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送剧下乡 服务群众
送剧下乡 服务群众(解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60年来,西藏自治区话剧团不断壮大,既表演大剧目,也送剧下乡,创作贴近生活、贴近基层群众的小戏、小品,还投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推动了话剧事业在西藏发展进步。
演出终了,一群藏族演员次第登台谢幕,一同登场的还有这出剧目的指导老师——濮存昕。这是由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排演的一场话剧,演员是上海戏剧学院西藏班的22名学生,该剧由濮存昕执导,特别分为普通话和藏语两个版本。
“我之前在上海生活,是话剧爱好者。如今在雪域高原看到这样高水平的话剧,感到格外高兴。”在拉萨工作的陈治龙说。这是话剧事业在西藏发展进步的缩影。60年来,西藏话剧人的足迹遍布西藏的城镇、乡村、学校、边防哨所,送剧下乡、服务群众。
培养齐备人才队伍
1959年,上海戏剧学院为西藏开设话剧表演班,索朗绕登幸运地成为这个班的学生。由田汉创作的《文成公主》成为他们的毕业剧目,索朗绕登在剧中饰演文成公主的舅舅。多年后,很多人依然用剧中的称呼“阿古拉”(藏语“叔叔”)来称呼他。
1962年7月1日,以上海戏剧学院西藏话剧表演班第一批毕业生为主体的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正式成立。
自此,上海戏剧学院西藏话剧表演班每10年招生一次,迄今已培养了6届毕业生,他们成为西藏话剧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据介绍,西藏话剧团的演职人员中九成以上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都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
毕业剧目是这些学生的“初考”,也是他们登上职业戏剧舞台的起点。用少数民族语言演绎经典话剧著作,是西藏戏剧团演员们的特色之作。
“濮存昕老师的腿做过手术,但依旧跪在地上做示范,让我们感受表演的动作。他还在剧中加入了藏族歌舞,用熟悉的文化让我们放松下来。”回忆排练的过程,演员白玛拉吉感慨自己的成长。
在排练中,一代代话剧人才完成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西藏话剧人才队伍越发完善,话剧团形成了老中青人才齐整的梯队格局,拥有编导演齐全、灯服道效化等齐备的人才队伍。
“如今,我们拥有一批在全区乃至在全国都享有盛誉的剧作家、导演、舞美和表演艺术家,他们有能力创作演出高质量话剧作品,也正努力为高原话剧事业耕耘希望的沃土。”西藏话剧团团长普布次仁表示。
把戏送下去、留下来
西藏话剧团的演员,几乎个个都参与过“送剧下乡”。在地广人稀的乡镇表演话剧,和大舞台不同。每个新进话剧团的年轻人,都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下乡演出中,演出场所没有电,演员们靠8支蜡烛照明,最终完成了一场戏剧演出。
2007年,23岁的阿旺仁青跟着话剧团去那曲地区嘉黎县送剧下乡。“下乡演出非常艰辛,时间基本都在1个月以上,特别是到偏远的农牧区时,路途遥远还很危险。当时我们在路上遇到了泥石流,情况十分危急。”阿旺仁青回忆。然而,在快到县城时,一车人看到牧民们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哈达迎接他们,“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阿旺仁青说。
普布次仁记得,有一次话剧团去山南演出,当地为话剧团的演员们准备了鸡蛋,每个鸡蛋上还标注了姓名。当地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些是群众的名字,原来这些鸡蛋都是当地群众听说话剧团来表演,特地送上的礼物。“那是老百姓对我们的喜爱呀!”普布次仁说。
现在,西藏各地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但下乡演出依然是辛苦活。话剧团的成员们到达之后,便要卸车、装台、演出,经常一忙就到深夜。
西藏话剧团还积极为基层表演人员开展培训。西藏话剧团党组书记王全平说:“我们不仅要把戏送下去,还要努力把戏留下来,话剧团定期走下去对民间、基层艺术团进行培训,又把西藏各地有潜力的基层演职人员请上来,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表演、创作等。”据介绍,这项工作开展近5年来,西藏话剧团已经先后培训了100余名基层演职人员。
西藏话剧团还积极开展“文艺下基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社会演出和全国巡演,推动西藏优秀话剧走向全国舞台,巡回演出的足迹遍布西藏的农村、牧场、边防哨所以及国内多个省份,每年完成演出不少于120场次。
探索更多传播形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更好地创作和传播话剧?西藏话剧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剧目作品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受限于场地等因素,大型剧目很难在基层表演,话剧团就带着小戏、小品下乡。西藏话剧团每年都要创作大量的小戏小品剧目,如藏语小品《张不美相亲》、四川方言剧《芙蓉树下》《邻里之间》等。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小人物的小故事,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
