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书订货会作家分享“书”外事
在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多位作家亮相不同展馆,与嘉宾对谈创作体会,与读者分享写作背后的心路历程。
《大春秋》作者李舫:写作是回溯与发现的过程
2月24日,作家、文艺评论家李舫的两部作品《大春秋》《中国十二时辰》的分享会在湖北展馆举办。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等作为特邀嘉宾莅临活动现场,与李舫进行对谈,就《大春秋》和《中国十二时辰》的创作特色、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大春秋》用多首诗词连接起中国历史的士、脉、道,以文学的手法抒写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流,因其思想和艺术的高品质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诚如颁奖词所言,它“穿越古今,气势雄强,以寻根和守望确证中华文化的磅礴力量”。《中国十二时辰》则以脱贫攻坚为主线,将飞驰的中国浓缩在一天的十二个片段中。
李舫表示,对于一位写作者而言,所有的文字都应该是喷薄而出的,这种喷薄而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日积月累的所思所悟自然而然流诸笔端。她说,《大春秋》是阅读之书,她在日常阅读中,会思考理想与信念、人类与世界、文明与传承、时间和空间、历史与文学、经纬与未来这些大问题。而《中国十二时辰》是行走之书,过去几年的脱贫攻坚战让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有幸走过这样的地方、看到这样的奇迹,于是把这样的奇迹记录了下来。
《彩瓷帆影》作者纪红建:揭开鲜为人知的长沙彩瓷历史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纪红建的全新力作《彩瓷帆影》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办了首发式。该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寻访长沙彩瓷历史踪迹,展现“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的作品。
纪红建的家乡,就在离铜官窑唐朝窑址不远的地方,因此他自称是彩瓷的“娘家人”。老家、彩陶源村唐朝窑址、铜官古街上的陶瓷作坊,在地理上呈三足鼎立之势。纪红建坦言:“(这些)已经植入了我的记忆,甚至灵魂深处。但遗憾的是,我过去所有的认知和情感都是那么的狭窄,所有对长沙铜官窑的关注与重新审视,都处于被动。” 从2017年起,纪红建开始以一种“娘家人”的认真,为《彩瓷帆影》积累素材。他从彩瓷故里开始,深入探访长沙铜官窑如何南北融合、创新突破,成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瓷器世界工厂的历程;再从湘江出发,沿长江、东海、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等,探寻长沙彩瓷出江、出海,打拼海外市场,将中国彩瓷文明推向世界的雄心。
创作这部作品的意义何在?这是一直萦绕在纪红建心里的一个问题。“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历史的呈现,对一件事物的探寻?”显然不够,纪红建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仅为了探讨过去,更多的是为了助益当下甚至未来。
创作这部以长沙铜官窑彩瓷为主题的非虚构作品,纪红建更多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
创作中,纪红建始终在努力地将长沙铜官窑纳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描述。他提示读者,在长沙彩瓷兴旺发达的时代,中国也曾是制造大国,石渚窑口生产的彩瓷,是唐朝时名副其实的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今天我们仍能从长沙彩瓷身上借鉴许多。
《问道北大》作者方彪:讲述北大发展历程
2月25日,“北大文化与五四运动——《问道北大:再现一个觉醒的年代》新书分享会”在北京图书订货会团结出版社展位举行,该书作者方彪来到现场与观众交流。
《问道北大:再现一个觉醒的年代》是一本有关老北大的历史文化随笔,着眼于北京大学的使命与传承、北大人与北大精神、北大学统、北大历史等方面,再现那个“大师群集,引领文化新风尚;学生英勇,推动革命新征程”的盛况,从百年风雨中回望,探寻北京大学文化、精神的实质所在,以反思大学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作者方彪为北大学生军总教官白雄远之孙,退休前从事编辑、教学工作,专攻北京学、北京史、北京文化研究,已出版《北京士大夫》《北京简史》等作品。
