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亿斤以上,连续9年的丰收答卷
1.3万亿斤以上,连续9年的丰收答卷(新数据 新看点·特别报道)
总产量13908亿斤!今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新时代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丰收答卷,从何而来?
靠政策。发放稻谷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增加投入支持力度。
靠科技。农业农村部启动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五良”综合性解决方案推广。
靠实干。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粮食产能基础不断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亿万农民一起,共同写就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
——编 者
62.4%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升至2022年的62.4%,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各地区各部门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助力会种地变成“慧种地”。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生产中加快应用,精准播种、智慧灌溉、植保无人机等技术和装备大面积推广。送技到田,服务进村,全国近5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在稳粮保供、增产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项项新技术落地,田间地头激荡着科技动能,凸显农业现代化“金扁担”的硬支撑。科技助力,农业生产不断提质增效。
10亿亩
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农田水利工作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加快,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了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了基础支撑。今年前10月,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约6050万亩。
高标准农田保土保肥保水能力强,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20%,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肥节药绿色种植……目前,我国耕地质量进入持续改善、总体向好阶段。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各地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73%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先进的机械装备是藏粮于技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达180万台(套),大国粮仓根基不断夯实。
农业机械化带来生产方式变革。洒药用上植保无人机,点点手机屏幕就可以精准施肥;电驱动高性能播种机配合北斗导航驾驶,直线误差不超过2.5厘米……上天、入地、联网,各式各样的智慧农机装备“大展身手”,手机成了“新农具”。
农业机械化是节粮减损的重要保障。过去,人工收割小麦费时费力、遗撒损失在5%—8%。如今,使用联合收割机正常条件下平均机收损失仅有1%左右,新型智能北斗导航联合收割机还可进一步减少机收损失。
当前,农业机械化正在从主要作物耕种收环节加快向秸秆处理、烘干等粮食生产全程延伸。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2300万人
农村实用人才数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目前,全国有农村实用人才超2300万人,其中,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800万人。近年来,农村实用人才的示范带动能力持续增强,投身广袤乡村的高素质农民越来越多。2022年,高素质农民中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分别比2021年提高了6.64个百分点、3.46个百分点,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新生力量的加入,推动乡村人才队伍结构持续改善。
当前,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筑巢引凤,强化乡村人才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实施人才工程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创业环境和相应服务,引导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和乡村建设。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培训,进一步发挥好高素质农民在“三农”领域的领头雁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96%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近年来,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5%,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
今年是我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第三年。截至10月,全国新收集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53万余份,由216个农作物制种基地、300个种畜禽场站组成的良种繁育“国家队”,供种保障能力由70%提高到75%。总体看,我国种业科技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今年,各地重点推广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大豆品质明显提升,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推进种业振兴久久为功。要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加快推动高水平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引导资源要素向种业企业聚集,实现种业全产业链现代化。
620万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
经营体系强是农业强国的重要特征之一。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农民合作社超过221万家、家庭农场近400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620万家。超过107万个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成为农民贴心“田保姆”,服务带动小农户9100多万户,覆盖超19.7亿亩次。
组织农户优势显现。农民合作社成员以农民为主体,在稳定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组织小农户开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合作闯市场,有效提高农业经营效率。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给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注入了旺盛活力。
服务带动能力增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经营范围覆盖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开展连片种植、规模饲养,做大做强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的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稿件采写:本报记者高云才、常钦、郁静娴
本期统筹:殷新宇、程聚新、蒋雪婕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9日 02 版)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一些游客擅闯未开放区域 专家建议黑名单制度惩戒
- 广州港南沙港区上半年汽车外贸吞吐量创新高
- 2023中国(宜昌)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开幕
- 山西“守庙人”尹振兴:二十载如一日 当好“国宝”守护人
- 四川凉山预计2028年将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
- 青海正逐步建立以三倍体虹鳟养殖为主体的沿黄冷水鱼产业链
- 广西跨境游升温 中越青年边关逐梦
- 浙江首个石窟寺研修班开班 多省市考古人齐聚“修炼”技能
- 玩转数博会:硬科技中“看见”未来生活
- “王蓉蓉京剧艺术传承基地”在山东烟台挂牌成立
- 9月中国大宗商品指数为103.6% 市场运行继续向好
- 该对医美直播乱象动动刀子了
- 广东广西等地有强降水 冷空气影响北方地区
- 春节将至 江西彭泽米面飘香年味浓
- 性侵未成年人法规再趋严
- 中国央行逆回购操作放量,实现净投放2480亿元
- 杭州亚残运会丨有爱无碍乐活重阳,听独臂大侠与羽毛球的不解之缘
- 数字化激活种质资源价值
- 一运砂船倾覆多人落水 驻菲使馆全力救助遇险中国船员
- 美军方称俄战机拦截并击落美无人机 俄国防部声明
- 热门推荐
-
- “升”获选马来西亚年度汉字
- 全国秋粮收购过八成 “阳光交易”“铁拳行动”发力守护大国粮仓
- 东方雨虹TPO助力中联智慧产业城高质量建设
- 江苏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 西安铁路局开行2024年首趟“丝路号”纳凉主题银发专列
- 十大赛道掀起学技术练技能热潮
- 平凡亦有光——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新型劳动者形象
- 植根海岛特色 浙江嵊泗突破人才评定传统格局
- (投资中国)法工业巨头施耐德电气增设服务业务中国中心
- 何占豪长影执棒再现经典《梁祝》 91岁创作仍不停
- 【中国网评】所谓“亚太北约化”终将是黄粱一梦
- 推动数字贸易繁荣发展
- 被告人余某英拐卖儿童罪案一审开庭
- 防抗台风“银杏” 海南三亚部分涉海景区停业
-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科研成果引俄罗斯医学界瞩目
- 渲染“暑假最可怕”,恐吓式营销该治治了!
- (经济观察)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寻路”
- 中国驻英大使:强烈谴责英方的无端指责
- 上海崇明长兴岛天然气管道顺利竣工
- 澳大利亚悉尼申曲社举办三位沪剧表演艺术家百年诞辰纪念学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