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有“她” 格外动人 专访《世间有她》导演李少红
对于导演李少红而言,创作一部展现新冠肺炎疫情下普通人生活的电影,似乎是很自然的事。电影《世间有她》出品方找来的时候,跟李少红一拍即合:她刚好就有记录和表达这方面内容的愿望和欲望,“因为我们都是亲历者”。
而且,是站在女性视角去讲这个故事。
最近,由张艾嘉、李少红、陈冲3位知名华语女导演联手执导的电影《世间有她》上映。
电影《世间有她》讲述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普通人如何在困境中找寻爱与希望的治愈故事。沈玥与婆婆李菊从代际关系引起的冲突摩擦到互相和解;李昭华和周晓璐被迫异地不得相见,但仍然依靠手机分享生活关心对方;梁静思和丈夫何达仁因为家庭角色失衡面临决裂,却在平凡的小事中找回了初心。
电影以“她”视角关照现实生活,细腻地刻画出普通人面对困境的不屈与坚守。三个单元故事里的平凡的“她”,每一个都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创作过多部女性题材作品的李少红,除了关注和思考“女性视角”的议题,还一直致力于扶持青年导演的成长。
日前,导演李少红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讲述电影中的“她们”,以及幕后的“她们”。
在疫情下“社会最小单元”的家里,女性如何对待自己
这一次,李少红执导电影中的“她们”,是家庭被疫情骤然冲击后,面对诸多难题的女性身影。
“拍一个现实困境下最接地气的每个家庭的故事,这个命题特别打动我。”谈到《世间有她》的创作契机,李少红说,2020年上半年,大家都在亲历一个非常不同的阶段,“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回到了家庭,然后感受了这个经过”。
《世间有她》总制片人董文洁找到李少红、张艾嘉和陈冲,请这3位女导演从女性视角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讲述普通人和家庭亲历疫情的故事。
各行各业的人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前线的人,而身为导演,李少红觉得用镜头记录这段时间特别有意义。
李少红执导的单元,聚焦于一对婆媳关系上。因为片中沈玥(周迅 饰)与婆婆李菊(许娣 饰)相继被感染,沈玥的丈夫被迫带着儿子住到别处。极端糟糕的情况,激发了婆媳之间的矛盾。然而她们在争执中渐渐走向理解,也意识到在家庭中女性首先要重视和照顾好自己。
演员许娣认为《世间有她》这个名字特别好。“女人确实在这个社会中顶起了半边天,我们用智慧,用力量支撑着家庭,我们的家庭就是最小的社会单元,所以说女人很了不起,我们的故事很了不起”。
李少红指出,疫情期间每个家庭都有各种各样的经历,意外可能会随时降临,事情不都是以人的意志来决定的。
“每个人感觉都很强烈,疫情让大家都回归了家庭,放大了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然后你会在这种恐慌之后,突然发现你忽略了亲情和家人的存在,也忽略了自我的存在已经很久了。”
而婆媳关系,是一种观察家庭的视角。
“在‘社会最小单元’的家里面,她们(婆媳)相互之间产生的互动和对这个家的影响,我觉得是非常强的。”李少红说,在电影中,平时习惯于关爱其他家人的两个女性,自己被病毒感染,遇到了危机,“我觉得可以特别强烈地反映出来,从女人的角度她们会怎么样去对待自己?怎么样对待这种经历?情感上的冲突会非常突出”。
摩擦因“爱”而生,爱的不同表达,是造成一些家庭关系摩擦的根源。电影中,总是把一颗心拴在儿子和孙子身上的婆婆,通过儿媳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在李少红看来,家庭中的婆媳就仿佛是互相映照的“镜像”关系,她们看见彼此的同时,又重新观察自己。
“女性还是要关照自己、正视自己的存在。你自己强大了、独立了,才有更大的力量去关照别人。”李少红说。
确认自我、生命力顽强,青年女导演们如何往前走
电影之外,李少红也一直关注女性创作者群体,希望更多青年导演走出来。
“现在越来越重视女性视角、女性的表达了,我觉得这点挺好的,因为只有女性可能最能够表达女性的主题和她的观察。所以这是越来越被认可的视角了,在以前可能很少,凤毛麟角。”
李少红认为,女性消费群体的崛起,促使她们对女性题材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文字作品、视觉产品,成了女性群体精神和生活表达的一部分。
李少红坦言,原先导演这个职业往往“被大家规划为男性职业”,女导演的数量和机会都很少。这对所有选择从事这个职业的女性提出了更多要求,要更加坚强,不怕困难。
对于女性题材、女性创作者的发展,李少红觉得,可以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视角和题材。另外,她觉得,社会不应该对女性“标签化”。
“其实有时候标签化会有一个消费的导向,觉得好女人应该是淑女,是女强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它是在无形中规范了你的行为。女性被过度强调也是一种标签化。它应该是公平正常的,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李少红说。
通过扶持青年导演成长的“青葱计划”,李少红欣喜看到,坚持投身电影行业的年轻女性不在少数。
“一开始我们办‘青葱计划’的时候,我还特别担心说女导演别太少了,七选八选的都选不上。但我发现女性真的非常顽强,生存能力太强了。选手报名的(女性)几乎能占到一半,坚持到最后五强的也能占到一半儿。你说她们多么有战斗力!”
