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是中国人的“好声音”?
曾经风靡一时的《中国好声音》,最近因卷入争议,宣布暂停播出。音乐,往往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美好音乐的追求。近日,“道中华”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者都本玲与著名音乐学家田青进行对谈。
中国人的音乐里有百态人生
问:您认为音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答:我始终笃信,音乐是人创造的、给人聆听的,是人的情感与思想的凝聚与升华。书中写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古人、今人、历史典故里的人、现实生活中的人、庙堂上的人、乡野间的人、作词的人、谱曲的人、演奏的人、唱曲的人、台上的人、台下的人。中国人的音乐里有百态人生,因为有人,所以有生活、有真情。因乐可知心,因乐可知人,懂得了中国人的音乐,也就懂得了中国人,懂得了中国。
千百年来,音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桑间濮上,人们用歌声寻求爱情;列队站位,人们用歌声统一步伐。共同劳作时,“吭唷”之声不断;冲锋陷阵处,金鼓之声齐鸣。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不知多少关于人和音乐的传说: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而肝胆相照;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因音乐的媒介而永缔佳缘;智慧的张良,靠一支洞箫,“四面楚歌”,瓦解了项羽的亲兵;大胆的孔明,用一张古琴、两扇城门,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孔夫子告诉我们: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被认为是养成完美人格的最后一步和标志。
“和”是中国人和中国音乐的最终追求
问:您认为中国音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智慧?
答:中国人的音乐是由各时期、各民族共同创造和谱写的。假如让我只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音乐的话,那就是“和”。这个“和”字,不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最高体现,也是中国人和中国音乐的最终追求。公元前522年,一位叫晏子的政治家以音乐为例,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和而不同”。就像音乐一样,虽然创造的是和谐共鸣之音,但有不同的“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假如音乐只是一个相同声音的不断重复,那“谁能听之”?千百年来,中国人将这个从音乐中悟出的道理上升为哲学,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的祖先贡献给人类社会的中国智慧。
我们的祖先发现,把“礼”和“乐”结合在一起,可以使社会安定有序,同时又充满活力。用荀子的话说:“乐和同,礼别异。”“礼”使人和人有区别、有尊卑、有秩序;“乐”则是通过音乐这种人类能够理解和共同欣赏的艺术形式,找到人们的共同点,让人和人之间有关爱、有亲情,从而达到“和”的境地。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和”字,中国人的音乐也是如此,他们在音乐中追求的是平静与和谐,是心与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大自然、与万物、与天地的和谐。
56个民族的民歌共同构建中华民族民歌百花园
问: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能不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民歌?您认为民歌对于中国人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答:民歌是民众的集体创造,常常是一位不知名的普通老百姓对一段真挚感情的即兴流露,而后在逐渐传唱的过程中被更多不知名的老百姓润色、加工,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唱,终于定型,被打磨成一首永恒的经典。因此,绝大部分民歌是找不到作者的,那些标明某某作词、某某作曲的“民歌”,只能称为“民歌风”的创作歌曲。民歌,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唱过的歌,里面有我们祖先的喜怒哀乐,有我们民族、地域、家乡的历史和生活,有不尽的乡愁。我国有56个民族,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和传承了数不清的民歌,谁都无法算清中国到底有多少首民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不但塑造了不同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在高山峻岭产生的民歌,一般高亢响亮,多用“嘎调”假声;在田园田野中产生的民歌,则多半舒缓婉转,优美动听;而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产生的民歌,则不可能不悠长曼妙,如蓝天白云,如一望无际的草原。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歌就是一个民族的名片、一个民族的Logo,一个民族生动的心灵史。对于一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来说,民歌与史诗还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记载。我国的56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发展过程中,结合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民俗等,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各美其美”的民歌。56个民族丰富多彩、绚烂芬芳的民歌,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民歌的百花园。
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您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推广,请问新时代的中国传统音乐要如何赢得更多听众?
答:我曾经多次率团在海内外演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听的人都赞叹“真的了不起”。近20多年来,我国进行的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更多的年轻人从小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热衷于传统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中国音乐是值得年轻人认真学习的,而且要一层层、一点点地积累。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人的音乐,是祖先天才的创造,是中国人贡献给人类文明的珍宝。身为中国人,在判断喜不喜欢之前,请先走近中国音乐。
(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报》2023年9月1日,本文图片选自《中国人的音乐》。)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受访者简介:
田青,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
监制 | 杨新华 肖静芳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周芳 梁黎
编辑 | 俞灵
制作 | 胡琪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专访礼来中国总裁兼总经理德赫兰:礼来在中国的长期主义战略
- 龙年开局港股“三连升” 恒指重上16000点
- 以色列特拉维夫发生驾车袭击事件已致9人受伤
- 面对雾霾天气,如何做好健康防护?|科普时间
- 中国对原产于美欧日和台湾等地进口共聚聚甲醛启动反倾销立案调查
- 黑龙江省倭肯河倭肯段水位上涨至警戒线
- 广东音乐曲艺月开幕 名家名团名曲点亮湾区之夜
- 云南大山包保护区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棕尾鵟
- 全球网游市场低迷,上海何以逆势增长
- 海口江东新区散货离岸贸易海运电子提单贯通签发 系全国首创
- 看奥运、喝下午茶 能“逛”的电影院你解锁了吗?
- 新航季澳门航空福州-澳门航班时刻优化 便利转接
- 泰国包馆参展第21届东博会 133家泰企参与
- 辽宁省博物馆暑期观众数量同比增长64.2%
- 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山西:极端天气趋强趋多 倡导低碳绿色发展
- 多部门:探索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
- 杭州余杭良渚文化大走廊加码布局微短剧
- 委内瑞拉总统宣布逮捕7名雇佣兵
- 中新真探:按摩越重越好?越疼越好?
-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住处遭冲击 警方逮捕多人
- 热门推荐
-
-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什么才能真正“点亮”全球贸易?
- 证监会发布9项金融行业标准
- 7月份广东CPI、PPI环比均由降转涨
- “化工城”吉林吸引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就业
- 防汛抗洪救灾一线见闻录:灾后重建的“常驻力量”
- 不管你信不信,我们在福建找到了“齐天大圣”!
- 浙江县域观察:乡村振兴如何加“油”?
- 乌总统泽连斯基悼念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遇难者
- 国家力挺企业渡难关,毫不含糊
-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青海治多:天边的水
- 不能任由民办幼儿园“突然关门”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南康“鲜花经济”为乡村振兴增“香”添“彩”
- 读懂老年人“埋”在短视频里的情感需求
- 近400家企业参展 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 【文明之美看东方】万里长城,蕴含了中国人的这些智慧
- 暑期三亚体育旅游“圈粉”亲子客群
- 知其来路,未来可追——李卫国写在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成立40周年之际
- (新春走基层)春节文旅观察:古城旅游何以“热”?
- 来自中国、伊朗和沙特的三大文物展同时亮相故宫
- 聚焦中药发展“数智化” 第四届中医药国际发展大会在天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