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十个小知识:清明蹴鞠何时流行?
中新网北京4月5日电 (记者 上官云)“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节来了,草长莺飞,万物欣欣向荣,民间有祭祖扫墓、吃青团等多种习俗。
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郑艳表示,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清明”一词作为称谓则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
春光明媚,也可以走出家门,亲近大自然。清明节的诸多习俗中,便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拔河等多种户外活动。此外,传说“蹴鞠”是为训练军队而发明的一项活动,唐代时,“清明蹴鞠”已十分流行。
清明节的节日主题是怎样的?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是节气也是节日,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型代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郑艳认为,首先,清明节表现着顺天应时的精神。清明时节,播种耕耘、养蚕采桑正当时。各地的农人们有着自己对于自然规律的体认,会举行与农事相关的祭蚕神、饭牛等活动,体现因时制宜的含义。
其次,清明节表现着生命关怀的意识。清明祭祀与各种纪念活动,是对逝去生命的一种关怀,敬重过往,慎终追远;清明节的各种娱乐休闲活动,展现的是珍爱生命、珍惜当下、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最后,清明节表现着知恩感恩的态度。祖先祭祀,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在追思中学习感恩,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
清明节气何时出现?
郑艳介绍,清明这一称谓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管子·幼官图》里已明确提到清明,即“十二清明,发禁”。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称作清明。
民俗学家研究认为,作为民俗节日的清明产生于唐代,主要是将当时寒食节的习俗活动收归名下的结果。
它与寒食节有啥关系?
寒食节,顾名思义即是吃寒食(冷食)的日子,传说其起源与介子推有关。
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期寒食节的节期具体到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习俗活动也开始变得丰富。唐代,寒食节成为最引人注目的节日。
寒食节从冬至日后的第一百零五天算起,时间一般长达三天以上,日期也在清明节气日前一到两天,所以寒食节的相关活动也会在清明日举行。
上巳节,一般日期为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汉代,上巳被定为节日,魏晋以后,固定时间为三月初三,主要活动有祓禊,以及外出踏青。
由于时间相近,慢慢地,上巳节和寒食节的相关风俗逐渐融入到清明之中,由此,清明逐渐改变了自身性质,兼具了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
清明节时有啥户外活动?
风和日丽之时,很适合去户外走一走。清明节习俗中,便有荡秋千、放风筝、踢足球、拔河等多种活动。
秋千最初流行于北方,《艺文类聚》中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唐代,荡秋千已经兴盛,并有“半仙之戏”之称,是寒食节、清明节的主要娱乐活动。宋代,人们还发明了“水秋千”,据资料记载,清明节前后,都城汴京的金明池里会举行水秋千表演。
到了元明清时期,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人们甚至将清明节称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清明时分生机盎然,这些强身健体的户外活动,是对人类生命活力的展示与张扬。
清明节为啥流行放风筝?
风和日丽的清明时节,很适合放风筝。风筝早期用于军事活动,曾被称为风鸢、纸鸢、纸鹞、鹞子等。民间传说中,风筝是楚汉相争时谋士张良创造出来的。
最迟在唐代,已流行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宋代《武林旧事》中记曰:“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此外,有的地方人们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最后会选择将线割断,寓意让风筝带走一年的霉气。
蹴鞠与拔河曾用于军事训练?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传说“蹴鞠”也是为训练军队而发明的一项活动,起初没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唐代时,“清明蹴鞠”已十分流行。
早期的鞠是以皮革制作的实心球,唐代的鞠出现了充气球。宋人很喜欢清明蹴鞠,《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都人出城采春,“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同样,拔河最早也出现在军事训练中。春秋时期的楚国一带,军中已经出现拔河运动,用来训练士兵,称为“牵钩”。
唐代以前的拔河活动以拉扯竹索为主,到了隋唐时期已将竹索改为绳。唐景龙四年清明节,皇宫中举行过一次拔河比赛,场面较为盛大。
此时为何要去踏青?
