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装饰与象征:喷泉的文化史
“喷泉”(Fountain)一词,来自拉丁语“Fons”,是一个融合了供水设施和为了装饰与象征目的而建造的喷水设施等含义的词语。喷泉作为人们公认的两大供水末端设施之一,经历了从生活用水设施到城市装饰、财富、权力、市政和宗教象征,最终发展成今天以城市装饰物为主要特征的历程,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
喷泉的起源和基本的功用是供人们获取生活用水,多修建在有泉水涌出的地方,或者是引水管道的末端之处。根据考古发现,目前所知最早的喷泉出现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希腊克里特岛克罗索斯皇宫等考古遗址中也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的早期喷泉的遗存。早期的喷泉多为墙面式,下端一般会修建一个水池,水池可蓄水,多余的水则通过水沟排走。在一些农村社区,喷泉会设置阶梯式的水池,下级的水池可以供牲口饮水。墙面式喷泉作为喷泉最重要的一种制式,在今天的地中海、中亚等地区也依然可以看到。
考古发现和今天的遗存显示在公元前的古代希腊城市中喷泉随处可见,尤其是雅典和科林斯等城市。在希腊城市中,喷泉一方面被建设在居住区域、广场、避难所等作为日常供水之用,另一方面也被建设在宗教场所,尤其是神殿中,满足宗教活动用水。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神一般都住在水边,由此引发了在宗教场所建设喷泉的设计。古代希腊世界中的喷泉多建造在挡土墙、建筑物墙面或者岩石的立面上,喷泉立面的出水口往往会放狮子等动物头像的石雕,水从动物的口中流出。此外,考古发现表明伊特鲁里亚文明中喷泉使用也已经比较广泛,后来罗马时期的建筑基本上覆盖了伊特鲁里亚建筑,因此今天伊特鲁里亚文明中的喷泉使用场景除了绘制在一些花瓶上的图案之外,实际的遗迹比较少见。
喷泉发展史上的革命性阶段是罗马帝国时期。在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疆域修建了大量用于城市集中供水的引水设施。大规模的引水渠的修建,使得罗马城市有了充裕的水资源,喷泉也在此背景下得到广泛建设。以罗马城为例,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罗马城中共修建了11条引水渠,大量水资源被引入城中,推动了罗马城市喷泉的建造。到公元4世纪,罗马城中拥有1352个喷泉,使这个建在喀斯特地貌上的城市成为一个因水而灵动的泉城。罗马帝国时期喷泉的形制是建设在广场或者街道旁边的立形建筑物,或为盆状、或为立柱状,水通过水渠或者管道从地下引到喷泉底部,再通过重力将水压到喷泉的上端,或者流到喷泉的盆中,或者直接从立柱状建筑物顶端流出来。这种喷泉也是供人们取水或者直接饮水之用,其重要意义在于水被压到上方涌出,甚至形成喷出状,为后面的纪念性和装饰性喷泉建设提供了基本原理。
上述制式的喷泉在罗马帝国城市中十分普及。例如,意大利的庞贝古城遗址发现了40多个供居民用水的喷泉,居民从住宅到喷泉取水的距离不超过50米。这些喷泉多为盆形,宽约1.5~1.8米,高0.8米左右,常年有水从盆中心涌出,供附近居民取水的同时还可以清洁街道。在建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竞技场周围,今天仍然可以看到92个供民众取水的喷泉的遗存。因此在罗马帝国时期,喷泉在城市中履行着市政公共供水服务的职能。与此同时,喷泉发展起来更多的功能、拥有了更多的内涵,除了供水之外,出现大量具有纪念性和装饰性的喷泉。当一条引水渠、一座建筑物修建完工,或者是打了一场胜仗,都有可能修建一个纪念性的喷泉。喷泉也成为城市必不可少的装饰物,市政厅、城市中心广场、神庙等重要的建筑都会修建喷泉,遥远的罗马城市也不例外。在今天约旦的古代罗马城市遗址中也都可以看到作为城市中心的神庙前巨大的喷泉废墟。在很多贵族的住宅和庄园中,也都修建有各种各样甚至有专用引水渠供水的规模宏大的喷泉,有的喷泉有上百个喷水口。如此,喷泉的功能和内涵发生变化,具有纪念、装饰、艺术、显示权力和财富、构建帝国文化认同等功能,成为罗马帝国城市公认的符号。
公元5世纪以后,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衰亡,罗马帝国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城市水系统也崩塌了,大量的引水渠变成了废墟,城市中的喷泉也同样停止了运行。这一时期,恰恰有大量的喷泉在欧洲修道院中得以保存,或者为了宗教目的而新建,其他宗教场所中也都修建有喷泉。该时期宗教场所喷泉的制式是为了满足多人清洁身体、具有多个出水口的喷泉。它也有一个专用名词Lavatorium,其词根表明了它与卫生清洁相关。
到了13世纪早期,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贸易兴旺发达,积累起了大量财富,市政建设的资金也由此有了保障。这一时期喷泉的建造不再是为了宗教目的,而是为了装饰或作为城市权力的象征。在城市的中心广场、入城的城门、市政大厅等多建有象征意义的喷泉。在意大利中部经济较为发达的翁布里亚地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中心喷泉。中心喷泉建于中央广场,一侧是教堂,另一侧则是市政厅和民用建筑,象征着宗教和世俗力量之间的抗衡。典型的是佩鲁贾城中心喷泉,在50个潜浮雕画面上,既有代表宗教和神话的场景,也有代表耕地播种、收割、杀猪等世俗场景。另外,一些城市之间存在纷争,战胜一方都要毁坏对方城市的中心喷泉作为胜利的象征,或者是拆散对方城市的中心喷泉运回到自己的城市中,甚至安放在市政大厅中以示对另一个城市的征服,这种遗存今天还能看到。这一切都反映了中世纪喷泉关于权力的隐喻。
