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丨文博】在故宫钟表馆聆听文明交融的回响
中新社北京6月15日电 题:在故宫钟表馆聆听文明交融的回响
中新社记者 董婧佳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朝万历皇帝进献了大小两座自鸣钟,机械钟表的嘀嗒声第一次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响起。此后近300年间,自宫廷至民间,作为中西方文化、科技、经济交流交往的“第一使者”,钟表几乎无可替代。
位于故宫博物院南群房区域的钟表馆,展陈着清宫留存下来的中外钟表。故宫现藏的1500余件钟表多制作于18世纪至20世纪初,正是欧洲钟表制造业黄金期。这些钟表既有欧洲名家之作,也有出自清宫和广州的精品,其数量之巨、质量之精、覆盖地域之广、跨越年代之久,堪称世界博物馆钟表收藏之最。
“西方对时间的认知是物理学的,对精度的追求一直是他们的基本目标,这催生了机械钟表的诞生。”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郭福祥说,但中国古代的人们多通过具体情境来感知和表述时间,如“日上三竿”“一炷香的工夫”。“当看到这么小的人工制品还能自动精准报时,对于习惯模糊性计时的中国人来讲,这种惊奇和心动是可想而知的。”
据利玛窦记载,万历皇帝对两座自鸣钟非常珍爱,特意为大钟建造钟楼,安装在御花园,小钟从不离身。
利玛窦的到来也开启了中国宫廷对钟表技术的研学。自清顺治帝至嘉庆朝初期,有记录的在清宫从事钟表制作的外国传教士就有十几位。康熙时期设立自鸣钟处,统辖钟表制作、修理等,雍正晚期又成立专门的做钟处。
“清宫‘御制钟’是集宫廷、皇帝的审美意趣和西方钟表技术于一体的文化融合产物。”据郭福祥介绍,乾隆时期钟表收藏和制作达到鼎盛,当时做钟处拥有百余工作人员,所制钟表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巅峰。
现展于钟表馆中的更钟是清宫钟表的一个重要发明。“它的外形、雕刻就是一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微缩,中间的大表盘跟西方的一样,有罗马数字、时针、分针,在上面还有节气盘和时间盘,到了晚上可以调节成打更模式。”郭福祥说,更钟将中国传统的夜间打更计时方式和西方的24小时计时制结合在一起,是清宫对世界钟表制造的一个重要贡献。
纵观钟表馆陈设,可感知18至19世纪中国与世界文化、贸易的互动。18世纪进入中国的多为英国钟表。到了19世纪,瑞士和法国迎头赶上,不仅依中国审美设计样式,打造专销中国市场的“大八件”机芯,30多种欧洲品牌甚至直接采用中文商标。
“钟表馆是故宫唯二需要单独收费的展厅,足见其特别。”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季说,故宫馆藏钟表多是融东西方元素于一身,古今中外人士都能欣赏。“我记得法国卢浮宫馆长来故宫参观时,一到钟表馆眼睛立刻亮了,远远超出预计时间。还有我们在修复时可能更多关注的是技术,但是英国专家一听,就说这是亨德尔的曲子,这就是文化的交融。”
“在通过齿轮等活动机械实现表演功能方面,中国的技艺甚至比西方还厉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古钟表修复技艺传承人王津,眼下就在修复一座广州制钟表的滚球功能。这是一对钟表中的一座,另一座由故宫第一代钟表修复师徐文磷修复。
徐老先生正是最后一代供职于清宫做钟处的工匠,得益于他的传承,钟表修复技艺成为唯一在故宫绵延下来没有断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这项“宫中秘技”被更多民众知晓,“很多年轻人主动投来简历”,王津笑着向记者介绍“壮大”的修复团队,有学习珠宝镶嵌的研究生,也有留学归来的机械设计人才,王津的大徒弟亓昊楠如今也带了两个徒弟,将这项非遗技艺传承至第五代。
“许多人认为乾隆好收藏是欲望使然,但其实不尽然,这背后隐含着政治话语的表达,唯有清平盛世才能使天下珍宝得以聚拢。”郭福祥说,但乾隆的表达方式也带来了误解。
18世纪末,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曾为乾隆献上一台代表欧洲最先进科技的豪华天文地理音乐钟,但乾隆表现得“很不感兴趣”。“其实乾隆非常重视这座大表,亲自安排包装、做标签、在哪里展示……”郭福祥说,“正是这种里外不同的态度误导了当时的西方人包括国人,西方就觉得中国人不重视科学。”
西洋钟表为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一项技术转移,更是时间计量观念的转变。清末,小时、分钟已是国人常挂嘴边的词汇,更遑论在宫中,大自鸣钟早已是和铜壶滴漏分列交泰殿东西两侧的重要礼器。
18世纪末,更加提倡朴实生活方式的嘉庆皇帝亲政当年就表明了“朕从来不贵珍奇,不爱玩好”的态度,宫廷钟表的采办由此骤减,民间成为中国钟表消费的新主流。(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乡村行·看振兴)塞北小城山西天镇:多元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 健康照护师≠护工 养老照护新职业还需这些技能
- “老虎进村伤人”之后:如何防范?谁来赔偿?捕获后要不要放归?
- 惊险!土耳其战机飞行途中油箱掉落 砸中地面汽车
- 文化中国行丨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的壮美故事——写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之际
- 树上结出“铁西瓜”
- 存款考核变摊派 银行缘何热衷全员营销
- 全国52所学校中学生上海线下沉浸式模拟联合国运作
- 巴彦淖尔一重点排污公司篡改自动监测数据 2人被刑拘
- 今年北京“两区”项目库拟新增入库项目7700个
- 中国正式上线全国食品安全民意征集系统
- 金观平:聚集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 重庆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 《全球生命科学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24》:揭示背后创新驱动力
- 贵州龙里:612名骑手骑行畅游山水迎中秋
- 日本冲绳国际大学集会要求美军关闭普天间基地
- 电影《开山人》首映礼在渝举行 再现下庄“天路”开山壮举
- 北江航道清远枢纽二线船闸恢复通航
- (身边的变化)云南临沧:特色农业染上“科技色”
- 4户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调整
- 热门推荐
-
- 无声世界的“追梦人”:“95后”听障小伙用双手传承千年窑火
- 【央广时评·真抓实干②】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
- 世界周刊丨美国“刑诉”大乱斗
- 中国科学家领衔研究:两极冰盖不对称演化对全球气候影响被严重低估
- 西藏墨竹工卡县发生4.5级地震 暂无人员伤亡情况
- 惠及外贸企业,建行“单一窗口”专属金融服务页面上线
- 2024年中国棉花总产量616.4万吨 同比增9.7%
- 北京今日有小雨雪并伴有6级左右阵风 明后天以晴为主气温升
- AI可以读取人心了 心中的小秘密还能藏多久?
- 厄瓜多尔宣布进入全国紧急状态
- “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在42国举办
- 三球不敌西班牙 中国女足见差距
- 农业农村部:今年以来化肥供应总体充足 价格稳中有降
- 晚高峰遭暴雨突袭 上海多区暴雨橙色预警高挂
- “课本封面”二次创作蔚然成风 “中式美学”引共鸣
- 已连续17年!他们一出手,全网羡慕了
- 一揽子增量政策加速落地,助推经济蓄势而上
- 中国油画名家采风走进新疆木垒传统村落
- 南京地铁“入江龙”启动:长三角最深过江地铁隧道盾构掘进
- 强降雨致山体滑坡、泥石流频发 湖南桃源安全转移群众7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