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装到妆容完美复刻 一群大学生演活了“汉宫春晓图”
从服装到妆容完美复刻106位古代画中人毕业展演引关注
一群大学生演活了“汉宫春晓图”
女子踏着轻盈步伐,跃出静止的画幅;男子执扇捧鸟,参差于杨柳春烟中……这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3届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上的一幕——这一主题为“以画入戏”的沉浸式人物造型艺术展,灵感正是来自于中国古代传世名画《汉宫春晓图》
60多名毕业生“复活”106位古代画中人,从服装到妆容,让古风一一复现。师生们从古书、古画中寻找素材,完成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以画入戏”收获千万流量
作品在网上发布后,引发关注,“复活版《汉宫春晓图》”收获了千万流量,“能获得这么多关注也是意外之喜”。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周朝晖老师是此次“以画入戏”的总策划。
“这一次的毕业设计实际上是把同学们这几年所学的看家本领都拿了出来。”周老师说,该院的同学们大学期间学习的基本功便是人物形象设计,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工艺,以及各式舞台化妆、戏曲化妆、生活美容化妆。
“最近几年,《唐宫夜宴》《只此青绿》这样的文化作品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创作者找到了咱们的传统文化中最亮的元素,带来文化内涵上很深的征服力。”周朝晖说这几年他们一直在做一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复活”古画经验,“我们曾经在长沙梅溪湖艺术中心做过《华夏霓裳》——把中国先秦时期到现代的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典型服饰进行复原,其中就复原了唐代张萱的《捣练图》。”
同学们从服装和造型上认知中国传统服饰之美,也是一种沉浸式学习的过程。在摸索过程中,周老师和同学们对“复原古画”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后周老师决定带着同学们开展一次大的创作,“我们想找到一幅很美的古画,后来经过筛选,决定‘复原’《汉宫春晓图》。”
《汉宫春晓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仇英用手卷的形式徐徐展开,描述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人物皆穿着唐代以来的衣饰。取名汉宫,是当时对宫室的泛指。整个画幅上的人物和角色也十分丰富,画中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共115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
“想要‘复原’人物如此丰富的传世画作是很大的挑战,60个同学花了一整个学期来‘复原’这个作品。”周朝晖老师介绍说,“此次,每个同学‘认领’两个人物的造型,仔细研究服装配色和妆容造型。三位服装老师、三位妆造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工作,过程很艰苦,但大家收获更多。”
“复活”画中人服装和妆容精益求精
“还原古代服饰,要做到色彩、文化属性和历史性相对真实。”周朝晖老师说,“同学们尽可能用类似的材料来复原。我本人负责面料、色彩的统筹,另有两位老师指导同学们打样、完成制作。”
服装的呈现和复原并非易事,人物数量较多、风格多样化的《汉宫春晓图》更是加大了还原难度,“我们的前期准备就做了有三周左右的时间。”
在提到前期准备时,毕业生王芝凤说,“为了保证效率,我们先分成小组,逐步分析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主要的场景等,在基本了解调研后,再把具体的人物分给每个同学,进一步研究每个角色,包括发型、妆容、服饰等。最后我们再汇总,一起制作。”
王芝凤和小组成员对自身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服装的还原上,为了保证完美的还原效果,除了要求服饰的颜色,还对材质、纹样有着较高的要求。
“比较困难的一点是纹样的复原。”在服装准备的过程中,王芝凤和小组成员发现,市面上的服装,很多纹样都是原创的或现代的,不符合画中呈现的复古纹样的要求。为了精益求精,大家一致决定参考资料自己绘制纹样。“我们首先参考了古画上的花纹,也参考了同时期衣服上的纹样。”王芝凤说,团队中很多同学都是自己买来纺织染料,把面料铺开,画完再裁板。
能让古画中的人物灵动地出现在舞台上,妆容和造型也格外关键。“同学们完成了服装设计后,就进入了妆容、饰品的研究和设计。”周朝晖老师说,妆容和饰品里也很有门道,“当时的人是什么样子的,怎么来做,所有细节都需要仔细研究才能完成。”
古画上的妆容虽然清淡典雅,但并不适合直接搬上舞台。为了保证整体的协调性,需要导演和师生根据舞台的实际情况做各种调整,这对大家来说也是一大考验。
参与设计的同学,通过比对几十种妆面,最终选择了宋代女子的三百珍珠妆。李翠兰同学介绍了妆容设计时的巧思,“先在额头、下巴、鼻梁这三处着重涂白,使得额头看上去更为宽广明亮,下巴更为饱满,鼻梁也更加高挺。然后加上珍珠点缀,在两鬓、眉间还有面颊上贴上珍珠。”
李翠兰说,为了在舞台上既体现《汉宫春晓图》的古典之美,也能结合灯光舞美呈现出最好的演出效果,她们特别选用珍珠让人物形象更为立体。
“妆容的部分,同学们都是拿着高清放大的图片。”周朝晖老师讲道,同学们仿佛化身“古画大侦探”,仔细研究古画中的服饰和妆容里的秘密,“古画中的妆容设计和当代的妆造思路并不一样,需要一点一点仔细研究。”
除了妆容考究,设计学院的同学们也着重设计了舞者们的发饰。艺术展中呈现的发型精巧,每个角色的头饰各不相同,百花齐放,十分灵动。“饰品主要用到了簪和钗。”李翠兰介绍道,簪是中国古代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和装饰工具,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
毕业展演上热搜“最后一课”特别有成就感
“因为时间紧张,从选舞蹈演员到排练设计,到最终的舞台呈现,《汉宫春晓图》的舞蹈团队只花了短短七天时间。”参与舞蹈呈现的梁茂林同学讲到筹备时的情况还历历在目,“画中能提取到的内容不算太多,尽管能够感受到画面的灵动,但具体怎么演绎还需要设计。在前期我们找了很多资料,我们学习了明朝时期的宫女、仕女怎样逗孩子和哄孩子,那种灵动的状态是我们需要在舞台上再现出来的。”梁茂林说,根据古画中的不同篇章,舞台的呈现将画幅分为六个章节,除了《戏婴》篇,梁茂林还参加了《扑蝶》的演出。
