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砖雕张”七代传承守护非遗技艺
本报记者 陈雪柠
走进白塔寺附近的丁章胡同,改建后的四合院建筑群以四季名花为主题,北京砖雕是其中的点睛之笔。院门一侧的廊心墙上,荷花舒展花瓣,叶片随风微卷,下有水波流动,一幅“夏日莲荷映满池”的画面跃然于墙上。
北京砖雕宝相花茶台。
“砖雕张”第六代传承人张彦。
过去,北京砖雕多用于皇家建筑、园林及贵官府邸,四合院的影壁、垂花门、廊心墙上也常以此为饰。“手用三种刀,祖传七十二式刀法,再加上心授口传的口诀,做出来就是雄浑大气的北京砖雕。”在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北京砖雕代表性传承人、“砖雕张”第六代传承人张彦看来,50年的坚守不仅关乎一门濒危技艺,更是对北京老城文脉的延续。
四年雕出一朵牡丹花
在顺义区木林镇陀头庙村,有这样一处院落——院子里摆放的不是农具,而是一块块、一排排码放整齐的青砖雕花。这是张彦的工作室,也是他生活工作的地方。“这是我父亲当年用的工具、围裙,父亲做的砖雕我全都留着,用手摸它感觉好像还热乎乎的。”虽然父亲过世已有30余年,但他在煤油灯下埋首雕刻、砖屑飞舞的场景,对张彦而言仍如在眼前。
时间拨回到上世纪70年代,5岁的张彦发现了父亲的小秘密。
“每天劳作回来,晚上吃完饭,父亲总得消失一个时辰。有一天夜里,我看到西厢房的门缝透着亮光,扒着往里看,才发现父亲在雕砖。”张彦回忆,那天他兴奋得整晚睡不着,第二天一吃完晚饭就跟着父亲挤进了房间,静静地看着父亲忙碌。“父亲问我是不是喜欢,说想学雕砖手艺,要先从磨砖开始。”
从此以后,每天早上鸡一叫,张彦就起床,把两块砖对在一起磨两个小时。“砖从6公分厚逐渐变成了两公分,我就把它立在墙边,开始磨下一块。”就这样,他一磨就是3年。磨砖过关了,他又开始认刀,练习刻线。直到一年后,他才在方砖上雕出了第一朵牡丹花。
“这小子雕得行!”父亲第一次的夸赞,让他高兴了好几天。那段日子里,张彦最爱听父亲讲祖辈们雕砖传艺的往事。清乾隆年间,张彦的先祖张尚祖应召赴京做工,进了皇家木作细木雕班组,后因工种需要分到砖瓦作砖雕组。到了第三代传人张廷相时,凭着“以砖仿木”的绝技,京城“砖雕张”的名号就此叫响,并一代代传承下来。
微型古建筑圆家族心愿
大学毕业后,张彦为了家传的北京砖雕手艺,放弃了所学的国画专业,决心继续跟着父亲学。
“刚刚改革开放,周围的同龄人都忙着赚钱,只有我在家‘啃’砖头。”张彦说,虽然身边人免不了冷嘲热讽,但他心里有一杆秤,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趁年轻多学,把这门家族手艺原汁原味地传下去。“跟父亲学习砖雕手艺的黄金时间是刻不容缓的。”
从1982年开始,张彦跟着父亲一学就是10年。
北京砖雕的技法融浮雕、透雕、刻线为一炉,雕口落刀不改,一气呵成。“北京砖雕用这三种刀就可以完成,但特别讲究雕口刀法。”张彦介绍,刀法有七十二式,包括凿、切、削等,而在实际行刀过程中,往往是几种手法同时进行。“像花叶上的筋脉,每一条不是简单的一条线,而是有两头尖中间稍粗的变化。我学的时候父亲就在边上盯着我的手,不停地说‘这里转一下’‘那里走一点’,绝活之处还要捏着我的手,手把手教我。传承,讲的就是这个过程。”
2008年,张彦在20多家竞标方中脱颖而出,受邀为北京奥运村设计制作大型砖雕作品《国腾》。这组由青龙、旺财、双鱼和朱雀构成的砖雕,共有600多块,制作时间仅3个月。它的惊艳亮相让更多人知道了北京砖雕,知道了“砖雕张”的绝活。
除传承砖雕技艺外,张彦还致力于微型古建筑的制作。这是曾祖父张廷相当年未完成的心愿。“它的所有工艺工序,与实际建筑是一模一样的,真砖、真瓦、真石料、真木料,按照古建筑营造技法纯手工制作。”铅笔那么细、指甲盖那么薄的筒瓦,都由张彦亲手烧制,各种砖瓦件加起来有一两万件。历时一年多,张彦完成了“北京吉祥门楼”的制作,它如同一本古建筑的“活字典”,凝聚了古都文化的精髓。
把接力棒传给第七代
受到家庭熏陶,张彦的一双儿女对非遗也情有独钟。
作为第七代传承人,张彦的女儿张金晖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书时,就与同学们成立了“非遗青年”社团。如今,她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保护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希望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学习和完善非遗保护理论的研究。儿子张金亮从事北京砖雕运营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同时也尝试用创新技术为北京砖雕添活力。他用现代数控技术雕刻的北京砖雕作品不失古韵,多次在雕刻设计大赛中荣获奖项。
