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24小时“不眠” 凌晨剧展催生“夜文化”
(神州写真)上海博物馆24小时“不眠” 凌晨剧展催生“夜文化”
中新社上海5月8日电 (王笈)“上海博物馆凌晨排长队”登上热搜。一场24小时“不眠”、呈现400余年欧洲美术史的展览,点燃了民众的文化热情。
这场名为“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的展览以52件大师真迹串联起400余年欧洲美术史。98天展期中,共开设了50次夜场,42万人次参观。其中,超半数观众来自上海以外省份,10至30岁(“Z世代”)观众占比达40%。另据统计,近15%的观众观展两次以上,甚至有观展者一人参观了12次。
这是上博建馆以来首次24小时“不眠”,“现象级”观展热潮让馆长褚晓波感到意外。5月7日展览收官日凌晨0时,博物馆门口不少观众排队等候入馆;凌晨4时,展厅内仍有观众在观展。当日0时至9时,有近1500名观众走进上博。
褚晓波说:“主要是因为‘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太火了,我们从4月4日开始每晚加开夜场,还是不能满足观众的观展需求,尤其是外省市的观众。”
博物馆彻夜“不眠”,并不只是延长开放时间,艺术文创成为24小时亮点:“红衣男孩”等经典人物“走出名画”,随机出现在馆内;古典、流行的阿卡贝拉(无伴奏人声合唱)不时上演……7日22时30分,上博馆内依旧停留着大量观众,“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展厅、倒计时打卡点、文创产品销售区人气火热。
据悉,此展推出大师、大艺术家和印象派三大系列的线下文创产品多达200余种,销售额超过2400万元人民币。
博物馆“粉丝”颜女士坦言,绝不能错过上博的24小时开放。“从未在夜晚走进过博物馆,因为电影《博物馆奇妙夜》,想来看看这些艺术展里的人物会不会在晚上‘活’过来。夜晚增添了神秘色彩,这些艺术作品更有生命力了。”
“夜间开放非常受欢迎。不少观众反映,晚上逛博物馆是另一种奇妙的感觉,也有很多观众到夜晚才有时间走进博物馆。”褚晓波告诉中新社记者,夜场开放的重要前提是要有高品质的文化内容和足够的吸引力,让观众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还愿意熬夜前来。
值得关注的是,7日凌晨有近百名观众是在上海大剧院看完音乐剧《剧院魅影》中文版后走进上博的。
作为上海两大文化地标,上海大剧院与上海博物馆仅一街之隔。一票难求的《剧院魅影》与现象级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的联动颇受欢迎。观众以优惠价购买展览门票,演出结束后再移步博物馆,继续“午夜观展”。
“《剧院魅影》的演出结束时间接近晚上11点,上博夜展是0点起对公众开放,时间刚好接上,所以我们与上海大剧院进行了合作。”褚晓波说,此番“凌晨剧展联动”也带动了“夜经济”,博物馆、演出场馆等文化消费成为当下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海堪称全球夜间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据统计,2021年上海夜间出行人群的日均规模达到338万人,远高于其他一线城市。时下,中国各地纷纷探索“夜场博物馆”,上海这场“夜文化”盛筵,或再领新风尚。(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协定存款频迎调整 银行揽储收紧
- 中新健康丨专家:出现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疏松等应排查是否罹患多发性骨髓瘤
- 樊吉社:观察美国外交需从内政开始
- 2023年全国“质量月”苏浙皖赣沪共同行动在沪启动
- 湖南湘潭举办全国书画名家特邀展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
-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镇馆之宝——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 印尼学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为处理地区问题给出指引
- 以色列法医:哈马斯领导人辛瓦尔死因系“头部中弹”
- 杭州西溪文化研究会成立20周年 “西溪繁花”书画展开幕
- 法国“洋女婿”壮乡创业记
- (“一带一路”10周年)“非洲就像第二故乡”
- 加纳宣布对非洲国家护照持有者免签
- 低价团购“大餐”到底便宜了谁?
- “海脉”给海底地层做高清“CT”
- 健康走公益活动举行 专家吁提高户外护眼意识、呵护孩子眼睛健康
- 国家能源局: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9%
- 中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适用税优政策的商业健康险迎来扩围
- 河南工会:叫响做实工会送温暖工作品牌
- A股暴涨,沪指突破3300点
- 我国首部以“生态优先”为核心原则的地方性法规出台
- 热门推荐
-
- 深圳地铁11号线二期工程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
- 上海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成立 8所高校发起倡议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南昌:皇菊基地采摘忙 绘就致富好“丰”景
- 浙江经济观察:微改造绣出“城市新夜景” 力促经济回归
- 网红去世,该审视“疯狂”的减肥营了
- 近八成受访家长直言 “隐形变异”学科类校外培训加剧了教育焦虑
- “90后”新农人返乡接棒:青蟹养殖塘里逐梦圆梦
- 2024第六届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峰会在蓉举行 聚焦能源新质生产力
- 女人越买越好?他们给出了科学证明!
- 照顾好家中老人,提高免疫力必看的营养建议
- 法国一民宿失火致11人死亡
- 超66万家!药店越开越多,利润却降了?
- 11月广东民用无人机产量同比增长近1.4倍
- 数字化助力打破非遗传承保护瓶颈 激活传统文化新魅力
- 广西用好红色文化资源 强化青少年精神素养
- 尼泊尔突发强震已致数十人丧生!救援仍在进行中
- “投洽会”厦门签约重大招商项目13个 投资额353亿元
- 美以防长通话:美将加强中东地区军事力量
- 18国选手展开角逐 “南开杯”2023年ITF国际网球巡回赛天津站即将开赛
- 韩国济州道知事:将大力吸引中国年轻游客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