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24小时“不眠” 凌晨剧展催生“夜文化”
(神州写真)上海博物馆24小时“不眠” 凌晨剧展催生“夜文化”
中新社上海5月8日电 (王笈)“上海博物馆凌晨排长队”登上热搜。一场24小时“不眠”、呈现400余年欧洲美术史的展览,点燃了民众的文化热情。
这场名为“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的展览以52件大师真迹串联起400余年欧洲美术史。98天展期中,共开设了50次夜场,42万人次参观。其中,超半数观众来自上海以外省份,10至30岁(“Z世代”)观众占比达40%。另据统计,近15%的观众观展两次以上,甚至有观展者一人参观了12次。
这是上博建馆以来首次24小时“不眠”,“现象级”观展热潮让馆长褚晓波感到意外。5月7日展览收官日凌晨0时,博物馆门口不少观众排队等候入馆;凌晨4时,展厅内仍有观众在观展。当日0时至9时,有近1500名观众走进上博。
褚晓波说:“主要是因为‘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太火了,我们从4月4日开始每晚加开夜场,还是不能满足观众的观展需求,尤其是外省市的观众。”
博物馆彻夜“不眠”,并不只是延长开放时间,艺术文创成为24小时亮点:“红衣男孩”等经典人物“走出名画”,随机出现在馆内;古典、流行的阿卡贝拉(无伴奏人声合唱)不时上演……7日22时30分,上博馆内依旧停留着大量观众,“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展厅、倒计时打卡点、文创产品销售区人气火热。
据悉,此展推出大师、大艺术家和印象派三大系列的线下文创产品多达200余种,销售额超过2400万元人民币。
博物馆“粉丝”颜女士坦言,绝不能错过上博的24小时开放。“从未在夜晚走进过博物馆,因为电影《博物馆奇妙夜》,想来看看这些艺术展里的人物会不会在晚上‘活’过来。夜晚增添了神秘色彩,这些艺术作品更有生命力了。”
“夜间开放非常受欢迎。不少观众反映,晚上逛博物馆是另一种奇妙的感觉,也有很多观众到夜晚才有时间走进博物馆。”褚晓波告诉中新社记者,夜场开放的重要前提是要有高品质的文化内容和足够的吸引力,让观众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还愿意熬夜前来。
值得关注的是,7日凌晨有近百名观众是在上海大剧院看完音乐剧《剧院魅影》中文版后走进上博的。
作为上海两大文化地标,上海大剧院与上海博物馆仅一街之隔。一票难求的《剧院魅影》与现象级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的联动颇受欢迎。观众以优惠价购买展览门票,演出结束后再移步博物馆,继续“午夜观展”。
“《剧院魅影》的演出结束时间接近晚上11点,上博夜展是0点起对公众开放,时间刚好接上,所以我们与上海大剧院进行了合作。”褚晓波说,此番“凌晨剧展联动”也带动了“夜经济”,博物馆、演出场馆等文化消费成为当下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海堪称全球夜间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据统计,2021年上海夜间出行人群的日均规模达到338万人,远高于其他一线城市。时下,中国各地纷纷探索“夜场博物馆”,上海这场“夜文化”盛筵,或再领新风尚。(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双节”临近 郑州多家博物馆上新展览陈设
- 四川首部县级文库《丹棱文库》正式亮相
- 6月24日央行开展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海南航空计划于6月21日起开通海口—长沙—伦敦航线
- 云南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在本外币跨境收支占比40.77%
- 中英合作20载提升高素质电力人才国际竞争力
- 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速 签订技术合同4.9万余项
- 主创提前揭秘《飞驰人生2》 沈腾:比第一部更好看
- 山西临汾公安助被拐34年“孩子”回家 中秋节前家人团圆
- “金名片”越擦越亮 浙江民营经济“韧性”何在?
- 满足消费多样化需求 “尔滨”“小份菜”打造旅游城市文明用餐新形象
- 北上广深二手房成交回暖,迟到的“小阳春”缓慢冒头
- 四川康定山洪泥石流现场:抢险任务艰巨 搜救仍在持续
- 变“流量”为“留量”,网络演出如何“反哺”线下?
-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古诗词里的中国樱桃你吃过吗?
- 中国医学专家率先发现乳腺癌单细胞转移机制、特点
- 第二十一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江西南昌开幕 1400多家展商参展
- 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使北方森林的树种多样性平均增加12%
- 2024年暑运来临 民航出行热度不断攀升
- 聚焦仿生材料与科学前沿 中国科学院雁栖青年论坛举办专题论坛
- 热门推荐
-
- 托育人才紧缺 供需矛盾如何破解
-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
- 中国大使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阐述中国在国际团结问题上立场
- 冯德莱恩将访问乌克兰 与泽连斯基讨论能源问题
- 游客爬华山云梯踩空跌落 景区:已妥善处理
- 复工后如何做好心理建设?专家为过分焦虑开“良方”
- 积石山地震青海红会共计接收捐赠资金3.35亿元
-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揭秘扬子鳄温情一面
- 2023年下半年世界华文传媒新媒体影响力榜
- 海外华媒四川隆昌行:非遗跨越古今赋能乡村振兴
- 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唐锐会见曼彻斯特市长雅思敏·达尔
- 查尔斯国王加冕礼,阿黛尔等英国歌星以“档期已满”为由拒绝献唱
- 非法排污?补种珊瑚607株!
- (经济观察)新型工业化将重塑中国工业
- 印度尼西亚一冶炼厂发生爆炸 已造成13人死亡
- 自驾返程必看!交警发出重要提示
- 长春农博会展示关东农耕文明发展历程
- 强对流天气致江西南昌多处路段积水 救援人员积极排涝
- 港人在杭州:在“地下”聆听内地发展“心跳”
- 杭州春景“顶流”太子湾公园将实行预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