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与美食
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不少关于画家与美食的佳话。古代的苏轼,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都与美食有着不解之缘。其中,元代画家倪瓒与美食的关系尤为特殊。倪瓒是“元四家”之首,字云林,他撰写过一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书中收录了大约50种菜肴和面点的制作方法,其中一道佳肴做法独特,以倪瓒的字命名,被称为“云林鹅”。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倪瓒的美食极为推崇,云林鹅这道菜因而声名远播。至今有600多年历史的云林鹅已经成为苏州菜经典名菜。
近代画家张大千既是公认的国画大家,也是有名的美食家。但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张大千更愿以美食家自居。他这样评价自己的绘画技术与烹饪水平:“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当更在画艺之上。”对张大千而言,美食与艺术的境界是相通的。
在艺术创作方面,张大千采众家之长。他喜欢临摹前人经典,汲取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这跟他在美食方面的广泛探索不谋而合。张大千云游四海,采纳众菜系之长,创造了“大千菜”,据说每一道菜色香味俱佳。张大千对各大菜系的特点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中国地广物博,各地的风俗和地理条件不同,因而形成了风味不同的美食与菜系。张大千根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三大地域,将中华美食分为三个流派:黄河流域形成的北京菜系,以鲁菜为主,风味取之于陆;珠江流域包括粤闽等省,形成粤菜、闽菜,风味取之于海;而长江流域则沿江由成都、重庆直到江南,形成了川菜、扬州菜、苏州菜,风味取之于水陆兼备。
张大千还有不少与饮食有关的作品。在1978年《菜根香》这幅画中,所呈现的对象就是普通百姓日常饭桌上的蔬菜,如萝卜、白菜、蘑菇、茄子、冬瓜等。从材质上,看得出来食物青翠欲滴,非常新鲜,仿佛刚从菜地里采摘回来不久。画面旁边还题了一首石涛的七绝:“冷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教子书。”在这里,清脆的白菜和鲜嫩的菜根,被艺术家赋予一种特殊的精神品格。
张大千画作钟爱果蔬食材,以《菜根香》命名的作品就不止一幅,同名作品至少还有1968年和1979年创作的。说来有趣的是,画家们不仅钟爱果蔬食材,连绘画作品的名字也一样,吴昌硕、齐白石等都有《菜根香》同名画作留世。“咬得菜根,百事可为。”这句传统儒家的经典教诲,可谓是深入人心。这也是少有的适合画家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达的儒家哲理之一。
齐白石一生喜爱画白菜,他还常以青白菜谐“清白”之音,以竹笋谐“蔬笋气”音,《清白传家图》画的就是四棵大小、深浅不同的白菜,白菜轮廓分明,干净、壮实、新鲜、水灵,带着泥土味道,画面充满了田园之风,普普通通的白菜也承载了画家清白传家的理想。
张大千的长卷《华山云海图》,是他送给当时北平名厨白永吉的。白永吉既是名厨,又是收藏家,被称为“一代儒厨”。白永吉经营的饭庄名为春华楼,坐落在现在北京西城区虎坊桥附近的和平门外五道庙路东,是当时文化名流云集之地。胡适、钱玄同、胡佩衡、吴镜汀等人经常出入此地。当时,坊间还流传着“画不过张大千,吃不过白永吉”的说法。基于对艺术和美食的共同爱好,张大千与白永吉相交甚深。张大千也是春华楼的常客,还经常在春华楼宴请朋友,《华山云海图》就是张大千与白永吉交谊的见证。
晚年的张大千还曾宴请张学良夫妇。为准备这次宴请,张大千走到平时作画的桌前,他并没有画画,而是提笔写下了一份菜单,上面都是他的拿手菜:干贝鸭掌、粉蒸牛肉、葱烧乌参等。张大千一口气写了大半张纸。这张菜单被张学良拿回去精心装裱起来,并特意在后部留白。第二年张学良邀请张大千在上面题字留念,张大千就在上面画了白菜、萝卜、菠菜,题名“吉光兼美”。张大千撰写的食谱《大千居士学府》,既是关于他最爱吃十七道家常菜的记载,也是一幅漂亮的行草书法作品。