拓展渠道,进一步扩大受众覆盖面。这些年,话剧团利用晚会、影视剧等平台,把创作从实体剧场搬上更大舞台。在藏历新年晚会上,话剧团经常带来精彩的表演。“1996年的晚会上,我们创作了小品《花伞下》,产生很大影响,至今老百姓中还流传着当时节目中的一些台词。”编剧尼玛顿珠说。同时,尼玛顿珠等话剧团成员共同创作了西藏第一部藏语情景喜剧《快乐生活》。这部小成本、小制作的电视剧在西藏引发了观看热潮,尼玛顿珠记得,播出的那段时间正好是收青稞的季节,“但大家再忙,也会放下手头的农活,赶回家看西藏电视台播放的《快乐生活》。”直到现在,这部电视剧里的许多片段还被老百姓们反复提及。
如今,剧团还积极投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将《共同家园》《八廓街北院》等优秀剧目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或储存在光盘或优盘中,分送至基层文化站,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话剧种子逐渐在高原播撒,但西藏话剧人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我们完成了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引进的儿童剧《特殊作业》,这是西藏首部儿童剧。我们近年把目光重点放在了西藏儿童身上,将通过基层巡演的方式,把它送到偏远地区少年儿童身边。”王全平说。
王全平介绍,西藏话剧团坚持“全公益”的惠民定位,60年演出5000余场次、观众人数超500万人次。未来5年,西藏话剧团还将通过新建剧场的数字化运用,打造“线下演出+线上演播”深度融合,为更多观众带来全新的话剧体验。
本报记者 申 琳 琼达卓嘎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受台湾花莲县海域7.3级地震影响 铁路上海站部分列车停运
- 第九届“智利周”广州站活动开启
- 德国汽车专家:中国坚定扩大对外开放引人注目 对德国经济而言中国重要性不可替代
- 从文物长征到宝物“仓库”:南京博物院迎来90岁生日
- 汇聚15幅宋代绘画真迹 “问羽”展在浙江杭州开幕
-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发生飞机坠毁事故致1人死亡
- 为金融消费者正当权益“撑腰”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闽东非遗文化周开幕
- 猫眼娱乐CEO郑志昊:以产业视角、平台能力坚定助力行业再续红火之势
- “智慧电梯”阻止电动车“上楼入户” 解除上海民众安全忧虑
- 中国新增7个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总数15个位居世界第一
- 有聊丨吴倩:天赋是给演员的馈赠 演技精进也需自身努力
- 阿兹夫定片获批增加治疗新冠肺炎适应症
- 美军出动33辆车盗运叙利亚石油 持续掠夺资源被斥“土匪行为”
- 黑龙江省暑期游升温 超300万人次乘火车出行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举行 聚焦企业高质量发展
- 解密“中国画虎第一村”
- 毕业生求职被贴标签 性格测试竟成了应聘被淘汰的理由
- 北京出台措施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促进文化领域技术创新
- 热门推荐
-
- 北京东城聚焦老城保护复兴 重塑独一无二壮美空间秩序
- 又多一宗罪 抽烟不仅伤肺还毁眼
- 南方医科大学空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 国家发改委:明年起逐步实现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全覆盖
- 广西高速公路首次应用桥梁边坡灾害识别报警系统
- 向海发展气象万千 铁山港谱写海丝新篇章
- 从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迈进 河南种业扎根在希望田野上
- 追“新”逐“质”,安徽阜阳先进制造业跑出“上扬曲线”
- 中汽协: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9.1万辆 同比增长27%
-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气象与医疗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
- 北京发布新版专技类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规范预收资金存管
- 央行:统筹好金融开放和安全
- 你见过如此表情的胜乐金刚吗?从一件特别的织锦唐卡看明代汉藏礼仪互动
- 12大公益奖项揭晓 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3公益盛典在京举办
- 中国建设银行公布2023年第三季度经营业绩
- 无问西东,尼山论坛奔向下一个“十届”
- 北京将对工业遗产分级分类保护 鼓励多元开发利用
- “中国铸铁锅之都”:一口铁锅“闯”世界
- 台湾大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在川闭营 两岸学生深度交流获赞
- “你好!中国 阳光海南”外媒行暨“海南旅文精品TOP10”全球评选活动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