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者谈上博“实证中国”里的良渚新发现
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358件文物,呈现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第一个文明发展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
此次展览汇聚了众多浙江良渚遗址出土文物,包括出土于浙江反山遗址12号王陵的良渚“三大神器”——“琮王”、“钺王”和玉权杖,反山遗址20号墓出土的玉璧、玉琮以及浙江余杭北村遗址106号墓近年新出土的良渚早期龙首玉镯、玉蝉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近日就此接受澎湃新闻采访并介绍浙江考古出土的重磅展品。
神徽与鸟纹
出土于浙江良渚有着“琮王”美誉的玉琮开幕当天就被观众围观,挨挨挤挤的脑袋紧贴着展柜只为一睹神人兽面纹的真容。方向明介绍,这件玉琮1986年5月31日在浙江反山遗址12号墓出发掘出土,他不是发掘的亲历者,彼时他还是一个大二的学生。在1988年第一期《文物》杂志的考古简报上,良渚考古的前辈王明达先生就对外公布了这一发现。2005年反山遗址的考古报告出版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就把这件玉琮随同其他墓葬出土的文物移交给了浙江省博物馆。
“我们平时讲的比较多的是说玉琮内圆外方象征着沟通天地,其实它的内涵比我们所知的要复杂得多。”方向明说,玉琮看上去是内圆外方,但从俯视角度往下看,它4个角的边都是有弧度的,还要通过直槽来进行分割,所以玉琮除了立面上体现上面大、下面小,在立面和平面上还展现“四面八方”的空间含义,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宇宙观的一个缩影。而玉琮中间的对钻圆孔除了可能是作为沟通天地的通道,它也是一个可以旋转的中轴。“将玉琮放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这个角度来进行审视的话,它体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形态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的多。”方向明说。
而钺原本作为杀伐的武器,礼化之后作为玉钺出现,表明它已经脱离原来的功能,标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玉钺出现的时间很早,除了良渚文化的玉钺,此次展览也展出了大量更早前的凌家滩文化的玉钺。
“不过若论豪华程度都远远比不上反山遗址12号王陵出土的这把‘钺王’。”方向明指着展柜内的玉钺说,大多数玉钺表明都是素面的,这把玉钺的两面刃角处分别刻了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和鸟纹。它原本应该还按了柄,不过柄作为有机质已经腐朽,柄上应该都镶嵌了一颗颗小玉粒。尤其是它还跟“琮王”、玉权杖成组随葬,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这两件“琮王”、“钺王”上琢刻有一致的神徽和鸟纹有什么含义呢?方向明说,如果说玉琮象征着当时的宇宙观,象征着祖先崇拜,象征一种神权的话,那么玉钺就是象征权力的标志物。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王”字被认为是由钺演变而来的象形字。玉钺象征王权,当玉钺上刻有良渚神徽和鸟纹,王权便被赋予了神的意志,可以解释为王权神授。
琮、钺和玉权杖上琢刻的神徽跟鸟纹其实是一个组合形态。仔细观察可发现鸟纹的身体跟神徽的眼睛是一模一样的,方向明认为这其中有这么几层含义:画一只鸟就表明天空,表示神像所处的空间在天空,此外也表示它需要神鸟来辅助它旋转上升。
崧泽时代为良渚文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览意在呈现长江下游早期文明的进程,是一部从崧泽时代的厚积薄发到良渚文明崛起繁荣的发展史。
方向明说,理解展览“崧泽·良渚文明考古大展”的内涵,可将从崧泽到良渚视作一个整体,良渚文明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前面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孕育的过程,此前距今6000~5300年的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等,无论是从物质文化还是精神领域都为良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比如从观念意识形态方面往前追溯,不仅可以追溯到玉琮的起源,还包括神兽的形象。比如正在展出的崧泽文化的兽纹镂孔陶豆,豆柄镂刻上下两组正面展现的神兽图像,多数专家认为良渚的兽面纹就是承袭了像这样的崧泽文化图像因素。
物质文化方面最关键的因素是这个地区出现了稻作农业生产,且持续发展近一万年,从浙江万年上山文化,到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稻谷农业高度发展。正因为有着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做支撑,才能够在区域文明化进程中获得迅速发展。