清明之时,生机勃勃,正是春日出游、亲近大自然的好时候。郑艳说,人们于此时前往郊外远足,也称踏青。
踏青又叫踩青、春游,起源很早,但最初并不在清明,唐代以后随着清明节的形成和地位上升,才逐渐成为清明节的习俗内容。
踏青是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表达人们崇尚自然、顺应物候的态度,民谚有曰:“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揭示了踏青具有重要的养生功用。
清明为何要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的节令食品之一。郑艳说,食用青团的习俗早先属于寒食,是寒食节祭祀祖先的食物,也称为粉团。
宋代《岁时杂记》中提及两浙习俗时说到,因为养蚕禁火的缘故,所以用青团红藕作为冷食,算是寒食节的遗风。
明代郎瑛《七类修稿》提到,“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由此可知,青团是由染青色的饭演变而来,到明代就变为青白团了。
《清嘉录》中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因为清明节与寒食节逐渐融合,所以吃青团也就成了清明节的时令食俗。
清明节还有哪些美食?
清明节的食俗很丰富。郑艳说,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兼种五谷杂粮,清明节食物就多以各类面粉为原料,主要有馓子、子推燕、子孙饽饽、蛇盘兔、石头饼等。
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清明节食物多以稻米或米粉为原料,主要有青团、糯米饭、清明粽、茧圆子等。
清明节食品花样繁多,但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大多数食品可以冷食,这与清明节与寒食节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关。
比如,老北京有寒食十三绝,即驴打滚、艾窝窝、糖耳朵、糖火烧、姜丝排叉、芝麻酱烧饼、萨其马等等,也是清明的节令饮食。
可以如何送上祝福?
此前有人表示,清明节绝对不能说“祝你快乐”。
郑艳则认为,“清明节快乐”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可以的,但是要分场合、分具体情况,主要在于人们对于清明节的关注点不同。
“随着历史变迁,清明节融合了诸多习俗活动,文化内涵有很多。”她表示,清明节作为寄托思念、追悼的日子,很多人会去扫墓祭祖,如果此时祝快乐,可能有些不合适;但如果人们只是出门踏青或者郊游,那祝一声“快乐”未尝不可。
当然,如果无法判断对方在清明节的活动,或许可以简单明了地道一声“平安”“安康”,似乎更为稳妥。(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7月26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270元 上调51个基点
- 河南省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 中国音乐家协会赴英文化交流专场音乐会举行
- (经济观察)新能源汽车成北京国际车展主角
- 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超1.5倍 我国自主品牌出口进入新阶段
-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台海局势不稳,中美关系难安
- 上半年中国铁路发送旅客突破20亿人次 创历史同期新高
- 江南华南及河北辽宁等地有较强降雨 南方地区高温天气将进一步缓解
- 不只是医书!带你了解真正的《本草纲目》
- 全国统一大市场,到底该怎么建?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 美媒:美国海军补给舰在中东执行任务时受损
- 北大光华与腾讯云共建AI通识课:加速大模型落地产业场景创新
- 除了调来调去,我们的假期还能怎么休?
- 酒泉新观:瓜州“甜”风正劲,以瓜为媒盛情邀客
- 鄂韩企业携手开拓数字智能产业商机
- 首届世界公园城市主题摄影大赛启动征稿
- 西电东送要转向“绿电高速”
- 尼日利亚新总统宣誓就职 经济与安全成为关键词
- 钟声:构筑“小北约式”三边同盟损害亚太和平稳定
- 鄱阳湖水位持续超警 道路被淹村镇抢建“便民桥”
- 热门推荐
-
- 选座是增值服务还是消费陷阱?
- 释放消费潜能 繁荣消费市场
- 吉林省多部门集中发布优化营商环境举措
- (乡村行·看振兴)从荒地到绿园,海南澄迈苦丁茶带来“甜”日子
- 【世界说】挪威记者指出美国“好战”事实 质问北约前秘书长:如此行径还坚持“中国威胁论”?
- 中韩青年交流会暨时装艺术交流文献展在首尔举行
- 海口首次开通英国国际客运航线
- 涨涨涨!国际金价创历史新高!
- 数字教育如何赋能终身学习?多国校长探讨“变局”与“新机”
- 【地评线】飞天网评:“五一”消费映照中国经济活力
- 绿色智慧港口引领我国水运高质量发展
- 以石家庄二中男篮夺冠为题材 电影《空中接力》创作拍摄启动
- 湖南出台措施支持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 专访《无价之宝》导演张大鹏: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无价之宝”
- 中国民族音乐周即将在福建厦门举办
- 前十一月广州外贸进出口额突破万亿元
- 快递小哥宋学文:小快递有“大学问” 超30万件包裹零误差
- 报告称单身男女看似躺平实则渴望恋爱
- 北京将营造城市消费新场景 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 海南三亚至广东湛江省际跨海直升机航线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