张大千作品中透露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美食的热爱。在敦煌写生期间,张大千还发明了许多运用当地食材烹饪的新菜。在张大千留下的一张菜单上,菜品丰富,有一道菜是“鲜蘑菇炖羊杂”。敦煌位于沙漠之中,新鲜食材相当缺乏,新鲜蘑菇从哪来呢?原来张大千发现住处附近长有野蘑菇,每年七月可采摘。他离开前画了图纸送给敦煌,工作人员视若珍宝,上面详细标明了野蘑菇的采摘路线、采摘时间及蘑菇的样子口味等。
在张大千眼里,美食与艺术不能分开。正如画家自己所说,一个真正的厨师与画家一样,都是艺术家。张大千就是通过他的绘画作品来展示日常之物,并以此来呈现百姓所见所闻所用所吃中的朴素之美。这或许就是他的作品让观者深深感动的原因。
张大千的创作经历启示我们,美食之境与艺术之境是相通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境界,常不离百姓日用。画家不仅在美食体验中获取灵感,还常在美食的体验中成就他们的艺术创作。画家对食物的体验,对味觉的敏感,也是他们对生活的洞察。这些与味觉有关的作品构成了中国画中一个独特的品类,其中的经典作品,铸造了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独特审美之维。
(作者:陈红玉,系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兰州大学原创音乐剧《敦煌·星》首演
- 台工商界人士赴浙觅商机 两岸企业家共谋经贸合作
- 重庆开设面向全年龄段的美育课堂
- 成都国际美食节启幕 新增名厨手艺“大比拼”
- 亿缕阳光|返程路带上爱出发
- 沈阳“掘金”进博会 达成1.4亿美元意向成交额
- “未来能源”主题活动在纽约举行 旨在推动全球能源领域交流合作
- 文化中国行丨从出圈到出海 这些非遗为何“走红”又如何“长红”?
- 中新健康丨“过敏星人”深陷“鼻炎噩梦” 专家:可放心使用局部鼻喷的糖皮质激素
- 黑龙江鹤岗发生一起农用作业飞机坠毁事故
- 印尼塞梅鲁火山喷发 火山灰柱高达900米
- 电子口岸签证试点范围扩大至上海浦东新区全域
- 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精品展在江西景德镇开展
- 全国首趟“越滇蓉欧”全铁货运班列从成都发车
- “中国文化知识大赛”在莫斯科举行
- 浙江文化观察:传统雕版印刷今天还有何意义?
- 任长箴、周轶君携手泰康推出微纪录片《学会老》,探讨“如何老去”哲思
- 2024年天津航运金融发展成效显著 跨境人民币使用再创新高
- 四川宝兴:两只野生大熊猫结伴外出玩耍
- “辣”小吃带“热”人气 浙西小城“味蕾游”受追捧
- 热门推荐
-
- 海南旅游文化推介活动亮相天津 30条措施推动冬旅“热”起来
- 宁波舟山港全力保通保供 畅通春运物流“大动脉”
- 吉林法院切实解决执行难 去年执行到位逾238亿元
- 山东施措破解专业照护供需不匹配 让失能老人“老有所护”
- 邕台音乐人以音乐为桥加强两地文化交流
- 华北黄淮等地有雾霾天气 新疆北部等地有强降雪天气
- 名庄荟携手米其林,共启福建美食美酒新体验
- 中央最新部署,重大信号!
- 美国青年“音”为爱 赴华交流谱和音
- 李在明遇袭后已转院 嫌疑人对犯罪动机保持沉默
- 三亚“天涯海角”免门票首日 游客排队等候开园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荷兰半导体出口管制问题答记者问
- 今年出游人数预计超60亿人次
- 商务部:清理服务业行业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和违规设置的准入障碍
- 两会大家谈|激活新质生产力 新加坡学者看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乘杭温高铁国庆游:一小时疾驰 沿线皆欢喜
- 全国最大露天矿排土场光伏项目一期并网发电
- 第十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启幕
- 美军高官突访在叙利亚“美军基地”遭叙方谴责
- 海内外专家聚焦红山文化 探寻中华文明之源