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装饰与象征:喷泉的文化史
“喷泉”(Fountain)一词,来自拉丁语“Fons”,是一个融合了供水设施和为了装饰与象征目的而建造的喷水设施等含义的词语。喷泉作为人们公认的两大供水末端设施之一,经历了从生活用水设施到城市装饰、财富、权力、市政和宗教象征,最终发展成今天以城市装饰物为主要特征的历程,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
喷泉的起源和基本的功用是供人们获取生活用水,多修建在有泉水涌出的地方,或者是引水管道的末端之处。根据考古发现,目前所知最早的喷泉出现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希腊克里特岛克罗索斯皇宫等考古遗址中也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的早期喷泉的遗存。早期的喷泉多为墙面式,下端一般会修建一个水池,水池可蓄水,多余的水则通过水沟排走。在一些农村社区,喷泉会设置阶梯式的水池,下级的水池可以供牲口饮水。墙面式喷泉作为喷泉最重要的一种制式,在今天的地中海、中亚等地区也依然可以看到。
考古发现和今天的遗存显示在公元前的古代希腊城市中喷泉随处可见,尤其是雅典和科林斯等城市。在希腊城市中,喷泉一方面被建设在居住区域、广场、避难所等作为日常供水之用,另一方面也被建设在宗教场所,尤其是神殿中,满足宗教活动用水。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神一般都住在水边,由此引发了在宗教场所建设喷泉的设计。古代希腊世界中的喷泉多建造在挡土墙、建筑物墙面或者岩石的立面上,喷泉立面的出水口往往会放狮子等动物头像的石雕,水从动物的口中流出。此外,考古发现表明伊特鲁里亚文明中喷泉使用也已经比较广泛,后来罗马时期的建筑基本上覆盖了伊特鲁里亚建筑,因此今天伊特鲁里亚文明中的喷泉使用场景除了绘制在一些花瓶上的图案之外,实际的遗迹比较少见。
喷泉发展史上的革命性阶段是罗马帝国时期。在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疆域修建了大量用于城市集中供水的引水设施。大规模的引水渠的修建,使得罗马城市有了充裕的水资源,喷泉也在此背景下得到广泛建设。以罗马城为例,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罗马城中共修建了11条引水渠,大量水资源被引入城中,推动了罗马城市喷泉的建造。到公元4世纪,罗马城中拥有1352个喷泉,使这个建在喀斯特地貌上的城市成为一个因水而灵动的泉城。罗马帝国时期喷泉的形制是建设在广场或者街道旁边的立形建筑物,或为盆状、或为立柱状,水通过水渠或者管道从地下引到喷泉底部,再通过重力将水压到喷泉的上端,或者流到喷泉的盆中,或者直接从立柱状建筑物顶端流出来。这种喷泉也是供人们取水或者直接饮水之用,其重要意义在于水被压到上方涌出,甚至形成喷出状,为后面的纪念性和装饰性喷泉建设提供了基本原理。
上述制式的喷泉在罗马帝国城市中十分普及。例如,意大利的庞贝古城遗址发现了40多个供居民用水的喷泉,居民从住宅到喷泉取水的距离不超过50米。这些喷泉多为盆形,宽约1.5~1.8米,高0.8米左右,常年有水从盆中心涌出,供附近居民取水的同时还可以清洁街道。在建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竞技场周围,今天仍然可以看到92个供民众取水的喷泉的遗存。因此在罗马帝国时期,喷泉在城市中履行着市政公共供水服务的职能。与此同时,喷泉发展起来更多的功能、拥有了更多的内涵,除了供水之外,出现大量具有纪念性和装饰性的喷泉。当一条引水渠、一座建筑物修建完工,或者是打了一场胜仗,都有可能修建一个纪念性的喷泉。喷泉也成为城市必不可少的装饰物,市政厅、城市中心广场、神庙等重要的建筑都会修建喷泉,遥远的罗马城市也不例外。在今天约旦的古代罗马城市遗址中也都可以看到作为城市中心的神庙前巨大的喷泉废墟。在很多贵族的住宅和庄园中,也都修建有各种各样甚至有专用引水渠供水的规模宏大的喷泉,有的喷泉有上百个喷水口。如此,喷泉的功能和内涵发生变化,具有纪念、装饰、艺术、显示权力和财富、构建帝国文化认同等功能,成为罗马帝国城市公认的符号。
公元5世纪以后,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衰亡,罗马帝国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城市水系统也崩塌了,大量的引水渠变成了废墟,城市中的喷泉也同样停止了运行。这一时期,恰恰有大量的喷泉在欧洲修道院中得以保存,或者为了宗教目的而新建,其他宗教场所中也都修建有喷泉。该时期宗教场所喷泉的制式是为了满足多人清洁身体、具有多个出水口的喷泉。它也有一个专用名词Lavatorium,其词根表明了它与卫生清洁相关。
到了13世纪早期,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贸易兴旺发达,积累起了大量财富,市政建设的资金也由此有了保障。这一时期喷泉的建造不再是为了宗教目的,而是为了装饰或作为城市权力的象征。在城市的中心广场、入城的城门、市政大厅等多建有象征意义的喷泉。在意大利中部经济较为发达的翁布里亚地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中心喷泉。中心喷泉建于中央广场,一侧是教堂,另一侧则是市政厅和民用建筑,象征着宗教和世俗力量之间的抗衡。典型的是佩鲁贾城中心喷泉,在50个潜浮雕画面上,既有代表宗教和神话的场景,也有代表耕地播种、收割、杀猪等世俗场景。另外,一些城市之间存在纷争,战胜一方都要毁坏对方城市的中心喷泉作为胜利的象征,或者是拆散对方城市的中心喷泉运回到自己的城市中,甚至安放在市政大厅中以示对另一个城市的征服,这种遗存今天还能看到。这一切都反映了中世纪喷泉关于权力的隐喻。
