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让生活更有温度
【学人谈】
彰显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自信,凝聚着深沉而持久的力量。近年来,众多新生代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双向奔赴,探索中国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生活的新路径,不断推出有温度、有内涵、接地气的新产品,使百姓生活越来越有品质,越来越有中国味道。
中国文化深受文人趣味浸染。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寄托了一代代士人超凡脱俗的理想。在计算机时代,如何体味笔墨风雅、再现文人之乐?故宫文创“兰亭宝盒”书法套装、西泠印社的弘一法师抄经礼盒以及荣宝斋“云何住心”小楷书法套装等,不仅通过产品设计解决了笔墨纸砚难以随身携带的痛点,还为使用者带来无限遐想。忙碌的都市生活使得人们的时间日趋碎片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博教授设计的“一日一字”书法套装,精选安徽泾县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人制作的宣纸百枚,以多种小规格裁剪,“择良纸一枚,日习汉字二三”,使现代人在办公间隙,能够对帖习字,修养身心。
人们常说,宋代美学领先世界千年。色如“雨过天青”的北宋汝瓷,创造了独特的美学范式。在当代,复兴中的汝州窑在年青一代传承人手中不断创生出融入现代生活的精雅新品。新生代传承人王振宇设计制作的“汝州八景”套装,通过可观可饮的汝瓷茶具唤醒地方文化记忆——茶壶代表望嵩楼,茶海象征风穴寺,八只茶杯分别对应曾经的“汝州八景”。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朱晓辉与日本设计师喜多俊之合作设计的“好时光”汝瓷茶具系列中,汝瓷壶壶身设计灵感源自唐宋执壶,杯身凝练的线条既有宋人意趣也符合现代审美,为使用者带来多层次的生活享受。
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李可明推出的设计师联名款“芝足杯”,参考宋代三足器形,在杯底边缘伸展“芝麻足”,暗喻传统柴烧技艺,展现出独特生产工艺留下的痕迹之美。“竹节杯”取竹节之形,寓意节节向上。三款规格不同的杯子做堆叠设计,可分可合,便于使用和收纳。“福禄杯”形如扣合的葫芦,造型浑然天成,寓意传统与现代的和合之美。“汝虎添翼”为生肖款茶宠,专为虎年设计,以灵动的匠心,为生活注入一份艺术气息。
从古至今,梳妆打扮都是女性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然而,现代梳妆用品多为标准化、批量化的工业产品,难以满足当代女性更为细腻的情感需求。如何借助传统手工艺赋予梳妆用品以个性和温度?山西绛州剔犀技艺传承人何鹏飞,以天然漆层层髹涂,以传统剔犀工艺制作不同形制的首饰盒,“乌间朱线,漆里芳华”,低调古朴中尽显东方奢华。在湖北恩施种植漆树的钱之初,以传统工艺制作漆木器,其作品“柿子盒”首饰盒采用当地生漆制作,取形取色于柿子,触手生温,充满田园意趣。
设计师费博的“呼吸”系列漆首饰,创作灵感源于银杏叶片的自然形态,采用大漆脱胎工艺制作而成。“丝叶”系列漆首饰一改工业化标准造型,以充满野趣的葫芦为胎体,随形切割出不同弧度,为形态各异的发饰注入“道法自然”的气息。黄子昕设计出极具个性的“Hulu”系列梳妆台架,令人想到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梳妆场景。她在精简形态的同时,尝试将古典象征意义回归到器物中,创造出既耐用又富于传统审美意趣的女性家居用品。
以人造纤维制成的面料,满足了广大民众对衣饰日用的基本需要。不过,蚕丝、棉花等天然纤维材料,在现代生活中仍有很大需求。此外,还有一些并不常见的植物纤维也可在当代得到活化利用。设计师朱晓琳痴迷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藕丝织物,致力于恢复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古人早就观察到藕断丝连的现象,荷花茎秆中的丝状纤维,如蛛丝般富于黏性和弹性,可提取出来,搓捻成线。搓捻度重的线色泽较深,搓捻度轻的线则色泽较浅,织造时可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线,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轻软又抗褶皱的织物。
重庆荣昌新生代非遗传承人马琳沁,致力于振兴夏布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以苎麻为原料制成的夏布有较强韧性,可用于漆器制胎裱布,也能制扇或是做窗帘等。夏布还可用作服装面料,清凉通透,但触感偏硬。马琳沁团队攻克了夏布软化和染色技术的难题,将新型面料用于服饰制作,不仅拓宽了夏布应用场景,也带动了苎麻的种植与加工。
