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英歌乘风舞(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核心阅读
今年春节,国家级非遗英歌走红网络,舞者们脸涂油彩,和鼓而舞,步伐铿锵,气势如虹。
英歌是潮汕地区的特色民俗,每逢节庆,各地都会组织英歌舞表演,深受群众喜爱。如今,这一绵延数百年的非遗也在传承发展,改进表演内容、走进学校社区、开发文创产品,在当下生活迸发崭新活力。
“咚咚锵,咚咚锵……”伴着强烈的锣鼓节奏,踏着变化多样的步伐,舞槌上下翻飞,汇聚成激越的变奏与力量。令旗舞动,脸涂油彩的英歌舞者和鼓而舞;英歌所到之处,村民闻声而至,踏步声、锣鼓声、喝彩声交织,铿锵有力,气势如虹。
今年春节,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关注,相关视频在多个网络平台走红,本地群众和四方游客掌声雷动,甚至有人不远千里前来,只为现场感受英歌精彩。
历史悠久
融舞蹈、武术、戏曲于一体
元宵节过后,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舞队纷纷收队,等到民俗节庆和盛大聚会时再次出发。
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文里英歌队,非遗传承人杨应锋正仔细清点服装、道具、乐器和其他物品。最近,他打算恢复每周五、周六晚上的集体排练。在庵埠镇,有几百名英歌队员,每每夜间排练,即使演员不带妆,粗犷多变的步伐、灵动的槌花飞舞,也能引发围观群众的喝彩与掌声。
“英歌舞是融舞蹈、武术、戏曲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取材于《水浒传》中的故事。”杨应锋介绍,英歌在潮汕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平安的象征,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歌在潮汕地区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及社会影响力,每逢春节、元宵等节庆,各地纷纷组织英歌表演,已成为潮汕地区的特有民俗。2006年,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柳剑文表示,英歌得到如此多的青睐,与其蕴含的英雄气概分不开。作为独具特色的群体舞,英歌舞动作粗犷豪放,表演气势十足。杨应锋认为,潮汕英歌与北方“大鼓子秧歌”一脉相承,潮汕居民的祖辈生活在遥远的北方大地,他们把源于北方的扭秧歌带到潮汕大地,并将舞蹈、武术、小说故事、戏曲演技融入其中,进而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街舞”。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古代傩文化的延续,逐渐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门类。大部分研究者则倾向于认为,英歌并无单一起源,这些由来都可能是其在漫长历史中变化发展的一部分。
不管发源于哪里,不管有多少传说,今天的英歌都是数百年来祖辈们留下的文化瑰宝,并在当下持续展现鲜活的生命力。
传承发展
创新表演形式及内容
“女子英歌好飒!”“巾帼不让须眉!”当潮汕英歌走红之际,作为后起之秀的女子英歌队也迅速走红。今年春节期间,在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一场当地首创的男女对打英歌舞点燃了贺岁气氛。参演的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成为新年率先亮相的英歌“女团”。
男子英歌取材自《水浒传》,女子英歌则取材自穆桂英挂帅或者花木兰从军的故事。不同于男队员们的浓墨重彩和威武阳刚,这支由54人组成的女子英歌队,妆容清新,统一刀马旦装束,舞步轻快活泼,喊声清脆整齐,身段英姿飒爽,将女子英歌柔中带刚的艺术气质演绎得淋漓尽致。
西门女子英歌队成立于1952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停滞,女子英歌打法濒临失传,直到2011年才在社区的帮助下重新组建。27岁的吴燕花是西门女子英歌队负责人之一。小时候她在家乡看过英歌演出,非常喜欢。听说西门社区招收女英歌队员的消息后,她赶紧报名,成为第一批队员。“获得更多关注,争取更大舞台,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这项非遗。”这是吴燕花的心愿。
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馆长翁木顺表示,目前英歌表演主要依附于民俗活动,依靠乡土文化代代传承的凝聚力。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说,英歌需要以传统为轴,以时代为本,演绎更多当代故事。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李宏新认为,英歌舞线上线下引发关注,与近些年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密不可分。从女子英歌的探索,到英歌服饰、脸谱、队形的创新,从大型表演与赛事中的频频亮相,到网络平台上的走红出圈,如今,这项绵延数百年的古老非遗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走进当下
