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胆”传承到“奇巧”创新——她们见证豫剧在台湾70年发展历史
新华社台北4月13日电(记者黄扬、章利新)梆子声起,乐曲激荡。位于台北的台湾戏曲中心里,台湾豫剧团的演员接连登台为戏迷演示唱腔。
“唱得中不中?”主持人问道。“中!”观众用河南话高声叫好。
台湾豫剧名角王海玲此刻身在观众席中,一袭素雅纱衣,满面春风地为台上后辈鼓掌喝彩。
“大胆”传承
“从我的老师张岫云算起,豫剧在台湾经历70年,传承四代人。”王海玲说。
20世纪50年代,豫剧演员张岫云率团在高雄左营落地生根。1959年,当时仅7岁的王海玲因机缘巧合,加入了台湾豫剧团的前身“飞马豫剧队”。作为张岫云亲传弟子,她时常听老师回忆剧团成立之初的时光。
王海玲印象尤深的是,老师说起在金门演出时,胡琴一响,观众便开始鼓掌,“好多阿兵哥听见乡音,眼泪就掉了下来”。后来,王海玲到世界各地公演,当地侨胞看到剧团,如见亲人般激动。那一刻,她“忽然理解了老兵们的乡愁”。
早先,为保证原汁原味,学员听着大陆的豫剧唱片学习唱腔。尽管多数唱片只有唱段,但能听到来自豫剧家乡的声音,已是十分珍贵。
团员们依照唱段推想剧情、编排剧本。如何把人物演活演好,全靠演员自己体悟。王海玲年纪虽小,却敢想敢为、敢唱敢演,因此被团员称作“王大胆”。她照着剧本想象人物反应,反复听唱片,从配乐唱腔里揣摩人物情感、设计舞台表演。她尤其钟爱豫剧名家常香玉、崔兰田的唱段,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凭着这套方法,王海玲积累了信心,也探索出别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不论生旦净末丑,也不管文戏武戏,我都尝试,都能演。”王海玲说。编剧施如芳赞叹说,什么样的剧,王海玲都敢挑战。
几十年艺术生涯里,王海玲演绎过上百出剧目里的各类角色,成就台湾豫剧史上一抹绚烂多姿的靓丽风景。
女承母业
光阴荏苒,曾经的小学徒“王大胆”已从剧团退休。王海玲将更多时间投入豫剧的弘扬传承,为新生代演员做“绿叶”。剧团专门筹划“王海玲经典传承计划”,筛选经典剧目,改编之后排演。
“这个计划是为了把精华留存下来。”王海玲希望新生代演员在老戏中获得历练,把唱念做打基本功练扎实。
1998年第一次到河南公演后,王海玲时常赴大陆交流,与豫剧名家切磋技艺。
随着两岸豫剧交流增加,豫台两地建立了互派戏剧人才培训计划。河南省选派人才赴台,与台湾豫剧团协力打造精品剧目,同时交流学习剧场营销经验;台湾豫剧团则选派年轻演员到河南学习舞台表演、唱腔设计等。
在传承计划滋养下,台湾豫剧团涌现出一批能挑大梁的青年演员,王海玲的大女儿刘建华便是其中之一。
2005年考入台湾豫剧团以来,刘建华陆续担纲过数十部作品的主要角色,广受戏迷喜爱。
“我喝着豫剧的奶水、淋着歌仔戏的雨水长大。”曾长期接受闽南歌仔戏训练的刘建华认为,豫剧在台湾70年,孕育出新特色,也有助歌仔戏发展。
在台湾,像刘建华这样“剧种跨界”的年轻人渐渐增加。如今,不少歌仔戏的学生会与台湾豫剧团一同排演豫剧剧目,从中汲取舞台表演、器乐演奏的经验。例如5月将上演的武侠豫剧大戏《镖客》,就有台湾戏曲学院歌仔戏班学员参与。有台湾学者表示,很多歌仔戏传人的戏曲艺术功底、知识涵养,都得益于豫剧团的浸润。
“奇巧”创新
说起女儿刘建华、刘建帼,王海玲笑称,她们“打娘胎起就听豫剧,出生便带着戏曲DNA”。
两姐妹从小热爱传统戏曲,常向周围人推广豫剧,但发现不少人出于刻板印象,对豫剧有距离感。“让更多人喜爱豫剧”,成为她们的共同心愿。两人都放弃了在外人看来更为优渥的工作,投入戏曲领域。
2004年,两人共同成立“奇巧剧团”。剧团注重在创作上发挥巧思奇想,曾将《西游记》与《木偶奇遇记》相结合设计儿童剧,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解唱念做打。
“奇巧剧团”还尝试不同剧种融合“混搭”,最常见的就是豫剧与歌仔戏。这些剧目在岛内受到欢迎,还通过两岸交流契机登上大陆舞台。
