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沃土中,传统文化馥郁芬芳
本报记者 赖 睿
近期,电视剧《我们这十年》热播,第一单元《唐宫夜宴》一开场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目光。观众不仅从中看到了舞蹈工作者对作品的热爱与付出,也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古今、承古开新的魅力。
从诗词歌赋到笔墨纸砚,从梨园春色到丝竹弦乐,今天,越来越多人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全新的打开方式融入时代生活,带给大众丰厚的精神滋养。
传统文化持续升温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以400余件文物探寻中国“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红山文化玉龙、良渚文化玉琮、明代景德镇窑青花瓷……行走其间,如同打开了一幅中华文明历史长卷。
观展人群中,既有身着汉服的年轻女子,也有专程带孩子前来观看的父母,还有白发的耄耋老人。“好多文物都在以前的历史课本里出现过,看到实物一下就鲜活起来了。”25岁的张怡静说,每次走进博物馆,总能获得再出发的力量。
从引发“故宫跑”的“石渠宝笈特展”,到“何以中国”大展,近年来,一个个精心策划的文博展览不断点燃大众心中蓬勃的文化热情。据统计,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
传统文化不断升温的同时,也以更加可亲可近的形态走进大众生活。比如各大文博机构近年来纷纷推出的文创产品,用巧思妙想激活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从故宫博物院的朝珠耳机,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从国家图书馆的甲骨文钥匙扣,到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毛绒玩偶,“把文物带回家”已然成为新潮流。
当节假日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成为社会风尚,当传统文化类节目视频屡屡刷屏社交平台;当重大考古发现揭晓总能引发全民围观……传统文化已经润物无声地走进大众心里,激发起更多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守正创新焕发活力
传统文化热离不开文艺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深度开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复古,而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如何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厅中沉甸甸的历史记忆,转译为可感可知的时代故事?当代文艺工作者作出了自己的探索。
近年来,诸多文艺作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当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加以匠心演绎、创新呈现,赢得了大众的喜爱。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让今天的观众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水下飞天舞蹈《洛神水赋》以精巧的构思重现曹植名篇《洛神赋》,让“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仿佛穿越千年,跃然眼前;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注重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深挖诗词背后的内涵,展现了中华诗词、音乐之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位故宫研究员的视角穿越时空,讲述了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东方美学的温颐敦厚,更有时代精神的表达,打通了传统与当下。这些根植中华文化、赋予时代审美的文艺作品涌现在电视荧屏、网络空间、表演舞台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触达更多人。
此外,科技的日新月异,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转化开辟了新的空间。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的运用,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云游”各大文博机构,感受非凡的视觉体验;数字化技术让传世名画化身千百,走近寻常百姓,在更广泛的传播中实现保护与传承;融媒体的呈现方式,有效助推了传统文化节目跨媒介、跨学科的视听融合探索,实现了新与旧、古与今的交融。在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打开方式,焕发出时代活力。
不论是主题开掘、形式创新,还是技术革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始终为本。只有忠于内核精神的讲述、符合当代审美的表达,才能让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处走来,让那些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物、文字、故事、遗产生动讲述,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薪火相传海外“圈粉”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日前,在太空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社交媒体上引用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的名句,表达在太空的所见与所想,并配有从太空中拍摄的中国风景照片,引发中外网友热议。
千年前的名句,穿越时光、跨越语言障碍,在茫茫太空引发一个外国人的情感共鸣,如此浪漫,如此瑰丽。这正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绵延隽永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中国人面向世界拥有了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仅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投身其中,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发扬注入源头活水。他们以年轻人的理解和表达为传统文化增添时代新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并广泛借助新媒体力量,不断扩大海内外传播力影响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力“圈粉”。
“能再帮我一个忙吗?能不能再捏一个‘冰墩墩’?因为我家有一对双胞胎。”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体验面塑制作的视频,受到海内外网友广泛关注。教摩纳哥亲王制作面人“冰墩墩”的,是“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95后郎佳子彧。从大学毕业后,郎佳子彧一直尝试用老手艺做新题材,还借助短视频等媒体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面塑不一样的一面。
国风浪潮中,还有许多像郎佳子彧一样的年轻人。在法国街头用古筝弹奏传统乐曲的95后彭静旋,让很多外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中国传统乐器的魅力;一袭长裙,脚踩竹竿,在水面翩然起舞的90后姑娘杨柳,赋予了独竹漂这门古老技艺全新的魅力;还有广受关注的李子柒,外国网友在她的视频中看到了田园诗意的美丽中国。
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年轻人,年轻人的创新创意激活传统文化。在与年轻人的互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拔节生长,开出馥郁芬芳的花朵,香远益清。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1月02日 第 07 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雄安综合保税区首票进口业务顺利通关
- 别了,美髯公!“关羽”扮演者陆树铭去世
- 川气东送二线工程正式开工
- 法国骚乱持续数百人被捕!马克龙提前离开欧盟峰会回国
- 数智赋能“网路”通深山 广西边民搭上致富快车
- 安徽出台30条措施力促个体工商户持续健康发展
- 特朗普拟提名戴维·珀杜担任美国新任驻华大使
- 一头小白鲸在广州顺利出生 体长175厘米
- 北京天坛月季展开幕 万余棵月季古坛绽芬芳
- 何小鹏:做AI机器人比AI汽车更难
- 瑞典学者:破坏“北溪”管道是美国开展的“经济战”
- 重庆人有多爱烫火锅?疫情当前吃货快扛不住了
- 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
- 黄河干流河南段出境水质连续4年保持Ⅱ类
- 2023年中国销售彩票同比增长36.5%
- 又一共和党议员宣布弹劾拜登 批其应对边境危机不力
- 清明假期“不打烊”:民间救援组织24年守护青山
- 越南归侨的“侨味”传承:一盘白切鸡,两碗蘸料
- 欢迎旅美大熊猫“丫丫”回家
- 新春走基层|滑雪场上过春节!冰城“冷资源”变成“热经济”
- 热门推荐
-
- 特大暴雨致多处积水 福建邵武紧急转移疏散群众
- 生物多样性题材电影《花开高黎贡》全国首映
- 西藏拉萨河谷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全面完工
- 一汽丰田全新皇冠正式上市 全新普拉多传奇归来
- 国家发改委:不断谋划完善重在落实的区域规划和政策体系
- 菲众议员要求对中国留学生“涌入”菲高校展开调查 驻菲使馆回应
- 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内蒙古)侧记:这一次内蒙古主动“晒家底”
- 200名小朋友走进医学体验营变身“小医生”
- 警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型犯罪
- 第29届上海电视节闭幕:玉兰花开,飘香申城
- 中国公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023年度“账单”
- 前三季度广东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1.1%
- 宁夏开展全国孤残儿童护理员高级技师、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 音乐光影交迭的2024:中法文化交流在海南“多点开花”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打造首都文化新名片
- 汉有天禄阁、唐有弘文馆……从国家版本馆看“何以中国”
- 浙江金华“守望”乡愁 逾三万株古树名木“老有所为”
- 四川雅江“12·9”森林火情明火已扑灭 无人员伤亡
- 华中农业大学:教师黄某某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 德国联邦政府就加强公共安全措施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