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是中国人的“好声音”?
曾经风靡一时的《中国好声音》,最近因卷入争议,宣布暂停播出。音乐,往往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美好音乐的追求。近日,“道中华”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者都本玲与著名音乐学家田青进行对谈。
中国人的音乐里有百态人生
问:您认为音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答:我始终笃信,音乐是人创造的、给人聆听的,是人的情感与思想的凝聚与升华。书中写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古人、今人、历史典故里的人、现实生活中的人、庙堂上的人、乡野间的人、作词的人、谱曲的人、演奏的人、唱曲的人、台上的人、台下的人。中国人的音乐里有百态人生,因为有人,所以有生活、有真情。因乐可知心,因乐可知人,懂得了中国人的音乐,也就懂得了中国人,懂得了中国。
千百年来,音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桑间濮上,人们用歌声寻求爱情;列队站位,人们用歌声统一步伐。共同劳作时,“吭唷”之声不断;冲锋陷阵处,金鼓之声齐鸣。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不知多少关于人和音乐的传说: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而肝胆相照;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因音乐的媒介而永缔佳缘;智慧的张良,靠一支洞箫,“四面楚歌”,瓦解了项羽的亲兵;大胆的孔明,用一张古琴、两扇城门,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孔夫子告诉我们: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被认为是养成完美人格的最后一步和标志。
“和”是中国人和中国音乐的最终追求
问:您认为中国音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智慧?
答:中国人的音乐是由各时期、各民族共同创造和谱写的。假如让我只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音乐的话,那就是“和”。这个“和”字,不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最高体现,也是中国人和中国音乐的最终追求。公元前522年,一位叫晏子的政治家以音乐为例,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和而不同”。就像音乐一样,虽然创造的是和谐共鸣之音,但有不同的“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假如音乐只是一个相同声音的不断重复,那“谁能听之”?千百年来,中国人将这个从音乐中悟出的道理上升为哲学,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的祖先贡献给人类社会的中国智慧。
我们的祖先发现,把“礼”和“乐”结合在一起,可以使社会安定有序,同时又充满活力。用荀子的话说:“乐和同,礼别异。”“礼”使人和人有区别、有尊卑、有秩序;“乐”则是通过音乐这种人类能够理解和共同欣赏的艺术形式,找到人们的共同点,让人和人之间有关爱、有亲情,从而达到“和”的境地。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和”字,中国人的音乐也是如此,他们在音乐中追求的是平静与和谐,是心与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大自然、与万物、与天地的和谐。
56个民族的民歌共同构建中华民族民歌百花园
问: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能不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民歌?您认为民歌对于中国人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答:民歌是民众的集体创造,常常是一位不知名的普通老百姓对一段真挚感情的即兴流露,而后在逐渐传唱的过程中被更多不知名的老百姓润色、加工,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唱,终于定型,被打磨成一首永恒的经典。因此,绝大部分民歌是找不到作者的,那些标明某某作词、某某作曲的“民歌”,只能称为“民歌风”的创作歌曲。民歌,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唱过的歌,里面有我们祖先的喜怒哀乐,有我们民族、地域、家乡的历史和生活,有不尽的乡愁。我国有56个民族,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和传承了数不清的民歌,谁都无法算清中国到底有多少首民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不但塑造了不同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在高山峻岭产生的民歌,一般高亢响亮,多用“嘎调”假声;在田园田野中产生的民歌,则多半舒缓婉转,优美动听;而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产生的民歌,则不可能不悠长曼妙,如蓝天白云,如一望无际的草原。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歌就是一个民族的名片、一个民族的Logo,一个民族生动的心灵史。对于一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来说,民歌与史诗还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记载。我国的56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发展过程中,结合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民俗等,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各美其美”的民歌。56个民族丰富多彩、绚烂芬芳的民歌,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民歌的百花园。
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您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推广,请问新时代的中国传统音乐要如何赢得更多听众?
答:我曾经多次率团在海内外演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听的人都赞叹“真的了不起”。近20多年来,我国进行的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更多的年轻人从小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热衷于传统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中国音乐是值得年轻人认真学习的,而且要一层层、一点点地积累。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人的音乐,是祖先天才的创造,是中国人贡献给人类文明的珍宝。身为中国人,在判断喜不喜欢之前,请先走近中国音乐。
(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报》2023年9月1日,本文图片选自《中国人的音乐》。)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受访者简介:
田青,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
监制 | 杨新华 肖静芳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周芳 梁黎
编辑 | 俞灵
制作 | 胡琪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投资中国)新能源汽车正迎来拼“两力”的关键时刻
- 韩媒:韩最大在野党党首李在明是否被捕 最快26日见分晓
- 全国生态日:福建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 英国将向乌输送贫铀弹 俄谴责:西方正推动“核冲突”
- 创新突破舞台界限 音综《闪光的夏天》收官
- 上门才涨价、乱收费……空调清洗行业“猫腻”多
- 北京发布大风蓝色预警 今日阵风可达6~7级
- 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 “一人阳性整楼入户消杀”合理吗?
- 财政部拟第二次续发行2024年记账式附息(十一期)国债(10年期)
- 孙睿新书《斜塔》:悬念迭起中的人性考验
- 小龙虾带动区域合作:淮扬菜与绍兴菜点燃“舌尖上的火花”
- 小麦增储收购稳定市场预期
- 央行: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
- 促进茶旅经济共生 2024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节开幕
- 上海文史馆召开《传承》出版座谈会 赓续中华文脉
- 广西多措保障退役军人权益 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 工作三年VS读研三年 究竟哪个更有“薪”价比?
- 科技助视障人群用手机“看”最新电影
- 孩子打赏主播8万元 平台拒不退钱咋办?
- 热门推荐
-
- 哈尔滨市9个县市降雪量超过历史同期极值
- 北约秘书长:同意为乌克兰提供安全援助并培训人员
- 在沪老挝留学生:“我们的梦想是在上海学成后回国投身老中铁路的运营和发展”
- 行动起来,共护孩子眼健康
- 今年前5月广西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长24.9%
- 美国一桥梁坍塌致至少7人落水 当局宣布:“大规模伤亡事件”
- 拜登政府要求医生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堕胎服务
- 研究报告称:中老铁路助力 泰国对华陆路出口快速增长
- 游戏陪玩鱼龙混杂,学生群体应警惕被骗
- 《木兰溪》纪录片开播:一条河里奔涌的闽人智慧
- 加强绿色转型国际合作亟待成共识
- “首届全国插画扶持计划展览”在广州举办
- 前两月中国新设外资企业7160家 近五年来最高
- 湖南祁阳机械化作业为“双抢”按下“快进键”
- 广西铁路通达东西南北 连接东盟形成区域枢纽
- 中国开放能力显著提升 市场“磁吸力”不断增强
- 为泄私愤高空抛砖 警方:违法!拘留
- 首届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
- 助力绿色氢能发展 西门子能源“超级工厂”在柏林开业
- 首届京津冀基金与企业融资对接会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