“社会在变,世界在变,我们要跟着一起往前。”姐妹俩告诉记者,如今豫剧需要走入市场面对各类艺术形式的挑战,创新是必然选择。
近年来,台湾豫剧团尝试以传统与创新双轨并行的方式发展,每年除上演经典剧目外,也会推出一两部创新剧目,种类包括乡土剧、儿童剧等。
“豫剧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自有其艺术高度。”刘建华说,“好的艺术自然能够吸引观众。我们希望,用创新拉近豫剧与大众的距离。”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陕西发布暴雪蓝色预警信号 西安辖区所有收费站入口封闭
-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明日开考 各考点积极准备保障考试公平有序
- 耐得住寂寞才能赢得来掌声(中国道路中国梦·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 加拿大多伦多亚太和平博物馆正式揭幕
- 晋台医药大健康产业人士共谋发展良机
- 一个摇摇晃晃的大师
- 交行上海分行提供4000亿元意向性融资额度 助力民营经济
- 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研讨会在海南三亚举办
- 第二届中法时装周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启幕
- 山东省青岛市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 今年暑运铁路客流持续井喷 前10天广铁送客1939万人次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正式启动
- “5·19中国旅游日”山东主会场活动在烟台举办
- 江苏“净网2023”专项行动侦破涉网犯罪案件2.3万余起
- 合力遏制“考证挂靠”躺赚骗局
- 讲好中国故事 这场论坛传递“青年声音”
- 2024“寻找原汁原味老字号”启动 打造京味文化新体验
- 张旭云:云冈石窟的“末梢”藏着一个“小博物馆”
- 披塔:若第二轮仍无法当选,将支持为泰党候选人
- 安徽省首条全自动运行地铁空载试运行
- 热门推荐
-
- “海派艺术家之家”揭牌活动在沪举行
- 上海:截至11月末银行机构与187个企业和项目签订贷款合同共计287.11亿元
- 八年九易其稿 茅奖作家陈彦推出新作《星空与半棵树》
- 全力以赴救治伤员 扎实做好案件处置 深刻反思举一反三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 财政部回应部分银行储蓄国债“一债难求”
- 抖音直播公示不良PK治理成果 处罚账号11余万
- 中方期待欧安组织为欧洲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 青海省一号水利工程“引大济湟”全线通水 构想于60多年前
- 安徽变更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 天津高院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 新收案件数连年下降
- 又一新校区停办,高校异地办学为何“踩刹车”?
- 7名非洲艺术家东阳“拜师”非遗传承人 “取经”学木雕
- 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田单井十年累产4亿立方米
- 依法有序调整存量房贷利率
- (经济观察)中国电信业扩大对外开放 与全球共享数字经济红利
- 内蒙古东北局地新增积雪将超12厘米 中国气象局启动暴雪四级应急
- 第19届中美电影节和中美电视节开幕并颁发“金天使奖”
- 投资约52亿元 海南打造500千伏省域数字电网
- 中外嘉宾在北京文化论坛畅谈文明交流互鉴
- 会馆文化长廊亮相北京 10处会馆空间实施“伙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