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题材纪录片: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随着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中外留学生的双向流动逐渐回暖。跨国留学既推动了全球文化教育资源共享,也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外青年知识群体的双向流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自1872年清政府首次官派学生赴美留学起,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异国求学,在时代风云际会中留下无数动人故事。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纪录片工作者聚焦跨国留学,拍摄出多部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录留学生的生存境遇与生活点滴,直面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助力中国形象塑造,促进了中外情感共通。
重返历史现场
“文以载道”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历史和文化自觉。留学历史题材纪录片通过“记忆之场”熔铸国人的集体记忆,构建多层级精神场域,深化了观众对群体、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04年5月,5集纪录片《幼童》播出,在回到过去、忠于史实方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它为观众保留了一系列原始画面和原声音响,丰富的史料和跨越中美两地的采访奠定了客观叙事的基础,从而把观众带回100多年前的美国,和一群孩子共同穿行久远的岁月,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栩栩如生地重现在观众面前。与之类似,《踏寻先辈的足迹》《百年留学》《留法岁月》等回溯我国留学历史的纪录影像,从重大事件到个体命运,从历史烟云到生存百态,展现了特定时代下留学青年的爱国热忱与民族精神。《踏寻先辈的足迹》讲述了周恩来、秋瑾、梁启超、宋教仁在日本留学期间发生的故事,重温了先辈们海外求知的峥嵘岁月。《百年留学》从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美学生容闳讲起,一直到当下的海归群体,全景式描绘了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发展历程。《留法岁月》真实再现百年前1800多位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子在法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讲述了他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
叩问并重新阐释历史,挖掘留学历史的当下价值与意义是这些纪录片的主旨。它们串联起民族的过去、个体的当下以及未来的希望,用虚实影像激活了人们的感性体验。
聚焦现实当下
当今世界,无论是中国学生渡洋求学,还是外国青年来华学习,当一个个留学生置身迥然有别的异国生活场景时,心理、情感和思想难免受到冲击,留下无数难忘的瞬间。纪实影像的魅力主要缘自表现对象是“人”,从普遍人性、日常视角关注个体的生死爱恋、悲欢离合、奋斗希望,打破民族、国界、肤色的区隔,触发心灵相通、休戚与共的共情效应。
在讲述当代留学故事的纪录片中,《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我的留学故事》《巴黎只是一个开始》《我们》《WE留学生》《一次远行》等直面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多侧面展现当代海外留学生的生存境遇、生活图景与生动实践。1999年播出的《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曾引发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由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拍摄完成,用4年时间记录了300多个人物的点点滴滴,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赴日留学生的真实生活与心路历程。《我的留学故事》中的16位主人公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呈现了他们在国外学习生活的千姿百态,反映出留学生活的丰富多样。《WE留学生》以美国名校的本科留学生为记录对象,探讨并关注赴美留学生在学习、文化融入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近期值得关注的是腾讯视频出品的《一次远行》,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在网络平台征集故事线索、寻求拍摄对象,最终5位中国年轻人在4个国家组建远程合作团队,进行了历时16个月的跨国记录,讲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在困局中寻找光亮的故事。
这些现实题材留学影像把握时代脉动、紧扣时事热点,以纪实风格展现个体的真挚情感、真实奋斗、真切体验,因其具有的烟火气和情感温度,让中国留学生的异国生活图景充满独特魅力。这些真诚而质朴的日常影像,呈现了海外学子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彷徨和勇气、泪水与欢笑,因人心相通而被世界观众所接受。
关注“自塑”“他塑”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更重要的是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无论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的留学影像,创作主体和表现对象均为中国人,是一种“自塑”形象。在国际传播语境中,单一的叙述主体、“自塑”形象的说服力往往要打折扣,这就需要打破“我说你听”“我讲我的故事”的创作惯性。在这个意义上,留学纪实影像的另一个对象——在华留学生,应当更受关注。
在中国的视听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娴熟地运用中文进行交流沟通。他们不仅乐于与中国观众分享自己国家的习俗、美食,也常常讲述对中国认知的变化和在中国生活的感受。这些在华留学生“他述”视角的中国故事与“他塑”视角的中国形象,借助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触达了不同国家观众群体,拓展了中国形象的传播渠道。可以想见,这些知华友华的留学生毕业后,无论回国还是去其他国家工作,都让他们讲述的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场域中更有力量。一些外国留学生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他们深入城市乡村,就非遗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城市发展等热点议题拍摄纪录片,讲述了他们眼中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国际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外国来华留学生也日益增多。让世界愿意听、听得懂中国故事,继续深度开掘和传播留学题材纪实影像是重要途径之一。在网络视听传播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代,留学题材纪实影像凸显了跨地域、跨国别、跨文化传播的优势,在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方面还有深入挖掘的巨大空间。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副院长)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3月17日第07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聚焦海峡论坛)台胞调解员的大陆“调解记”:信任成为我做好人民调解事业的不竭动力
- 乌克兰宣布:6月11日14时至23时全境实施停电
- 第三届新时代涉藏基层宗教治理论坛在青海举行
- 韩国最大在野党党首:“尹锡悦不再是韩国总统了”
- 中国光伏产能过剩了吗?工信部回应
- 暑运客流稳中有增 “流动的中国”彰显活力
- 福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完成首单数据资产融资
- 浙江横店片场假期“不打烊” 超4万名影视从业者忙碌
- 专场招聘、职业生涯体验 江苏青海携手联动促就业
- 5G已融入超六成国民经济大类
- 2024年公祭伏羲大典在甘肃举行 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
- “中国杨梅之乡”湖南靖州10万亩杨梅开摘 寄递全国218个城市
- 中新真探:凉拌海蜇头中铝含量超标,不能吃?
- 截至6月末中国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票据余额达2264亿元
- 锦绣中国年|新疆喀什:一桌年夜饭 浓浓团圆情
- 商务部:中国在南亚地区累计投资接近150亿美元
- (第七届进博会)蔡司大中华区总裁:企业要保持全球领先,必须立足中国
- 首届京津冀晋吉湿地生态观鸟节天津举办 15只被救助珍稀鸟类放归自然
- 吉林洮南首届杏花节开幕 游人尽享花海魅力
- 美国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包藏霸权之心
- 热门推荐
-
- 宁夏开展全国孤残儿童护理员高级技师、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 江西共青城烘焙师创业记:给面包融入“爱的味道”
- 青海试点医保移动支付
- 乡土变创业热土:“Z世代”回流 解锁农业“新玩法”
- 两岸百名中小学(中职)校长厦门共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 北京至河北涿州通勤定制快巴5月27日开通运营
- 截至6月底科创板上市企业总市值达6.72万亿元
- 唱出原生民歌魅力 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在江西龙南闭幕
- 台风“贝碧嘉”已致菲律宾6死11伤 逾20万人受灾
-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发布 120项制度创新成果推动新进展
- 第三条进出新疆铁路大通道扩能改造顺利完工
- 学习类App亟待正本清源
- 八旬奶奶血压飙升竟与降压药剥开存放有关
- 新疆自贸试验区喀什片区揭牌“满月” 喀什市区块交出何种“月考成绩单”?
- 一男子试图带刀进入美国国会大厦游客中心被捕
- 新漫评: 挥舞美元大棒 美国“霸权游戏”祸害世界
- 外媒:苏格兰首席部长哈姆扎·优素福将辞职!
- 清洁能源温暖高原寒冬—西藏不断推进供暖工程建设持续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 天津两会观察: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和管理势在必行
- (经济观察)中国四大行上半年净赚5953亿元 持续助力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