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杨苡: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中国新闻》报记者 程小路 报道】“巴金说,长寿就是惩罚。我说,活着就是胜利!”103岁的翻译名家杨苡的传记《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近日与读者见面。这位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首创“呼啸山庄”译名的翻译家经历了人生百年,也见证了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杨苡说:“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从“咆哮”到“呼啸” 超越梁实秋的翻译
“它拥有极少数小说家才能给你的东西,那就是力量。”英国小说家毛姆对《呼啸山庄》这句评语的精妙之处,中国读者从小说的中文译名中就能感受一二。
这部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曾被翻译为《狭路冤家》《魂归离恨天》《咆哮山庄》,尽管最后一个译名来自大名鼎鼎的梁实秋,但年轻的杨苡觉得不妥,英文名“Wuthering Heights”是住宅名,谁会给自家冠以“咆哮”之名来吓唬访客呢?
她后来再译此书,琢磨出一个意译和音译结合得近乎完美的名字——“呼啸山庄”。半个多世纪过去,不断有新版译本推出,但书名再未变过。
杨苡,原名杨静如,1919年出生于天津,祖辈有四位在晚清中了进士,点了翰林;父亲杨毓璋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后曾任沈阳电话电报局董事,是天津中国银行首任行长;哥哥杨宪益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姐姐杨敏如是古典文学专家……出身名门的杨苡8岁进入天津中西女校就读,度过了烂漫无忧的少女时代。
身为富家女,杨苡本该生活顺遂,但在家国巨变的时代,她的青年时光只能在流亡中度过。1937年,杨苡被保送到南开大学中文系,还没来得及入学,“七七事变”爆发,天津沦陷,南开大学与北大、清华一道迁往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沈从文的建议下,杨苡从中文系转到外文系。
1942年,杨苡与母亲及哥哥杨宪益、嫂嫂戴乃迭、姐姐杨敏如、姐夫罗沛霖在重庆团聚。彼时,杨苡的丈夫赵瑞蕻(《红与黑》中文首译者)担任重庆中央大学外文系助教,杨苡也进入中央大学外文系借读。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后,杨苡燃起希望:“流亡的日子总算结束了,生活该安定下来了吧?”
“躲猫猫”的颜惠庆 “掉棉絮”的沈从文
此次出版的《杨苡口述自传》上部,从清末杨家发迹写起,到1946年杨苡随中央大学返南京告一段落。记录者余斌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也是赵瑞蕻在南大中文系任教时的学生。
余斌说,为师母记录“口述史”,要从一个“登门送书”的故事说起。1996年的某一天,同为赵瑞蕻弟子的南大文学院副教授唐建清告诉余斌,师母杨苡知道余斌写了本《张爱玲传》,想借一本看看。“这让人大起惶恐,连忙登门去送书。”
杨苡的家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北京西路一条小弄堂里,余斌第一次登门,在师母的小客厅里坐了约两个小时。“杨先生谈她与巴金、沈从文、穆旦、萧乾、吴宓等人的亲身接触,即使是无关宏旨的细枝末节,又或旁逸斜出,完全不相干的,我也觉得是一个时代整体氛围的一部分。”杨苡聊的旧人旧事,正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余斌最感兴趣的内容。
此后的20多年,余斌成了杨苡家中常客。“杨先生似乎也欢迎我去聊天。若是隔段时间未登门,她会打电话来,问是不是最近很忙?有时有客来访,想我可能感兴趣,则会来电话让我过去,一起聊天。”
煊赫的祖辈,授业的大家,在杨苡的记忆里都和普通人无二,有逗趣时,有窘迫时。用她的话说:“我记住的经常是些好玩的事,就像你们现在说的‘八卦’。”
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颜惠庆是民国外交的风云人物,在杨苡的记忆里,“颜伯父”是会在自己玩捉迷藏时帮忙打手势、让小女孩藏到写字台下的老顽童。
17岁那年,杨苡给自己崇拜的巴金写信,很快便收到了回信。“那几天恨不得拥抱遇到的每一个人,告诉他们:‘我收到了巴金的亲笔信!’”