从5300年~4300年,良渚文明的繁盛延续了1000多年。方向明认为,良渚文明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个地区环境、资源都在发生大的变化,综合考古材料发现,从玉料、木材资源进行判断分析,良渚晚期玉料有面临枯竭的征兆。同时距今4300年还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长江中游尤其是黄河流域的文化对长江中下游文明有着很大的冲击,在良渚文化之后的钱三漾文化、广富林文化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来自黄河流域文化因素的影响。
良渚考古新发现
继良渚遗址成功申遗之后,良渚考古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滞,也取得一些新进展。方向明介绍说,一是近几年对良渚古城里手工业作坊的考古;二是在城外新发现了很多水利设施,取得了新突破;其三,在良渚古城南边结合基本建设考古发现了一些新的重要遗址点,尤其是浙江余杭北村遗址。
北村遗址是一处良渚早期的聚落遗址,是良渚古城外围的又一次重要发现,揭示了良渚古城建成之前贵族阶层的发展状况,为研究良渚早期社会的发展、阶级分化和探索良渚古城的崛起背景提供了新的资料。
其中M106出土了龙首镯、镂孔兽面纹冠状器、璜串、玉蝉等重要玉器, 此次展厅内就陈列展出了北村遗址M106出土的龙首玉镯、玉蝉等。玉蝉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方向明说,此次陈列龙首玉镯的这个展柜也非常有意思,依次展示了从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一直到良渚文化的玉龙系列。玉龙的内涵也很丰富,红山文化也有玉龙,它们的形制跟结构都很相似,但是大小就差别很大。红山文化的玉龙最大的有15公分,这个只有一厘米左右。“玉龙的演变应当说也为后面良渚文化兽面像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梁周洋与曾祖母林徽因:刻在基因里的人生交集
- “中国茉莉之乡”广西横州借数字化促茉莉花产业“飘香”世界
- 莆田东吴港区吞吐量突破6000万吨 创历史新高
- 建院71周年 北京人艺邀请观众共享戏剧记忆
- 强震已致土叙1.5万人遇难 被困者生存窗口正在关闭
- 吴哥古迹、希瓦古城……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这些文物援助项目
- 他继承了陈寅恪的学脉,他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不可逾越
- 2024年全国台联第三十届台胞青年冬令营山东分营在青岛开营
- (聚焦中非合作)今年前7个月中非贸易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 中国电动自行车加速“出海”
- 甘肃陇南:交管服务破地理限制 山区民众尽享“数字礼包”
- 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称打死打伤多名以军士兵
- 尼日利亚军方击毙76名极端组织武装分子
- 中新文娱评:抢不到的票为何总出现在黄牛手中?
- 北部湾今晨发生5.0级地震 海南有震感
- 山西能源革命综改试点成效明显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 2023电影国庆档票房已破20亿元
- 台青音乐制作人:歌声牵动两岸情
- 赣闽“丝路海运”海铁联运天天班成功开行1000列
- 为这事,日本政府召见韩国驻日大使提出抗议!
- 热门推荐
-
- 京津冀联合发布规范中秋国庆节日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隔6年再拍到棕色大熊猫
- 广东清远长隆建成中国境内最大非洲象种群
- 从胎儿到百岁 整个生命周期的人脑发育图公布
-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发生4.4级地震 震源深度15千米
- 中共一大纪念馆举办“开启新篇 初心不变”主题系列活动 开启“红色文化”年
- 全球首制700标箱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在江苏扬州出坞
- 第二届两岸春天报导文艺营长春开营 台胞关注乡村振兴
- 中新健康丨只有2岁以下儿童会得百日咳吗?专家:出现“高龄化”
- 美国得州移民庇护所附近一汽车冲撞人群 已致7死多伤
- 14岁白血病女孩的心愿:想读更多的书
- 主播说联播 | 国潮城市上新!何以“楚楚”动人?
- 抖音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社会责任报告 青少年模式日均新增万条优质视频
- B族维生素、驱蚊手环 这些驱蚊方式蚊子并不“买账”
- 西藏墨竹工卡2023松赞文化旅游周开幕
- 财经观察:逐“绿”而行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超煤电
- 时隔6年再开重磅会议,9大新提法有深意!
- 陕西省汉中市气象台发布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
- 官方: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 “纸本油画展”沪上开幕 探索新型油画材料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