在后一幕中跳跃的动作较多,多次跳跃的动作表达能传递给观众一种快乐灵动的情绪,这形成了舞台上的演员与舞台下观众的联结。而为了呈现这一细节,准备过程也颇费了一番工夫。“排练时,演员跳舞会踩到过长的裙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同学们就要不断地修改尺寸。” 王芝凤说,跳舞过程中披帛会掉落,所以我们会采用别针固定,发饰和钗也都要用U形夹固定。
整个排练集中在五天完成,时间紧任务重,这成了舞蹈系同学们筹备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每天晚上都要刻苦训练,基本上每天结束都已经晚上11点了。最后的联排过程更是紧张,要连续排练一整天,以确保舞台不出错。”回忆起那段排练的时光,尽管很苦很累,但梁茂林依旧珍惜这种感觉,“一方面要把自己扮演的角色演活,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每个动作连接顺畅,还要让观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导演要求很高,一个动作不到位,就让我们反复跳,眼神、手位、情绪都一点马虎不得。”
2023年初春,“以画入戏”为主题的中国古代传世名画《汉宫春晓图》沉浸式人物造型艺术展正式登台,106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舞台不仅呈现了服装和造型,导演和同学们还将古画中的非遗项目一一呈现在舞台上,同学们装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戏婴、送食、挥扇,生动地呈现了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
40分钟的艺术展,同学们“复活”众多的古人形象,细腻入微、神采飞动、精丽艳逸、栩栩如生的姿态,宛如一幅穿越千年生动的历史宫廷生活纪实画。
艺术展演结束后,同学们的大学毕业设计展也画上了圆满句号。“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觉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王芝凤同学感叹说。
几天后,这场展演意外冲上了热搜。网友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毕业作品,很好地展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是很好的毕业作品展示形式。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这种将传统文化可视化的表演和展现方式,不仅是对中华文化有较高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对以表演传承传统文化的形式的创新,是具有创新和实践意义的课程。
对同学们来说,成长也是在实践中发生的。“刚开始同学们拿到这个‘复原’项目时,会觉得复原好像并不需要创造,照着做就行了。但在执行阶段大家才发现,一切都没有想象得容易,完美都要渗透汗水。”
在周朝晖老师看来,正是在这个“复原”的过程中,同学们和中国服饰史产生了亲密联结。“设计本身应该是建立在思想内涵基础上的创造,如果同学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不了解,空谈创造和设计会成为无根之源。当青年学生挖掘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古代的妆容发饰、服饰用品都很精美。学生在挖掘的过程中,力图完善,精益求精,对自我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周朝晖说,这次艺术展可以说是给毕业班同学们珍贵的最后一课。供图/受访者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实习生 张煜佳 田璐瑶
统筹/林艳 张彬
(北京青年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探访江西南康电商产业:看“小屏幕”如何撬动“大市场”?
- 中国科研团队揭示中尺度涡对全球大洋鱿鱼渔业的影响
- 文旅部办公厅:加大力度整治“不合理低价游”
- 中国住建部部长:房地产市场还是有很大潜力和空间
- 也门小伙在兰州留学收获爱情:中国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 “职业倦怠”能靠“精神离职”解决吗?
- 白菜变“金菜” 韩国紧急从中国进口求解困
- 【8小时之外,我能离线吗?】“老板随时有事,我根本不敢离线”
- 11天展期接待读者33万人次 2024年北京书市更具活力
- 报告:二季度北京零售物业及新经济地产投资升温
- 寻求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 2024研考昨日开考 高校这些举措让考生“暖身又暖心”
- 广西自贸试验区五周年:面向东盟产业加速发展
- 通讯:探访在中国边城二连浩特说汉语的外国客商
- 天下禅茶出径山 中国茶圣节在杭州余杭开幕
- 中国电视剧年度盛典揭晓 《人世间》获年度大剧
- 新疗法或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 俄媒:莫斯科近郊恐袭事件嫌疑人乘白色汽车逃离
- 液化气罐事故频发 事故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安全隐患?
- 台风过后珠海多个口岸逐步恢复畅顺通关
- 热门推荐
-
- 西安交响乐团户外公演线上举行 乐迷“云端”共度中秋夜
- 第十二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在京召开
- 警惕“罚款式创收”,让市场“休养生息”
- 北京丰台一小区户外电动车棚起火 未造成人员伤亡
-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正在构建
- 中国红十字会紧急调拨救灾物资支持湖南华容救灾工作
- 国宝级古生物化石亮相辽博 还原中生代生活场景
- 近300人遇难!摩洛哥罕见强震为何造成如此大破坏?
- “2024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召开
- 涌动春意与活力 道路“焕新”为“流动的中国”注入强劲动力
- 京津冀协同推动家政提质扩容
- 三星堆考古发现玉石器作坊区
- “全域协商”找到职企双方“最优解”
- 节前“淘金”热潮再起
- 广州打造“数字助老”老年友善医疗示范点
- 《捧果篮的男孩》首次亮相国内美术馆
- “地震被压在废墟下的小男孩”居然是AI生成的 记者调查
-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 “日月同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辉教授水墨作品巡展”启幕
- (第六届进博会)连续六年进博会 “高水平开放”是一以贯之的“进博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