在活动现场,方彪首先抛出问题“为什么新文化运动在北大集合,为什么五四运动从北大出发”,他以北大人为切入点,讲述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北大人的引领作用,还讲述了蔡元培等历届北大校长呕心沥血建设北大的良苦用心,以及辜鸿铭等北大教授生活与教学中的趣事。方彪表示,我们熟知的那些北大人中有许多“痴子”“疯子”“呆子”,有时做学问往往需要有些“痴心”“疯心”和“呆心”,才能真正做出成绩。
在现场,方彪还对北大人的衣食住行娓娓道来,从不同年代的校服,到延续至今的北大美食,从不同年代教授的住所和学生公寓,到北大的交通变迁,还原了北大的发展历程。
关注
首次以当代作家代际划分的文学丛书亮相
“年轮典存丛书”收录207部经典
2月25日,1号馆新闻中心的“年轮典存丛书”出版座谈活动吸引了大批读者的目光。冯小刚、刘恒、曹文轩、石钟山、笛安、梁豪等围绕这套丛书对谈短经典。
这套丛书是由邱华栋、杨晓升主编,北京长江新世纪策划出品、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典中短篇小说集,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以作家的代际年龄划分的文学丛书,收录了“40后”到“90后”6个代际、70余年、32位作家自选的207部经典作品。
本套丛书的作者,不仅有王蒙、梁晓声、贾平凹等茅盾文学奖得主,叶广芩、冯骥才、池莉、蒋韵等15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有尤凤伟、石钟山、须一瓜、滕肖澜等作品曾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原著作家,更有作品破百万册销量的笛安、李尚龙等新锐青年力量。
“年轮典存丛书”旨在以短经典的力量丰富读者的精神宝库,展现六代作家的年代记忆。本组文/本报记者 张嘉 张恩杰
统筹/满羿
《北京青年报》2023年2月26日第A07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一架飞机在以色列北部坠毁 致1死1伤
- 杭州大面积开放无人驾驶 服务人口超千万
- 蒙古国遭遇冰雪灾害 中国赈灾物资送至灾民手中
- 韩国首尔景福宫外墙遭遇恶意涂鸦 一嫌疑人投案自首
- 浙江高校学子化身文旅体验官 用创意赋能乡村文旅融合
- 2024大连服博会开幕 聚焦“时尚与科技2030”
- (经济观察)外需回暖“加热”中国出口
- 3月19日北京花粉浓度维持极高水平 敏感人群外出应做好防护
- 今年开年中国经济表现如何?一组先行指数感受经济活力
- 2023年产业“四地”赋能青海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西宁召开
- 光伏组件回收潮来临,回收企业为何“吃不饱”又亏损?
- 今春文旅消费活力足
- 歌剧《楚庄王》启动“二改二演” 修改打磨已历时十年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 日本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H3再次发射失败
- 联合国秘书长再访乌克兰 强调黑海粮食倡议需继续延期
- 非洲商品服贸会上寻商机
- 日本一季度实际GDP环比下降0.5%
- 国家发改委:引导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投资创业投资
- 湖北“科技之星”闪耀红毯 院士专家齐亮相
- 热门推荐
-
- 中国13城缴存住房公积金的灵活就业人员同比增长124.1%
- 新疆和田首所本科学校落户 赋能地方产业发展
- 余秀华:我的文字对得起我受到的苦难
- 小满来了 养生别太“满”
- 为什么要调整M1统计口径?央行解读
- 河北涿州211个进水村已全部退水
- 四千余家海外媒体报道显示——中国科幻出海加速
- 可可期货一年暴涨3倍,硬扛一年的巧克力2025年要涨价?
- 法语原版《巴黎圣母院》音乐剧福州上演
- 财政部拟发行2024年记账式贴现(七十六期)国债(91天)
- 徽州晒秋留乡愁 乡村振兴旅游旺
- 截至6月底累计144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中国A股上市
- 2024(甲辰)年海峡两岸共同拜谒炎帝陵仪式举行
- 秦文琛协奏曲音乐会 开启2023年北京现代音乐节
- 美国中央司令部:美空军F-22“猛禽”战机已抵达中东
- 财政部:发行的债券均为国债,未发行过金融债券
- 情侣间的转账分手后能要回吗?
- 支原体肺炎高发 专家:戴口罩、勤通风能有效预防
- 中国五部门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 安徽合肥的绿色转型:巢湖之畔生态与经济双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