除了欧洲地区,喷泉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得到普及,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人类文明交往日趋广泛,喷泉逐渐成为世界各个城市中普遍使用的建筑。例如在中东地区,盆式的喷泉作为装饰物,被广泛建设于中心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喷泉是阿拉伯花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今天伊比利亚半岛上遗存的很多阿拉伯花园中都可以看到造型独具特色的喷泉。值得注意的是,中东地区人们的住宅中也经常会看到喷泉,甚至将喷泉建在室内,起到装饰和降温的作用。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目前仍有69座历史上修建的喷泉,这些喷泉体现了欧洲移民对当地社会的影响,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融入了城市文化血脉。建于19世纪末的菲律宾马尼拉圣克鲁斯广场的卡里多喷泉,则是基于“一个城市不能没有标志性喷泉”的理念而建造,目前已经成为马尼拉重要的文化标志和历史遗产。
将水喷向更高的空间是人们不断追求的一种目标。建于1951年的日内瓦喷泉,将水喷射到了140米高的空中;沙特阿拉伯吉达的法赫德国王喷泉喷出的水高出红海260米,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喷泉。在经历了财富、权力、政治、宗教象征的历程后,作为一种装饰物,喷泉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共同喜好的一种与水相关的建筑文化符号。(作者:郑晓云,系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30日 14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抖音“山里DOU是好风光”2024年三大举措助力乡村旅游数字提升
- 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家咖啡馆发生爆炸致1人死亡30人受伤
- 商务部:将推动出台支持汽车后市场发展等一批政策举措
-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迎来首条通达南美客运航线
- 中国天然河流过货量最大船闸疏堵解难 “黄金水道”再提速
- 潘岳:把新疆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描述成“被同化”是对中国历史的无知
- 青海:多部门推动野牦牛等野生动物公益司法保护
- 俄乌局势进展:泽连斯基回击对乌反攻的批评 俄称今年已有约28万名合同兵入伍
- 从广西制造到“智造” 车企瞄准新能源零部件再“出海”
- 最新迭代人工智能模型生物结构预测准确率显著提升 将助力药物研发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以水润城 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 上海探索借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助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 从“轰然崛起”到“一哄而散”注定是网红景区的宿命?
- 血脂下不来 试试抑制胆固醇吸收
- 伊朗回应辛瓦尔被杀:将增强该地区的“抵抗精神”
- 广湛高铁佛山站正式开工 总投资逾百亿元
- 打造《梦中的那片海》等剧 杨晓培入选国际电视内容业最具影响力35位女性榜单
- 广铁警方:暑期儿童走散警情上升 旅客出行须提高警惕
- 中国非遗如何可持续发展?走进现代生活方显真正活力
- 全国“最美基层好医生”钟红光:扎根乡村28载 尽心为民守健康
- 热门推荐
-
- 北京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6千米
- 从搬家“落户”到开工投产 外商在中国“拼速度”抢机遇
- 老手艺、新天地,陈佩斯陈大愚父子畅谈戏剧人生
- 病人被关磁共振舱近三小时,不只是粗心
- 广西专科护士坚守临床一线 研发专利助力临床治疗
- 何超琼:山地旅游业赋能世界旅游经济高品质发展
- “掼蛋”之风吹入浙江小城 传统扑克产业迎新机
- 中国跨境电商潜力持续释放 海内外人士谈行业可持续发展
- 粤北韶关曲江3小时降雨超50毫米 应急响应提至Ⅲ级
- 青铜文明:王朝的诞生
- 朴槿惠被曝身体出现异常:半年未露面 71岁生日也没出门
- 南非专家:中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民众
- 泰国司法部长:切实保护在泰中国商人及企业合法权益
- 金砖国家喀山媒体对话会举行
- 瑞梅铁路会昌站进入站房施工阶段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漫画节在广州开幕 逾百个IP参与
- 美国缅因州枪击案死亡人数更新为18人 嫌犯仍在逃
- 国际公路运输公约集结中心(乌鲁木齐)正式揭牌
- “任上首次”,美国总统宣布在这里接待日韩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