除了欧洲地区,喷泉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得到普及,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人类文明交往日趋广泛,喷泉逐渐成为世界各个城市中普遍使用的建筑。例如在中东地区,盆式的喷泉作为装饰物,被广泛建设于中心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喷泉是阿拉伯花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今天伊比利亚半岛上遗存的很多阿拉伯花园中都可以看到造型独具特色的喷泉。值得注意的是,中东地区人们的住宅中也经常会看到喷泉,甚至将喷泉建在室内,起到装饰和降温的作用。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目前仍有69座历史上修建的喷泉,这些喷泉体现了欧洲移民对当地社会的影响,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融入了城市文化血脉。建于19世纪末的菲律宾马尼拉圣克鲁斯广场的卡里多喷泉,则是基于“一个城市不能没有标志性喷泉”的理念而建造,目前已经成为马尼拉重要的文化标志和历史遗产。
将水喷向更高的空间是人们不断追求的一种目标。建于1951年的日内瓦喷泉,将水喷射到了140米高的空中;沙特阿拉伯吉达的法赫德国王喷泉喷出的水高出红海260米,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喷泉。在经历了财富、权力、政治、宗教象征的历程后,作为一种装饰物,喷泉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共同喜好的一种与水相关的建筑文化符号。(作者:郑晓云,系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30日 14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建设普惠充电网络
- 央行囤金为哪般
- 俄总理:俄罗斯经济保持增长 继续扩大对外合作
- 5.1万人次旅客“五一”期间乘火车进出藏
- 台湾14位戏曲新星将同台拼戏
- 美媒称“北溪”事件幕后黑手另有其人?俄:转移视线!
- 报告:中国迎秋游旺季 山水景区门票预订量环比涨超1.5倍
- 6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美国人的信心变得越来越脆弱!
-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台发布道路冰雪黄色预警信号
-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遗作《雪豹》获亚洲电影大奖
- 曼谷国际时装周展示泰国时尚独特魅力
- 福建武夷山五夫古镇现罕见品字莲
- 天津发布海上大风黄色预警
- “中国锶都”淄博沂源深耕林果资源 “沂源红”成民众致富“金果”
- 实时超声引导,男孩摔伤鼻骨精准“归位”
- 在天山脚下长大的作家,如何书写西域古城?
- 【2024打卡中国】外国网红喊你来巡镇:这是一场属于火的盛宴
- 胃肠道病毒可通过唾液传播
- 以养蜂日常融入自然 《追花两万里》探索蜜蜂之舞
- 广西友谊关口岸2023年出入境旅客通关量突破百万人次
- 热门推荐
-
- 国际识局: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大乱斗” 谁可能登上首相宝座?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
- 第七届世界浙商大会签约3857亿元 系历届之最
- 何以解“芯痛”?上海蓄势施展汽车“攻芯计”
- 巴彦淖尔一重点排污公司篡改自动监测数据 2人被刑拘
- 31座桥梁全面贯通 四川乐西高速九口至昭觉段预计年底建成
- 京剧雅韵遍布山东阡陌乡野 丰富民众精神文化世界
- 100万存5年利息少1万,六大行官宣:今起下调!
- 谎称有进名校“门路”,男子诈骗多名家长逾500万元
- 经济观察:长春高端装备制造业跑出“高铁速度”
- 四季度中国经济将延续恢复向好势头 外资机构纷纷上调增长预期
- 首个由中国主导的世界职教合作组织机构成立
- 霞浦松山妈祖文化交流中心成立 深化霞台民间文化交流
- 中国将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再推出一批市场准入特别措施
- 云南对腾冲5人死亡交通事故挂牌督办
- 广西南宁一中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 警方已介入调查
- 福州市儿童友好城市LOGO标志及IP形象发布
- 美对华:口头“示好”的背后算计
- 中国红基会:已在贵州、江西等地援建510所“博爱校医室”
- 俄千岛群岛火山喷发灰柱高达3000米 已设置危险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