文坛大家沈从文是杨苡的恩师,杨苡记得他的教诲,但脑海里更清晰的一幕是恩师在众人面前讲话时,棉袄袖子破了,棉絮掉了出来。
在战火中求学的艰难,也被杨苡用时间滤镜褪去了恐惧和悲观。她记得日军飞机来轰炸时,“房顶往下掉,倾斜了,东西都震掉在地上,包装箱拼的家具震塌了,乱七八糟,热水瓶倒在地下,奇的是碗里煮好的鸡蛋倒没翻出来,居然不偏不倚好好坐在地上”。
“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杨苡先生不是一般的百岁老人。她的家族和师友中,不乏中国近现代史上星光闪耀的人物;她在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的同学们——那些不同信仰、不同家世、不同性情的青春生命,各自有着令人唏嘘的命运——这注定了杨苡先生的口述自传,同时也是过去一百年间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这是纪录片《西南联大》《九零后》的导演徐蓓的感慨之言。
纪录片《九零后》于2021年上映,杨苡、杨振宁、马识途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90后”联大学子讲述他们的青春与理想,其中最先登场的就是杨苡。影片中,杨苡引述了巴金的话——“长寿是个惩罚”,但杨苡用她的百岁人生得出了另一个结论:活着就是胜利。
纪录片中,杨苡在家中打开播放器,英文老歌《当我们年轻时》的旋律飘出,她在镜头前告诉自己也勉励后辈:“Make the most of every day(把每一天过到最好)。”(完)(《中国新闻》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国家文物局:距今百万年头骨化石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 海南保亭县:诉源治理工作法打造“枫桥式”检察院
- “忻”游未尽:著名作家采风团探索山西忻州文化之旅
- 冬天就不需要防晒了吗?
- 两代台盟人倾力合作建言 推动上海加快电子化学品本土化建设
- 景迈山武夷山开展“茶与茶的对话” 探索茶山发展模式
- 诚信阳光让“鬼秤”无处遁形
- 中秋节临近 广式月饼、点心等应节食品迎出口高峰
- 广西沿海积极应对“摩羯” 防台风应急响应提升为一级
- 超市、菜市场等场所现金支付是否顺畅?记者实地体验
- 1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885元 上调6个基点
- 揭秘丘成桐少年班
- 浙江今年首批柑橘出口加拿大
- 跨界融合文创、影视、短视频:非遗+,就是这么潮
- 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清理一批商周遗存 现早期巴人活动踪迹
-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韩国作家获奖
- 端午节期间上海餐饮消费及重点商圈人流同比成倍增长
- “Z世代”皮影艺人:坚守与创新中舞动“老艺术”演绎“新生活”
- 维也纳铜管三重奏首次来华演出 北京音乐厅首站掀起“金色热潮”
- 法国总理巴尼耶公布新政府施政纲领 聚焦预算、移民等议题
- 热门推荐
-
- 探索太空跟我们普通人竟然有这些联系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再次写入联大外空军控决议
- 警方核查地震造谣信息数量多达数百条 AI时代如何应对造假
- 星火成炬|我们一起渡难关
- 云南普洱景迈山“一片好叶”历经千年走向“一片繁业”
- 国际最新研究发现一个已知最大褐矮星 表面温度比太阳热2000K
- 广西公安闻“雪”而动 全力护航民众安全
-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所在党派联盟赢得议会选举
- 12支劲旅角逐巴西中企协公益足球赛
- 高清舞台影像渐入佳境
- 中国工信部:研究出台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 多部门联合会商部署“七下八上”关键期防汛救灾工作
- 美国经济衰退警钟滴答作响
- 东方甄选股价大跌 触两年内最低点
- 载人eVTOL航空器亮相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清风护企”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 西南地区5条铁路干线启动大修集中修
- 三重维度“透见”浙江工业经济动能之变
- 特医食品标识指南出台 行业发展更加规范
- 第二届德中经济峰会将在上海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