李少红感慨,现在青年女导演生命力很“顽强”,以及她们对“自我”非常认可。
“(她们)不像我们这一代还恍惚了很长时间,还在跟自己作斗争,说我到底要用我自己的女性视角还是应该用一个公共视角?女性视角是不是狭隘了?对于她们来讲都没有这个过程,我觉得她们的自信程度还有她们表达的信念,都是很清晰很执着的,所以后来我一点儿担心都没有了。”
作为“青葱计划”发起人,李少红曾表示,“青葱计划”的任务就是要把年轻的导演真正推向市场。“我们要一代代传下去,让更多的青年导演从‘青葱’走向电影、走向观众。希望‘青葱’是一个标志,是青年导演处女作的摇篮,是我们留在历史上的足迹”。
今年7月,在第七届青葱计划创投会上,李少红对“青葱计划“过去七年的成绩作了一次总结:“这7年中,我们已推出了20多部电影,其中已有6部进入院线公映,有3部在流媒体平台上线播出。”
李少红提到,平时青年导演找自己聊天,还是会聊该怎么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谈论关于“信念”的话题。
“我觉得这个是自始至终都要坚持的,因为生存状态是很艰难的,在这里面你要坚持你的艺术追求的话更加艰难,因为有一个是市场和商业的要求,还有一个是你作为作者的要求,这两个中间怎么能够不矛盾?不会慢慢地被消磨掉?这都需要我们一直要坚持,能够头脑清醒,能够保持对社会和现实的观察能力。”
现阶段,李少红最珍惜的创作状态是怎样的?
她笑言:“抓住一切机会吧!(抓住一切)可能性去坚持自己的一些艺术上的创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山东俄语开放教育中心在济南成立
- 贵州“毕货”亮相广州 订单金额达2.57亿元
- 春季踏青警惕花粉皮炎
- 重庆开展2024年汽车消费购置补贴活动 拿出2000万元补贴自然人车主
- 河南:“查守巡打”3天出动民辅警近24万余人次
- 著名画家张锡武在天津逝世 享年96岁
- 央行定于2025年1月5日发行第9届亚洲冬季运动会金银纪念币一套
- 外贸保持稳中向好!今年前7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83万亿元
- 巴勒斯坦各派北京和解引全球瞩目 外媒称赞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切实贡献
-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发生4.8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于无声处突围 听障人士“触网”迎事业春天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发布
- 微医控股递交上市申请,2024年上半年AI医疗服务收入近八成
- 美为何对推动俄乌和平没兴趣?俄专家列出八大原因丨世界观
- 加沙地带持续遭袭 以军称有望“彻底结束”与黎真主党的作战
- 广西降雨内涝致多人被困 未来三天强降雨仍将持续
- 十余家银行有高管调整,新任高管继续呈年轻化趋势
- 中国—中亚五国油画展在山东青岛开展 搭建跨地域艺术交流平台
- 国家统计局: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
- 韩济州航空就航班因起落架故障临时返航致歉
- 热门推荐
-
- 海南省气象台发布海上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 打卡“孔子圣迹”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开启博物馆月活动
- 上海警方通报女童海滩失联:初步排除被他人带离可能
- 儿童小说《亲爱的风筝》借非遗技艺讲述民间工艺匠心
- 广州市海珠区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殉国130周年
- 跨国带货忙,中越边城商贸文旅交流热络
- 2023年广西·凭祥中越边关旅游节开幕
- 西湖这一口鲜,比去年早一个月
- (巴蜀韵中国风)中国多家博物馆特色文创亮相成都 奇思妙构促大运会人文交流
- 风口上的新蓝海——“精致露营”能火多久?
- 2023暑期档过半百花齐放 即将重回票房百亿时代
-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谈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没有明显变化
- 低投入,高回报?警惕“热门”电影的投资陷阱
- 总台记者专访丨尼加拉瓜代表团:对本届进博会充满期待
- 淄博好品荟萃泉城济南 民众乐享“消费盛宴”
- 小黄花释放大能量 2023中国(上海)萱草文化节在沪开幕
- 政策性金融为外贸“加油”
- “天津大爷”现身江南,不跳水仍传递快乐
- 坚持优化供应链体系 直播电商单场22.3亿GMV背后的战略智慧
- 湖北省启动百万大学生留鄂创业安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