进校园、开慕课、做文创
广东卫视湾区春晚上,歌曲《一身正气》以潮汕方言、摇滚乐与英歌舞的跨界混搭,引发大量关注;春节前,一段潮汕青年街头跳英歌舞庆新年的视频走红网络,据不完全统计,原视频点击量近两亿……
英歌舞的走红源自长期的积累。“‘关注下一代,培养下一代’是英歌舞得以长盛不衰的根本。”杨应锋说,他专注于年轻队伍的培养,集中精力做好传帮带。不过他也意识到,英歌表演所需人员多,但过去英歌的技艺传承方式以师徒、祖辈传承为主,技艺传授耗时耗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承传播效果。
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近年来,汕头潮州等地组织英歌进校园、进社区,推动英歌表演技艺的传承发展。现在,加入英歌队伍的年轻人逐年增加,表演水平也逐步提高。近期,汕头市文化馆还成立英歌慕课项目,运用互联网拓宽教学面,20集慕课既教授英歌舞的各项动作要领,也展现出英歌的发展历程、特色,为大众亲近英歌提供了便捷的切入口。
杨应锋介绍,现在潮汕很多英歌队都有自己的视频账号,让更多人看见英歌舞,有的还注册了公司,尝试开发英歌主题T恤、木偶玩具等周边文创产品。
“打造英歌品牌,本质上是打造一个IP,需要专业化、精细化的整体规划和持续深入的推进。在保留传统民俗价值与内核的同时,通过商业化的方式探索新路。”时代文旅营销战略机构董事长兼首席顾问熊晓杰表示。
《人民日报》2023年02月21日第12版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行业首份!伊利供应链报告亮相链博会,推动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
- 外籍专家:新疆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当地人民丨世界观
- 传统中式美学受青睐 云南兴起滇剧妆造体验潮
- 多方建言高素质船员培养 助力大三亚区域涉海经济发展
- 青藏联网工程运行13年 西藏外送水电超90亿千瓦时
-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摸清我国经济家底
- 从复苏走向繁荣的旅游业
-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五周年:“全速奔跑”建设宜业宜居的海滨新城
- 检验检测赋能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
- 广交会观察:外贸“新三样”出口增势有望延续
- 中国企业“大咖”对话山西 共谋合作新路径
- 4月11日央行开展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2024年海南省境外航线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206%
- 这家中国工厂为什么会有个动物园?“老外”走访发现……
- 2023“运河有戏”演出季将推出130余场演艺文化活动
- 儿药市场新格局 OTC品牌葵花药业的突围之路
- 韩江发生2024年第6号洪水 36区县防汛应急响应
- 世界针联健康传播大会暨四省边际养生文化推进会在衢州举行
- 《2023年湖南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 普惠型小微贷款增长23.1%
- 邮储银行承销全国首单混合型科创票据类REITs
- 热门推荐
-
- 我的咖啡、烤鸭、咸鸡去哪了?小区快递架究竟该怎么管?
- 以打工为名偷猎野生动物 5名犯罪嫌疑人被青海玉树警方抓获
- 广东建成古树公园181个 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持续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经济观察)欧盟对华电动汽车下手犯下两错
- “侨味”话剧拥抱开平碉楼
- 让网络虚假新闻无所遁形
- 11天展期接待读者33万人次 2024年北京书市更具活力
- 首届中国(宁德)国际新能源产业及储能装备博览会开幕
- 指望吃黑芝麻丸养发靠谱吗?不是保健品更像零食
- 从文献和考古 互相印证探究“巴人故里”
- 第二届德化“中国白”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开幕
- 生态环境部公布2023年第四季度和1—12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 专家:性早熟影响身高和心理健康 需到正规医院就诊
- 千款甄选商品等你挑 上海启动“丝路云品”电商节
- 海关对携带物品进境征税规定无变化 免税限值为5000元
- 京港澳台少年儿童绘画交流活动成果发布,葵花药业助力中国儿童健康成长
- 中国—东盟深化保险领域合作 创新跨境合作模式
- 高价宠物殡葬收费达万元,“高情绪价值”还是诱导消费?
- 软体机器人迈向绿色 可生物降解人造肌肉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