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技助力中国水下考古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
【视线】硬核科技助力中国水下考古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
本报记者 苏墨
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经过近4个多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11月21日凌晨0时40分,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
填补清代晚期古船空白
2015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经过7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探明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古船上部的船艏、缆桩、主桅杆、左右舷等结构完整,从目前的勘测情况看,推测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通过选取4个舱室进行的小范围清理,舱内均发现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另外,在船体及周围还出水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船材、铁锚、棕缆绳、滑轮以及建筑材料等大量文物。特别是出水的绿釉杯底书有“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021年和2022年,上海市文物局两次组织水下考古专业机构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及周围进行了水下调查,清理出了前几次调查未发现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以及一批产自江苏宜兴窑陶瓷器。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长江口二号也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全国水下文物普查期间首次主动发现并进行考古调查的古船,船体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首创打捞技术获得成功
长江口二号古船从发现到水下调查、再到整体打捞,科技赋能始终是推动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核心动力。在长江口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水域,找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浑水环境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发展至今极难跨越的瓶颈。在水下考古工作启动之初,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等机构的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联合攻关,自主研发“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调查,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成为发现长江口二号古船最重要的因素。
在国家文物局同意采取整体打捞方式对长江口二号古船进行保护后,上海市文物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集成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最终研究并形成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船。该项技术创造性地融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
为了平稳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并顺利将其护送至船坞,创造性地设计并建造出一艘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奋力轮”主尺度长 130 米,宽 34 米,型深 9 米,设计吃水 6 米,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 56米、宽20米的月池。穿梁完成后的弧形梁沉箱装载着古船直接由“奋力轮”从海底提升至中部月池,并转运、卸载至船坞,一艘船完成了提升、运输、卸载三项任务,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性强、科技含量高等诸多优点。
今年9月6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正式开展古船整体打捞和考古保护工作。9月12日,古船整体打捞专用“端板-纵梁”组合框架沉放至设计位置。9月29日,海上施工进入安装弧形梁阶段,正式下穿22组弧形梁中的第1组。11月15日,第22组弧形梁穿梁到位。11月17日,专用工程船“奋力轮”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整体打捞出水进入关键阶段。11月21日,经过77天的海上施工奋战,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
11月25日,长江口二号古船被“奋力轮”带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工人日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两名医学界专家获2023年玛希隆王子奖
- 中疾控:家中有老又有小 应加强三项呼吸道疾病防护措施
- 宁夏首座现代化水厂创建成功
- 北京门头沟:已妥善安置5561名受灾群众 城区公交线已恢复22条
- 来自北京的专属魅力!快来解锁这些景点新“副本”
- 中国企业:技术支撑“绿色勘采”老挝钾盐矿
- 演员林嘉欣出任第4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大使
- 德国9月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4%
- 美军空袭已致多人死亡 伊拉克回应:不可接受!
- 金与正最新谈话提醒韩国:朝鲜不会用洲际弹道导弹瞄准首尔
- 第二届西藏文化艺术节圆满落幕
- 甘肃临夏乡村如何在“山水间”寻到致富“蜜”方?
- 新疆柯尔克孜族刺绣手艺人:让指尖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特色IP培育长春文旅消费新热点
- 打通小微融资堵点卡点
- 广西女教师坚守乡村33载 累并快乐是最朴实的体会
- 东莞市2024年重大项目计划清单出炉
- 85后女品酒师:告别化妆品香水,跻身国家队
- (新春走基层)山西文水:点亮多彩“年味”的供电人
- 吉林:冰天雪地“热” 青年创业欢
- 热门推荐
-
- 广州出台意见促进慈善信托发展 拓宽慈善信托覆盖范围
- 北美票房:《头脑特工队2》刷新2024年最高票房纪录
- “剩菜盲盒”被疯抢?避免食品浪费需要开更多“脑洞”
- 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宣布即将交付使用
- 公积金政策持续优化,绿色建筑享受更多倾斜
- “汉泰人才+”产学研高峰论坛泰国举行 聚焦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 “智慧”监管提升地摊经济质量
- 广州诚邀昆明游客过别样夏天
- 海外华文媒体探访西侯度遗址:感受中国第一堆文明之火
- 江苏张家港一企业厂房发生火情 致2名员工死亡
- 宁夏泾源黄牛肉出圈 “浙”里牛味十足
- 500多家实体书店不打烊 春节期间北京将推近千场阅读文化活动
- 60余件吴昌硕作品亮相八大山人纪念馆 上演跨时空“对话”
- 少儿美术比赛为何成为抄袭“重灾区”
- 专家谈长城:丝绸之路与长城相生相伴
- 福建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开幕 1997名选手赛绝活
- 广西柳州帮助青年人才返乡创业
- 北美票房:《死侍与金刚狼》首映票房破2亿创新高
- 数字化激活种质资源价值
- 2023年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超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