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连线 | 文物展上话文明 中意文博合作为文明交流架桥梁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500多件珍贵文物,穿越历史长河,跨越千山万水,从意大利来到中国北京,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相映生辉,共同演绎一场文明对话。
正在中国国博举办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为中意两国文明交流架起一座新桥梁,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馆长斯特凡纳·韦尔热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文明之间的交流绝对必要且源远流长,这正是这个展览所展示的精神。”
7月1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拍摄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精挑细选“有意义”
作为今年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重头项目,“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旨在系统反映意大利半岛实现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历史进程,展现意大利文化渊源的丰富多彩。
身为意方策展人,韦尔热介绍说,展览吸引意大利多家博物馆直接参与和大力支持,大家克服了许多困难,精挑细选馆藏送展。
7月11日,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介绍展品“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西尔瓦诺斯的圣坛”。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据了解,本次送展的不少考古发现和艺术巨作此前从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过,有些甚至从未离开过所属博物馆。例如,罗马国家博物馆藏品“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西尔瓦诺斯的圣坛”,就是首次离开意大利出境巡展。祭坛上刻浮雕讲述了著名的罗马建城传说“母狼育婴”。
韦尔热说:“我们认为,以中意文化和旅游年为契机,向中国民众展示意大利的历史,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据了解,“古罗马文明展”开展首周就有超过2万名观众参观,一个多月来已接待约10万名参观者。
文物对话架桥梁
在韦尔热看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展现中西方文明互鉴交流的绝佳场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展示东西方文化多样性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里我们可以感知不同历史时期带给我们的丰富思考。”
7月11日,参观者在展览上拍摄展品“胜利之翼”。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以展品青铜雕塑“胜利之翼”为例,韦尔热说,意大利和中国的青铜制造方式有所不同,而观众在这里能同时欣赏中意两国的古代青铜器,“对比了解中西方不同的青铜制造技艺,这就为展览增添了吸引力”。
这样的中意文物对话远非首次。近年来,中意两国在文化领域一直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仅中国国家博物馆就与意大利文博界合作举办了7次展览。
201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21家意大利博物馆及国内17家博物馆办展,参展文物中既有中国在“丝绸之路”中的见证物,也有受到中国元素影响的西方物品,包括中国和意大利在航海中使用的罗盘、针碗、航海图、船只模型,以及青铜器、瓷器、玻璃器皿和充满西域风格的唐代陶俑等。
互信合作促友谊
据中方策展团队介绍,多年合作经验促进了中意两国在文化交流领域的互信,这次“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成功举办已超越馆际交流,成为中意两国深厚友谊的见证。
据了解,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503件文物来华之旅没有意方文物工作人员陪同,中途还需转机。中方策展团队成员何书铱说,文物从意大利启运后,中方策展团队全程跟踪航班信息,彻夜未眠,直到展品到达北京才放下心来。
中意双方前期进行了细致的沟通协调;在布展的过程中,意方通过视频全程监督开箱、点交和布展的过程,记录了大量的影像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件雪花石材质的珍贵文物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中意双方文保人员通过视频讨论,合作修复了这件文物,使得它能够在中国与观众见面。
7月11日,参观者在展览上观看展品。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中方策展人潘晴告诉记者,正是基于双方在长期合作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意方才会放心地通过这种新模式把如此丰富的珍贵文物送到中国展出,“这充分体现了意大利文博界对中国国家博物馆专业水准的肯定”。
韦尔热表示,“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是意中双方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象征。他希望未来有更多意大利人学习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搭建更多沟通桥梁,共促意中友谊。
潘晴说,通过文化交流,中外博物馆之间建立起理解和信任,不同地域的人们得以探寻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同时也从新视角看到各自文明的独特之处。“未来的中外文明对话和交流一定会更精彩。”
-END-
监制:冯俊扬 薛颖
统筹:齐紫剑 闫珺岩
记者:马骁 贺飞 罗鑫 彭卓 周啸天 王普 王沛 史霄萌 汪楠
剪辑:马骁
编辑:张代蕾 刁泽 王申 倪红梅 刘冬杰 李勍 梁毅
新华社国际部、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高温天气,这样健身更健康
- 推进京津冀文旅产业协同 “通武廊”文旅交流季将于“五一”开幕
- 西藏察隅县森林消防中队开展水域救援训练
- 中国商务部:望美方谨慎决策不要重蹈覆辙
- 哈卡拉干达州美术馆收录中国剪纸作品
- 长三角地区迎“换季式”降温 多地最低气温将跌至个位数
- 赤松茸在中国“盐湖城”试种成功
- 海南上半年“绿电+绿证”交易量是去年总规模7.6倍
- 中秋国庆假期全国铁路公安机关查获网上在逃人员73名
- 第十五届中国统计开放日暨2024年北京政府统计开放日在京举办
- 泰国宋干节后新冠肺炎病例激增
- 第十二届酒博会吸引海内外近1600家展商参展 创历史新高
- 东风日产启辰首款插混SUV上市,易车将对其进行十万公里长测
- 福建一批新材料新产品领跑全球 工业经济发展步伐稳健
- 精准识别高效办税惠“真金” 湖南税务助325万户企业轻装前行
- 中国旅游日 | 笔端有山海,中文里自然万象的风雅别称
- 黄河流域九省(区)同播民歌春晚 推动黄河流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福建东侨:电商+文创 让特色产业更“出圈”
- 北京做好灾区道路清淤、垃圾清运等工作 保障民众生产生活
- 以京韵呈现红楼梦歌曲 北京京剧院《京韵红楼》建组
- 热门推荐
-
- 《觉醒年代》剧组重聚飞天奖 于和伟等谈创作感悟
- 西藏经济持续向好活力足
- 国家知识产权局:力争年底前实现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转化的有效专利盘点全覆盖
- 南昌工匠打造“样式雷”建筑纪念馆:让“工匠精神”永续传承
- 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启动
- 6000年前的这朵“花”何以芳香华夏?
- 革命老区兴县加码基建投入:方便民众行 焕发城市美
- 国际研究新发现古代鲸物种 或为有记录以来最大最重动物之一
- 尹正:当演员与角色重合的一刻
- 赓续浙商精神 浙江“青蓝接力”初创企业家培训班结业
- 斩断网络诈骗的罪恶链条
- 全球首个光伏、储能户外实证实验平台发布多项成果
- 滑雪门票订单量快速上涨,冰雪经济热力十足
- 上海推出“家庭万兆云宽带”试点 加快新型数字应用入户
- 国漫电影《凤凰与我》发布 计划2027年与观众见面
- 数字赋能养老产业 老年照料高技能人才待“抢滩”
- 外媒:荷兰极右翼自由党在议会众议院选举中领先
- (乡村行·看振兴)湖北长阳:“蔬”写乡村振兴新“丰”景
- 中外文旅达人逛古城西宁:“城市会客厅”里感知文化味
- 减少使用科学回收 给塑料垃圾找个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