在海南岛,传统纺织技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用木棉、羊蹄藤、芭蕉纤维等材料纺纱织布。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师杨丽在组织实施“非遗研培计划”的过程中,将当地妇女组织起来,以手工艺带动乡村振兴。在东方市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符英玉以木棉为原材料纺线,用踞织腰机织布,与杨丽一起设计制作了桌旗、茶席布、黎锦被等走进现代生活的产品。树皮衣是黎族祖先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制作的传统服装。传承人符进平用见血封喉树的树皮制作服装面料。这些天然植物纤维犹如天赐良物,在美化生活的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接触和认知自然的机会。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传统造物法则在当代的复兴,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注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在复兴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过程中,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携手并进,共同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在这样个性化、艺术化、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中,古老的中华文明再次展现出非凡的魅力。
(作者:陈岸瑛,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九届福建艺术节即将启幕 推动“闽派”特色文艺蓬勃发展
- 中新真探:过年不能吃药,不然一整年都要吃药?
- 近年来西藏公安机关共抓获网上逃犯601名
- 新疆喀什:时令蔬菜“鲜”上市 鼓起菜农“钱袋子”
- 美国血泪劳工史难逃历史鞭挞
- 全国首张跨省司法林业碳票在佛山南海交易落地
- 校徽校训校歌一应俱全 学子们共建“山河大学”
- 中新健康周报|国家医保局发布17批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多品牌卫生巾被质疑“国标负差”
- 首批疏解四所高校雄安校区全部开工建设
- 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再提速 14组23家企业单位集中签约
- 山西太原在海外首设旅游宣传推广中心 拓展东南亚市场
- 深圳“共享单车”日均使用量138万人次
- (乡村行·看振兴)湖南衡阳:设施农业升级“秧苗子”“菜篮子”“果盘子”
- 山西临汾古县突发山火 扑救正在进行中
- 一场滇缅战场故事会为何吸引众多云南导游集体聆听?
- 北京门头沟王平镇全力抢修,供水保障有序恢复
- 暑期尾声迎学生客流高峰 广铁集团加开列车900余趟
- 东航C919大型客机首次“双机运营”沪蓉快线
- 外国智库专家: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 全国铁路今日预计发送旅客1190万人次
- 热门推荐
-
- 南极北极哪个更冷?去秦岭站了解极地的秘密
- 西藏海拔4400多米康马县甜瓜、西瓜丰收
- “科技魏美好生活”,魏牌新能源携蓝山智驾版震撼亮相2024北京车展
- 用“以进促稳”思维,读懂中国经济
- 节日我在岗 供电人黄敏的最后一班“五一”岗
- 敲代码为生的程序员 爱上了爬山捡垃圾
- 俄外交部宣布禁止15名英国公民入境
- 秦岭南麓的最美油菜花海:以花为媒
- “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 (新春走基层)重庆一社区摆出“百家宴” 500余人享近千道菜
- 深圳再添一座大型康复花园式医院
- 海南基层医务人员竞赛场上“大比武”
- (第六届进博会)美国农业部官员:没有贸易就没有可持续的粮食安全
- 东盟国家交易所首次挂牌上市基于中国商品期货结算价的期货合约
- 尹锡悦再次拒绝出席公调处调查
- 以园聚企 福建周宁逐梦“百亿工业”
- 湖北或将出现旱涝急转
- 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河南兰考举办
- 广州南沙多举措打造妈祖文旅节 推广妈祖文化
- 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越南展品经广西友谊关口岸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