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题材纪录片: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随着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中外留学生的双向流动逐渐回暖。跨国留学既推动了全球文化教育资源共享,也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外青年知识群体的双向流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自1872年清政府首次官派学生赴美留学起,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异国求学,在时代风云际会中留下无数动人故事。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纪录片工作者聚焦跨国留学,拍摄出多部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录留学生的生存境遇与生活点滴,直面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助力中国形象塑造,促进了中外情感共通。
重返历史现场
“文以载道”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历史和文化自觉。留学历史题材纪录片通过“记忆之场”熔铸国人的集体记忆,构建多层级精神场域,深化了观众对群体、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04年5月,5集纪录片《幼童》播出,在回到过去、忠于史实方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它为观众保留了一系列原始画面和原声音响,丰富的史料和跨越中美两地的采访奠定了客观叙事的基础,从而把观众带回100多年前的美国,和一群孩子共同穿行久远的岁月,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栩栩如生地重现在观众面前。与之类似,《踏寻先辈的足迹》《百年留学》《留法岁月》等回溯我国留学历史的纪录影像,从重大事件到个体命运,从历史烟云到生存百态,展现了特定时代下留学青年的爱国热忱与民族精神。《踏寻先辈的足迹》讲述了周恩来、秋瑾、梁启超、宋教仁在日本留学期间发生的故事,重温了先辈们海外求知的峥嵘岁月。《百年留学》从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美学生容闳讲起,一直到当下的海归群体,全景式描绘了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发展历程。《留法岁月》真实再现百年前1800多位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子在法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讲述了他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
叩问并重新阐释历史,挖掘留学历史的当下价值与意义是这些纪录片的主旨。它们串联起民族的过去、个体的当下以及未来的希望,用虚实影像激活了人们的感性体验。
聚焦现实当下
当今世界,无论是中国学生渡洋求学,还是外国青年来华学习,当一个个留学生置身迥然有别的异国生活场景时,心理、情感和思想难免受到冲击,留下无数难忘的瞬间。纪实影像的魅力主要缘自表现对象是“人”,从普遍人性、日常视角关注个体的生死爱恋、悲欢离合、奋斗希望,打破民族、国界、肤色的区隔,触发心灵相通、休戚与共的共情效应。
在讲述当代留学故事的纪录片中,《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我的留学故事》《巴黎只是一个开始》《我们》《WE留学生》《一次远行》等直面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多侧面展现当代海外留学生的生存境遇、生活图景与生动实践。1999年播出的《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曾引发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由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拍摄完成,用4年时间记录了300多个人物的点点滴滴,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赴日留学生的真实生活与心路历程。《我的留学故事》中的16位主人公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呈现了他们在国外学习生活的千姿百态,反映出留学生活的丰富多样。《WE留学生》以美国名校的本科留学生为记录对象,探讨并关注赴美留学生在学习、文化融入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近期值得关注的是腾讯视频出品的《一次远行》,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在网络平台征集故事线索、寻求拍摄对象,最终5位中国年轻人在4个国家组建远程合作团队,进行了历时16个月的跨国记录,讲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在困局中寻找光亮的故事。
这些现实题材留学影像把握时代脉动、紧扣时事热点,以纪实风格展现个体的真挚情感、真实奋斗、真切体验,因其具有的烟火气和情感温度,让中国留学生的异国生活图景充满独特魅力。这些真诚而质朴的日常影像,呈现了海外学子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彷徨和勇气、泪水与欢笑,因人心相通而被世界观众所接受。
