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票“秒光”看传统文化热:文化自信燃起来
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牙齿、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距今70万-30万年的周口店直立人头骨模型……炎炎夏日,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展厅,仿佛穿越了百万年的时空。不少家长带着刚放暑假的孩子前来,从古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探索“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奇妙课题。
这个夏天,与热浪一起袭来的,是人们逛博物馆的热情。无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是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热门场馆,都一票难求,成为许多游客的“顶流”首选地。然而,不仅仅是博物馆,近年来,文化节目、非遗技艺、国潮文创、古风服饰等纷纷成为新时尚。这些“人从众”背后,是闪闪发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网红打卡地 旅游新风尚
到山西博物院“玉见良渚”,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品“青花清韵”,来福建博物院感受“福航天下”……今年暑期,各地博物馆别具特色的展览,为广大游客开启探寻“何以中国”之旅。
“现在孩子们都喜欢来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氛围,还能学习到不少知识。每次来看展,都有种‘此生无悔入华夏’的自豪感。”来自江苏的吴女士早早就规划好了路线,带着全家人一起“文博游”。
“大家都说,了解一座城的最佳方式就是逛当地的博物馆,所以我们来了。”大学生张艺与同学李田田都是传统服饰爱好者,两人趁着暑期来到河南博物院,着一袭汉服穿梭于文物之间,吸引来不少游客的目光。
“当我站在文物面前静静观赏它的时候,这种感觉很奇妙,好像抽离了现实生活,透过斑驳痕迹想象着它千年前的故事,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汇。”张艺游览后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的火爆,正在进一步“点燃”大众对中华文明的浓厚兴趣。正如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所说,走进博物馆已成为公众的生活新常态,穿汉服买文创变成年轻人的新时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愈发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热 创新焕新生
“博物馆热”的兴起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有迹可循。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其中就包括‘到博物馆去’。”
实际上,“到博物馆去”只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缩影。无论是现象级舞剧《只此青绿》的爆火,还是《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备受青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全新“流量密码”,让大众更加真切感受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出圈3年,演出300多场,青年舞蹈演员孟庆旸依然步履不停,跟随剧团进行《只此青绿》的第三轮全国巡演。每一次全力以赴的起舞,换来的是场场爆满与掌声连连。“我在舞台上能感觉到和观众的默契与共鸣,这是传统文化的力量,也是观众给予我的力量。”孟庆旸说。
“在创作《典籍里的中国》时,我们在挖掘典籍蕴含的思想精粹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把传统的古典美学元素与现代的电视艺术创作相融合。”在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心中,作为一个中国人,流淌在血脉里的中国文化是五千年一以贯之的。华夏大地的名山大川、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已经渗透到了骨子里,是必须要学习的。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找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韵脚,使其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焕发新生,保持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不断唤醒中华儿女心中的文化基因。
挖掘生命力 延续“热乎气”
在迎来传统文化热的同时,如何让人们从“看得见”到“看得懂”,从“对话历史”到“走进历史”,从“打卡观光”到“沉浸理解”,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元宇宙、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无限可能。比如,基于敦煌文物数字化成果和区块链等新技术,“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让敦煌文化瑰宝以全新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AR导览体验项目“盛唐幻镜”,游客只需戴上AR眼镜,大明宫含元殿等绚丽景象就会出现在眼前……在可知、可感、可玩的体验中,人们切实感受“科技+文化”的魅力,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贴得更近。
此外,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也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创新展陈方式,为观众亲近历史和文化创造有利条件。面对暑期观展热潮,中国国家博物馆协调周边机构开辟新的入馆通道,减少排队时间;上海博物馆在周末夜间延长开放时间,让“博物馆奇妙夜”点亮城市华章;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解谜大唐遗宝”数字展览等线上产品,在云端为观众打开一扇通向千年文明的大门。
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加深入地挖掘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延续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显得尤为重要。
“要践行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只有依靠创造力,避免跟风仿制同质化,从更深的层次、更全面的意义上认识传统文化。”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看来,要不断融入新的生活需求、生活视野、生活趋势,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永恒意义和价值内涵,也获得当代的美感和生命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实则是文化自信的充分呈现。唯有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在春风化雨之间赓续千年文脉,传承中华文明基因,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人民网记者 刘微 刘颖颖)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火眼金睛” 浙江公安侦破2起侵犯杭州亚运会著作权案件
-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到来,如何度过就诊高峰?
- 基因组揭示贝多芬生前健康状况
- 2024中国—东盟视听产业投资人大会现场签约9个项目
- 尼山论坛:儒家文化超越时空 在当今仍具普世性
- 年轻人为什么不想干催收了?
- 境外参展商占比提升至32% 第二届链博会今天开幕
- 海口美兰机场迎返程客流顶峰 有旅客三亚前来中转离岛
- 独家探访“天回医简”文保现场:“扁鹊医书”本体将完成保护修复
- 山丹炒拨拉:烟火共舞中的烹饪“武学”
- 7月24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昨天上升0.12个点
- 长期坚持科学方法 抚平患儿皮肤瘙痒
- 天津投入近200亿元推进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 做大生态价值增量
- 印尼发生5.2级地震致4人死亡
- 越南“Z世代”女孩裴氏璇:追梦中国 做文化交流使者
- “全球霸总”中国制造,“中式土味”短剧为何让老外痴迷?
- 长三角铁路迎春运返程最高峰 铁路上海站预计单日到客量创新高
- 天津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长三角地区台商台企吉林行 觅合作新机遇
- 热门推荐
-
- 上海通过跨域合作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为市民带来更便利的生活和更优美的环境
- 贵州首趟中老跨境货物列车汽车专列发车
- 第八届中加国际电影节落幕 颁出20个奖项
- 三大港区规划168个码头,成都以后可乘水上公交
- 南方阴雨持续体感湿冷 北方冷空气又将来袭
- 泰国第一季度接待外国游客937万人次
- 茫茫大海,浙江温岭如何护航渔民生命健康?
- 宁夏遭遇“炙烤”模式 5月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
- 海南自贸港封关压力测试提速 多个封关重点项目开建
-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 厦门日报社第二十三届读者节:见证75年发展为时代鼓与呼
- 中上协:上市公司业绩说明会“含金量”不断提升
- 报告称:2024年微短剧带动64.7万个就业机会,2025年将继续增长
- 珠江流域启动新一轮压咸补淡应急水量调度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 探访仰韶晚期南佐遗址:考古发掘研究还有多少待解之谜?
- 阿富汗设定“外国军队撤离纪念日”,将成公共假日
- 又见太湖碧波漾:17年,南太湖走出一条以生态保护促产业发展的变迁路
- “2023冲绳中国音乐节”10月举办 导演蔡国平“剧透”幕后故事
- 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 推动生命科技事业进步 2024世界生命科技大会在横琴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