“从上一辈手里接过接力棒,再好好地传给下一代,这就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放下手艺人“技不外传”的观念,如今张彦的工作室里还有十余个徒弟,年轻的不过二十出头,年长的已有五十多岁。“家有好的手艺,不怕没人学。”对于北京砖雕技艺的传承,张彦从未感到发愁,在他看来,有生命力的手艺就不会消失。
如今,在传统建筑装饰领域,在北京胡同修缮、古建筑及文物修复过程中,北京砖雕技艺都有一番用武之地。面对新时代新生活的需求,张彦还为北京砖雕开发了许多文创产品,其中微型北京砖雕入选了“北京礼物”,北京砖雕茶台、砚台也有望面向市场销售。
“这50年走过来,感受最深的就是坚守。”张彦说,现在由于视力不好,无法长时间雕刻,但每天只要一有时间就会雕上一阵子,“砖雕是快乐所在,我会一直雕到雕不动的那天”。(北京日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美国多地遭强风暴袭击:房屋被掀翻,灾区如“战场”
- 辽宁沈阳一轿车冲入人行道 造成1人死亡4人受伤
- 10月1日起出境旅客可在三亚市内免税店畅购免税商品
- “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展览福州开展
- 北京:商场、餐饮街区普遍加强疫情防控
- 以茶为媒 径山茶宴如何走出“国际表达”?
- 长三角三省一市共推区域文旅建设消费复苏振兴
- 韩媒:韩国最大在野党党首李在明辞去党首职务
- 商务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药监局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
- 申城“银杏音乐会”如约上演
- “作业熔断”引争议 落实还需家校携手
-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 广西玉林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 签约总投资额2226亿元
- 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推动AI技术造福全人类
- 《江河日上》讲述环保故事 编剧披露拍摄细节
- 一男子吃生腌患上肝吸虫病
- 苏丹首都地区战火激烈 致20多名平民死亡
- 2022“世界电视日”中国电视大会将在北京举行
- 什么是商业保险年金?如何挑选?解答来了
- 2023中关村论坛首设女性平行论坛 科技工作者共话“她力量”
- 热门推荐
-
- 游客称在河边游玩遭村民收费,江西铅山:立即停止不合规收费
- (新春走基层)春节过后迎来“减肥热” 传统中医药何以成为好帮手?
- 一季度外资净增持中国境内债券达416亿美元
- “知国情 话自信”——欧美同学会青年留学代表在渝学习红岩精神
- 纪录片《百年紫砂》重现岁月流转中的匠人匠心传承
- 中国科技馆推出哥白尼诞辰550周年纪念展 免费开放至2023年底
- 五个聋哑人开了家饸饹店
- 研究表明,组蛋白遗传被破坏或导致肿瘤加速发展
- 怀兴城际铁路廊坊北至大兴机场段开通
- 中新健康丨标准发布!双心医学领域迎来重要诊疗指南
- 大风蓝色预警: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的部分地区阵风可达7至8级
- 端午假期前一天北京交通一片红,亦庄为何一抹绿
- 2024浙江年货节启幕 激发“年货经济”消费活力
- 上半年中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均实现高比例增长
- 中国专家原创技术实现安全、微创手术 造福复杂脊柱疾病患者
- 福州多条内河突然变黄,咋回事?
- 汉服摄影、京味儿咖啡、草本煎饼……老字号焕新有实招
- 原创童书持续发力 专家为少儿阅读支招
- 外媒:伊朗一名高级军官在叙利亚被打死
- 从“头回客”到“回头客”:以进博为媒,中国正与世界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