关注“自塑”“他塑”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更重要的是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无论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的留学影像,创作主体和表现对象均为中国人,是一种“自塑”形象。在国际传播语境中,单一的叙述主体、“自塑”形象的说服力往往要打折扣,这就需要打破“我说你听”“我讲我的故事”的创作惯性。在这个意义上,留学纪实影像的另一个对象——在华留学生,应当更受关注。
在中国的视听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娴熟地运用中文进行交流沟通。他们不仅乐于与中国观众分享自己国家的习俗、美食,也常常讲述对中国认知的变化和在中国生活的感受。这些在华留学生“他述”视角的中国故事与“他塑”视角的中国形象,借助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触达了不同国家观众群体,拓展了中国形象的传播渠道。可以想见,这些知华友华的留学生毕业后,无论回国还是去其他国家工作,都让他们讲述的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场域中更有力量。一些外国留学生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他们深入城市乡村,就非遗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城市发展等热点议题拍摄纪录片,讲述了他们眼中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国际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外国来华留学生也日益增多。让世界愿意听、听得懂中国故事,继续深度开掘和传播留学题材纪实影像是重要途径之一。在网络视听传播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代,留学题材纪实影像凸显了跨地域、跨国别、跨文化传播的优势,在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方面还有深入挖掘的巨大空间。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副院长)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3月17日第07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vivo发布自研蓝心大模型及OriginOS 4系统 多领域创新成果亮相
- 跨界联名成功密码:瞄准年轻人的“第一杯”
- “最美乡贤”夏永祥:身兼数职乐此不疲
- 当现实愈趋“科幻”,科幻电影路在何方?
- 上春山下江南 清明长三角民众“百变”踏青
- 国家能源局:2023年煤层气产量达117.7亿立方米 同比增长20.5%
- 这座黄河入平原的节点城市,为保“大河安澜”做了什么?
- 韩国外交官:韩中建交以来硕果累累 正保持各层级交流合作
- 陕西一企业废水处理项目发生炸裂事故致4死6伤
- 铁路上海站迎来“五一”假期返程客流高峰 预计到达旅客58.0万人次
- 加拿大政府2025年暂停“父母和祖父母家庭团聚计划”移民新申请
- 未成年人玩“密室逃脱” 意外受伤谁担责?
- 洞悉蓉城发展趋势,国锐为三圣乡定制纯正中央公园奢宅
- 作家鬼子历时18年出新作 展现当代乡村的时代变迁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破7
- 风雅颂中华 福建漳州举办2023年中秋国庆诗会
- 北京至天津宝坻区通勤定制快巴4月22日开通试运营
- 专家研讨文物保护:如何更好保护文化遗产?
- “山东造”乘中欧班列闯国际市场 “鲁字号”产品旺销海外
- 万千气象看福建·唱响海上牧歌丨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匠心汇聚 薪火相传
- 热门推荐
-
- 新疆兵团居民巧手“裁”出美好生活 创业成就美丽事业
- 北美票房:《毒液:最后一舞》助北美周末票房止跌回升
- “黄牛”们太猖獗 消费者无奈弄出防“牛”招儿
- 增量、上新、提速、便捷……中国铁路调图“图”的是什么?
- 专家紧急提醒:不能随便往鼻孔里塞这个东西!
- 美媒:美机密文件泄露始于一年多前
- 6月下旬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19种产品价格上涨
- 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宣布支持拜登 或影响关键战场州选情
- IMF预测:2025年日本GDP或将被印度赶超 跌至世界第五
- 全国秋粮收购超1.4亿吨 粮食市场供应有保障
- 跨境电商再迎政策“红包” 加速助力外贸结构优化
- 南京助力主理人小店蓬勃成长:让年轻的梦想成为城市的“窗口”
- 深圳罗湖海关查获一宗旅客藏匿毒品走私进境案
- 粤西融湾“快车道”全线开放双向八车道通行
- 聚焦县域医疗卫生健康 中国超声医学发展大会浙江召开
- 澳大利亚古稀华人厦门同安寻根
- 今年1至4月西藏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4.39亿元
- (成都大运纪事)成都大运会供电进入赛时保障阶段
- 海南东方市附近海域沉船失联9人安全获救
- 北美票房:恐怖片《危笑》首映登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