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沃土中,传统文化馥郁芬芳
本报记者 赖 睿
近期,电视剧《我们这十年》热播,第一单元《唐宫夜宴》一开场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目光。观众不仅从中看到了舞蹈工作者对作品的热爱与付出,也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古今、承古开新的魅力。
从诗词歌赋到笔墨纸砚,从梨园春色到丝竹弦乐,今天,越来越多人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全新的打开方式融入时代生活,带给大众丰厚的精神滋养。
传统文化持续升温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以400余件文物探寻中国“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红山文化玉龙、良渚文化玉琮、明代景德镇窑青花瓷……行走其间,如同打开了一幅中华文明历史长卷。
观展人群中,既有身着汉服的年轻女子,也有专程带孩子前来观看的父母,还有白发的耄耋老人。“好多文物都在以前的历史课本里出现过,看到实物一下就鲜活起来了。”25岁的张怡静说,每次走进博物馆,总能获得再出发的力量。
从引发“故宫跑”的“石渠宝笈特展”,到“何以中国”大展,近年来,一个个精心策划的文博展览不断点燃大众心中蓬勃的文化热情。据统计,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
传统文化不断升温的同时,也以更加可亲可近的形态走进大众生活。比如各大文博机构近年来纷纷推出的文创产品,用巧思妙想激活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从故宫博物院的朝珠耳机,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从国家图书馆的甲骨文钥匙扣,到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毛绒玩偶,“把文物带回家”已然成为新潮流。
当节假日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成为社会风尚,当传统文化类节目视频屡屡刷屏社交平台;当重大考古发现揭晓总能引发全民围观……传统文化已经润物无声地走进大众心里,激发起更多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守正创新焕发活力
传统文化热离不开文艺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深度开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复古,而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如何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厅中沉甸甸的历史记忆,转译为可感可知的时代故事?当代文艺工作者作出了自己的探索。
近年来,诸多文艺作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当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加以匠心演绎、创新呈现,赢得了大众的喜爱。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让今天的观众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水下飞天舞蹈《洛神水赋》以精巧的构思重现曹植名篇《洛神赋》,让“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仿佛穿越千年,跃然眼前;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注重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深挖诗词背后的内涵,展现了中华诗词、音乐之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位故宫研究员的视角穿越时空,讲述了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东方美学的温颐敦厚,更有时代精神的表达,打通了传统与当下。这些根植中华文化、赋予时代审美的文艺作品涌现在电视荧屏、网络空间、表演舞台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触达更多人。
此外,科技的日新月异,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转化开辟了新的空间。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的运用,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云游”各大文博机构,感受非凡的视觉体验;数字化技术让传世名画化身千百,走近寻常百姓,在更广泛的传播中实现保护与传承;融媒体的呈现方式,有效助推了传统文化节目跨媒介、跨学科的视听融合探索,实现了新与旧、古与今的交融。在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打开方式,焕发出时代活力。
不论是主题开掘、形式创新,还是技术革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始终为本。只有忠于内核精神的讲述、符合当代审美的表达,才能让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处走来,让那些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物、文字、故事、遗产生动讲述,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薪火相传海外“圈粉”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日前,在太空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社交媒体上引用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的名句,表达在太空的所见与所想,并配有从太空中拍摄的中国风景照片,引发中外网友热议。
千年前的名句,穿越时光、跨越语言障碍,在茫茫太空引发一个外国人的情感共鸣,如此浪漫,如此瑰丽。这正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绵延隽永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中国人面向世界拥有了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仅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投身其中,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发扬注入源头活水。他们以年轻人的理解和表达为传统文化增添时代新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并广泛借助新媒体力量,不断扩大海内外传播力影响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力“圈粉”。
“能再帮我一个忙吗?能不能再捏一个‘冰墩墩’?因为我家有一对双胞胎。”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体验面塑制作的视频,受到海内外网友广泛关注。教摩纳哥亲王制作面人“冰墩墩”的,是“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95后郎佳子彧。从大学毕业后,郎佳子彧一直尝试用老手艺做新题材,还借助短视频等媒体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面塑不一样的一面。
国风浪潮中,还有许多像郎佳子彧一样的年轻人。在法国街头用古筝弹奏传统乐曲的95后彭静旋,让很多外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中国传统乐器的魅力;一袭长裙,脚踩竹竿,在水面翩然起舞的90后姑娘杨柳,赋予了独竹漂这门古老技艺全新的魅力;还有广受关注的李子柒,外国网友在她的视频中看到了田园诗意的美丽中国。
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年轻人,年轻人的创新创意激活传统文化。在与年轻人的互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拔节生长,开出馥郁芬芳的花朵,香远益清。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1月02日 第 07 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国家发改委内设民营经济发展局 作为促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专门机构
- 墨西哥执法人员突然闯入美国公司采石场 扣押运往美国的建筑材料
- 今年第14号台风“小犬”已生成
- “双减”后,为何一些家长仍有升学焦虑?
- 11月13日央行开展233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母婴企业拥抱出海新商机
- 商品房也能“以旧换新”?这里明天启动→
-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 “核美家园”国际传播媒体活动启动
- 福暖中国丨黄山之巅“龙腾鱼跃”
- 长三角铁路上半年发送旅客逾4.33亿人次
- 专家学者“云端”探索会计审计学科教育创新之路
- 朝中社:朝鲜进行潜水式战略武器系统试验
- 智能化下半场 中国汽车产业如何破局
- 出道二十年,刀郎为何还能硬控华语乐坛?
- 四部门:2023年底前对月销售额10万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 (第六届进博会)中国石化与卡塔尔能源公司再签合作大单
- 广西贵港:蔬菜抢鲜上市 “菜篮子”成增收“钱袋子”
- 海南“海陆空”特色研学游进入快速发展期
- 广铁多个车站将与城际实行安检互认
- 热门推荐
-
- 金鸡电影节业界精英共探中国电影数智化转型之路
- 低空经济成热点 应用场景更多元
- 中国数字经济服务质量满意度连续四年上升 2023年创新高
- 江西南昌七旬老人照顾瘫痪丈夫28载 用坚守兑现爱的承诺
- 人道主义问题恶化 美国洛杉矶无家可归危机日益严峻
- 浙江青田今年首批出口杨梅抵达西班牙马德里
- 孔子博物馆走进浙江磐安榉溪孔氏家庙系列活动启动
- 专家:非银同业存款定价规范不会导致银行缺负债
- 湖北新发现春秋时期楚墓 出土完整青铜礼器群
- 5200米!我国最深地热科探井完钻
- 同济大学2000吨级智能科考船正式开工建造
- 中行报告:明年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空间
- 《印象·妈祖》在福建湄洲岛首演 湄洲妈祖亲临现场“观演”
- 第十六届金门书展(台、金、马)巡回展入台举办
- 海南岛内三大机场春运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23.2%
- 俄称打击乌军指挥所 乌称打击俄雷达站
- 走啊,去百货大楼吃食堂
- 中老铁路国际客运开行半年 运送出入境旅客超8万人次
- 《只此青绿》600场:从“青绿热”探索国风IP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泰康打造养联体,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