹韵说,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书写这段历史、展现这番文化,“这是我们创作舞蹈诗《河湟》的初心所在。”
史红刚说,“我们在创作的时候,通过多次深度采风、体验民俗、感受文化,愈发领略到河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很多人对河湟文化不了解,对我们身边的文化不感兴趣。所以,我们想通过一部舞蹈诗,反映河湟文化。”
“河湟文化上下数千年,用一个多小时的舞蹈诗来展现,压力非常大。”史红刚袒露心声。
舞蹈诗《河湟》:一剧跨千年
2021年5月,西宁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特别邀请中国歌剧舞剧院参与剧本大纲策划及创作。2023年6月,由西宁市委宣传部、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及西宁艺术剧院打造的《河湟》在西宁进行首场演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首演结束后,主创团队二度编排,以艺术精品的标准,再次打磨剧目内容,进一步提高表演水平,提升剧目的艺术质量。目前,《河湟》已开启夏季旅游演出季活动。
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李海军表示,《河湟》以兼具“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艺术视角,高度精炼、深情讲述河湟大地的历史变迁,既饱含了主创团队对河湟热土的拳拳深情,又实现了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一次大胆探索。
《河湟》以“河湟女神”顺着时间的轨迹,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天与地沿着她的足迹在一番山崩地裂中拉开了距离。
《河湟》第一幕为《记忆·河湟》。讲述5000多年前,记忆中彩陶上的先民们载歌载舞,刀耕火种,一碗拉面最能宽慰狩猎归来的亲人。然而一场洪水从天而降,冲走了这千年的记忆……星星火种,祭祀已去的亲人,凤凰飞去,而羽自停留。
第二幕为《守望·河湟》。讲述羌人首领无弋爰剑从秦逃回河湟谷地,他将学到的先进犁地、播种、收割、打碾等农业技术,教给了青海的先民们。然而,战争再起,为守护家园,他再次披挂出征,母亲在临行前送的平安绣,变成了一生遗憾。夜夜噩梦恍惚就在眼前,只能将思念化作一针针绣线,祈盼儿子平安归来。
第三幕为《筑梦·河湟》。讲述唐蕃古道、茶马互市的丹噶尔古城内商贾云集贸易兴盛。跑马帮的藏族小伙达娃与汉族姑娘尕妹一见钟情,二人欲将宴请八方来客,举办一场盛大的婚礼。这里是黄河文化和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带一路”重要的交汇点,新的生活将从这里走向未来,走向远方……
展望《河湟》: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
《河湟》追寻卡约文化、宗日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以及唐蕃古道、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踪迹,从河湟遗址中的舞蹈纹彩陶盆、千年面条、圆銎宽叶倒钩铜矛等,融入青海花儿、河湟皮影戏、青绣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注入舞蹈之中。
来自陕西舞协的陈智勇观后表示,《河湟》是一部舞蹈长卷,舞蹈纯粹充满震撼力,是这一方水土的后人向祖先致敬的作品,用心、用情,厚重又新颖,充满了无数的亮点。
“舞蹈诗《河湟》,演出十场,场场爆满,是本地近些年少有的现象。谢幕后,观众向演员献完花了仍不愿离去。”这一幕,让史红刚颇为感慨,“以前一些剧目叫好不叫座,很多观众未看完演出,便匆匆离场,没有产生很大共鸣。”
史红刚分析,“《河湟》颇受观众喜爱,或许是大众对以舞蹈诗这种形式展现河湟文化感到新奇;又或许,大众也特别渴望看到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孕育的千年河湟文化是什么样子的。”
“但河湟文化中引以为豪的东西有很多,《河湟》中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史红刚说,今后,我们将继续打磨、修改,打造《河湟》“雅”的艺术精品剧目和“雅俗共赏”的旅游剧目,使其成为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剧目,成为“大美青海·夏都西宁”文化旅游新名片。
据悉,10月中下旬,《河湟》将争取在沿黄河九省区开展巡演。(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要插手人工智能?美国会众议院宣布成立特别工作小组
- 深中通道通车以来车流量保持高位运行
- 伟世通亚太20周年,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显示器技术和电气化解决方案最新技术展出
- 购物节落幕虽然报喜 老问题依旧挥之不去
- Paxlovid医保谈判未成功 这些药都还能报销,品种丰富!
- 东南大学迎初冬“限定美景” 学生享“文化味”浪漫
- 新疆10月气温偏高 农业与旅游业享利好
- 芬兰今年上半年凶杀案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 首台“中国造”CKD6S型机车在川下线
- 广西长洲船闸 “信用积分”兑换优先过闸办法8月试行
- (经济观察)中国新一轮楼市去库存政策有望开启
- 安徽局部出现特大暴雨 预计未来十天多强降水
- 尼日利亚中部发生系列袭击事件 致至少30人死亡
- 中国再次延长新能源车购税减免政策
- 外媒观察|“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展现中国传统规划理念的持久生命力
- 中国驻英大使致信祝贺旅英香港同胞社团成功换届
- 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开幕 展示五年新成就
- 走进民企看发展丨华辰装备曹宇中:和机床“死磕”40多年,打破国外围堵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12月底将赴美首演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 直击天津高考首日:志愿服务暖人心 多部门联动“护航”高考
- 热门推荐
-
- (经济观察)助推价值投资 ETF为中长期资金提供多元选项
- “守正创新 匠心筑梦”——惠安石木雕艺术精品展启幕
- 外媒:缅甸再次延长国家紧急状态6个月
- 高薪的聘任制公务员,到底香不香?
- 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 叙利亚首都解除宵禁
- 多部门:探索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
- 全球最长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线安全运营3000天
- 三峡升船机累计通过船舶3万艘次
- 本土企业正加速“出海” 专家:企业应通过知识产权“链接”战略性要素
- 湘粤书画交流展在广州开幕 展出百余件作品
- 杭州文化观察:除了德寿宫,还能看见多少南宋?
- 中国实施五大金融专项行动支持乡村全面振兴
- 法定带薪年假,为何休起来那么难?
- 206组文物讲述春秋时期“秦晋变局”
- 广东逾百万亩油茶花开正艳 漫山繁花似锦兆丰年
- 作家盛可以:以文字构筑人性的复杂宫殿
- 舞剧《白蛇》世界首演 海内外华人舞蹈家联袂演绎
- 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
- 大熊猫“安逸”迎来5岁生日 四川“安逸”IP持续深入人心
- 从田间到“指尖” 乡村快递的提速有了新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